- 游泳作文 推薦度:
- 依靠作文 推薦度:
- 團結(jié)的作文 推薦度:
- 桂花作文 推薦度:
- 感激作文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關(guān)于糖瓜的作文
導(dǎo)語:糖瓜是古老的傳統(tǒng)名點,既是春節(jié)年節(jié)食品又是祭祀用品(祭灶神)。下面是關(guān)于糖瓜的作文。歡迎閱讀及參考!
篇一、關(guān)于糖瓜的作文
臘月二十三這天,我們家鄉(xiāng)的風俗和外地一樣,稱之為小年。這一天,除了要放鞭炮外,還有一樣重要的儀式——祭灶神。
祭灶神這一風俗早就有了,但各地方法卻千差萬別,有的是僅用幾碗飯菜和點心來祭拜,而我們那里有一樣重要的祭品——糖瓜。由于糖太粘,在傳統(tǒng)文化中,有灶王爺吃了糖瓜可以粘住嘴,上天之后不說壞話之說。于是,“二十三,糖瓜粘,灶君老爺要上天。”這句民俗就廣為流傳,也反映了當?shù)氐娘L俗。
我們家鄉(xiāng)早先盛產(chǎn)大麥和小米,因此,就地取材,就用這兩種原材料而制作的,制作前要先泡麥芽,即要使大麥生芽。然后則為熬糖稀。將粉碎了的大麥芽和蒸熟的小米拌勻,倒入發(fā)酵缸內(nèi)發(fā)酵后生成飴糖,然后添加開水,使經(jīng)過發(fā)酵產(chǎn)生的糖溶于熱水之中,飴糖沉入底部,渣子會漂浮上來。然后將澄清的糖漿放入鍋中,再溶入一定比例的白糖,用旺火燒開至滿鍋冒泡,并開始攪拌,防止糊鍋,攪拌的過程也叫炒糖。在水分完全蒸發(fā)后,把糖舀出。
然后就可以進行拔糖了。大鍋內(nèi)放水加溫,蓋好鍋蓋并留出氣孔,出氣孔上掛一木鉤,待水燒開,出氣孔上有蒸汽時,把炒好的糖拔出一塊,掛在木鉤上,開始用手拔,邊拔邊在出氣。
口的蒸汽上蒸,越拔越白,直至松軟潔白。然后則將拔好的糖,三個人像拉拉面一樣,來回拉幾次,形成糖片,再經(jīng)過合縫吹脹形成糖管子,再用細繩把一個個糖管子截斷,用篩子晃動,使其冷卻、定型。最后即要粘芝麻。把成型的糖瓜再放到出氣孔周圍,讓成型的糖瓜有粘性,放入炒好的芝麻中,使其粘滿芝麻,糖瓜就做成了。
糖瓜制作在冬季,但在熬糖稀、拔糖過程中,由于爐火旺盛,蒸汽滿屋,所以糖瓜作坊里會看到大冬天里穿著短袖衣服拔糖炒糖的場景,也就不足為怪了。糖瓜制作過程需要十多人,投入也相對大,加之季節(jié)性強,村民一般采用合伙的方式來經(jīng)營。
糖瓜不僅在我的家鄉(xiāng)有,在關(guān)中大地上也有出產(chǎn)糖瓜的地方。但像我們那,一個村子聯(lián)合起來制作糖瓜卻是難以看見的。
糖瓜的特點是香、甜、粘。既是祭祖祭宗、饋贈朋友的禮品,又是小孩子愛吃的東西。一個小小的糖瓜在孩子們的眼中甚至是互相炫耀的玩物。糖瓜形狀多為圓型,有的個頭很大但是重量很輕很薄,有的個頭小,卻皮厚,拿到手里沉甸甸的。由于糖易于成型,也衍生出了各種糖的品種,糖豆,糖塊,麻花糖。雖然沒有現(xiàn)在超市的糖制品漂亮,但是這純粹的手工傳統(tǒng)工藝制作的糖瓜,吃到嘴中似乎有著一種純粹的麥芽的香氣,在鼻腔中,蜿蜒縈繞,讓每一個鼻毛都暢快。
糖瓜似乎也是有講究的,吃時不能將其打碎,一塊塊的吃,而要一整塊的吃,糖瓜似乎有些硬,因此不會在吃時弄碎,但其也有著圓滿、幸福的意味。
糖瓜制作始于清朝同治年間,也距今有了一百多年的歷史了,但它既是富有家鄉(xiāng)風味的特色小吃,也是家鄉(xiāng)的傳統(tǒng)文化,其悠久的文化韻味讓我們流連忘返、難以忘懷。
篇二、關(guān)于糖瓜的作文
小孩小孩你別哭,過了臘八就是年。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日……”一聽到這首古老的童謠,我就想起了我的家鄉(xiāng)。因為我的家鄉(xiāng)就制作香酥脆甜的糖瓜。每年一進臘月,天氣就冷起來,冷得讓人在大街上站不住腳,人們一個個窩在溫暖的灶爐旁嘮嗑。大街小巷人影稀少,四處冷冷清清。天氣那么冷,爺爺卻很高興。因為天氣冷就可以制作糖瓜了。爺爺可是制作糖瓜的'行家里手�。�
氣溫已經(jīng)達到了零下,正是制作糖瓜的好時候。爺爺喜滋滋地去找村里最有威望的太爺爺。太爺爺帶著老花鏡,翻開黃歷仔細地看,哪天是點灶的好日子。定好日子,大家著手從商販手里買來大堆的煤塊,一袋袋的小米、白糖、芝麻……倉庫里堆得跟小山似的,只等點灶的吉日到來。吉日一到,爺爺招呼所有的伙計,一大早就忙活起來,擺上案桌,炒好供菜,點上紙燭,四處煙霧裊裊。村中的神婆在桌邊雙手舉香,口中念念有詞。大家神態(tài)莊重,虔誠地在供桌前跪倒,四處籠罩著一種神秘的氣氛。最后在神婆的指揮下,大家一起磕六個頭,表示六六大順。點灶儀式就算完畢了。
爺爺親自點火生灶。灶上一口碩大的黑鍋,里面倒入發(fā)酵后生成的飴糖(將粉碎了的大麥芽和蒸熟的小米拌勻,倒入發(fā)酵缸內(nèi)發(fā)酵后生成飴糖),兌上一定比例的開水和白糖,開始“熬糖稀”。身強力壯的長海叔手拿木掀開始不住地翻動。鍋里的糖漸漸融化,變成又粘又稠,散發(fā)著金黃色澤的黃糖稀。此刻作坊里熱霧繚繞,彌漫著一股甜絲絲的氣息。長海叔攪拌起來格外費勁了,糖稀隨著木掀的攪動起起落落,發(fā)出沉悶的“咚咚“聲。雖然是寒冬臘月,長海叔光著膀子還累得滿身是汗。這是制作糖瓜的第一步“熬糖稀”。糖稀熬好,六七個師傅開始大顯身手了,進入最關(guān)鍵的“拔糖”環(huán)節(jié)。大鍋內(nèi)放水加溫,待水燒開,有經(jīng)驗的師傅們就把炒好的糖拔出一塊,掛在木鉤上,開始用手拔,邊拔邊在出氣口的蒸汽上蒸,越拔越白,直至松軟潔白�;鸷虺墒欤瑤讉€師傅手握拔好的糖條從熱氣騰騰的作坊里魚貫而出。滾燙的糖條驟然變得溫軟。他們像拉拉面一樣,來回拉幾次,形成糖片,再合縫形成糖管子。外面的冷空氣灌入糖管中,膨脹起來。師傅們嫻熟地用腰間的麻繩把糖稀條割斷,迅速為糖瓜塑形。糖瓜是圓是扁就看師傅們的手藝了。形狀一旦形成,就很難再改變了�!鞍翁恰钡墓ば蛲瓿�,糖瓜就具備了雛形——外圓內(nèi)空。只是外表還光禿禿,就像一個沒穿衣服的皮球。把裸露的糖瓜放入盛有芝麻的竹篩中,幾個心靈手巧的大嬸開始“粘芝麻”。隨著竹篩均勻地晃動,尚有余溫的糖瓜上粘了一層密密的芝麻,就像給糖瓜裹上了一件蕾絲衫。
你別以為糖瓜都一樣,都是又圓又大。其實,你仔細瞅,就會發(fā)現(xiàn),糖瓜的模樣有的顯得蠢,有的很秀氣,還有的很大氣。模樣端莊的糖瓜往往被選作小年祭灶的供品,記得小時候家里窮,只有小年的時候奶奶才買一個糖瓜,放在供桌上祭灶神。我饞得不得了,可奶奶不讓吃,說要等灶王爺吃完了,從供桌上撤下來我才能吃。我問奶奶:“為什么要給灶王爺吃糖瓜?”奶奶說:“這是老一輩兒傳下來的規(guī)矩,過小年獻糖瓜給灶王爺吃,要用糖瓜黏住灶王爺?shù)淖�,讓他上天說好話,下界保平安�!边@樣的傳說故事我是半信半疑,可也沒膽量與灶王爺爭糖瓜吃,卻又忍不住嘴饞,常偷偷地趁奶奶不注意,用指甲掐下一兩粒芝麻來放在嘴里解饞�,F(xiàn)在想來真是既可憐又可笑。現(xiàn)在一到冬天,滿大街都是擺攤兒賣糖瓜的,只要想吃就能買到,卻感覺再也沒有小時候那么甜,那么香了。
家鄉(xiāng)的糖瓜吃起來脆甜香酥粘,別有風味,不僅是年年供桌上的必需品,還是走親訪友的佳品。家鄉(xiāng)的糖瓜遠銷全國各地,給鄉(xiāng)親們帶來了豐厚的回報,家鄉(xiāng)人們也因為糖瓜過上了如糖瓜般甜蜜的生活!
篇三、關(guān)于糖瓜的作文
二十三,糖瓜粘,灶君老爺要上天。
傳說,灶王爺本是天上的一顆星宿,因為犯了過錯,被玉皇大帝貶謫到了人間,當上了"東廚司命"。它端坐在各家各戶的廚灶中間,看著人們怎樣生活,如何行事,把好事壞事都詳細記錄下來,到了臘月二十三日就回轉(zhuǎn)天庭,向玉皇大帝稟報各家各戶的善惡情況。到了臘月三十晚上再返回人間,根據(jù)玉帝的旨意懲惡揚善。
臘月二十三這天就叫做小年,要放炮,吃糖瓜。糖瓜就是一種白色黏呼呼的糖,據(jù)說可以把灶王的嘴粘住,讓他回天庭不要亂講話,就像開人大會議似的。
印象中第一次吃糖瓜是小學(xué)一年級時的元旦聯(lián)歡會上。老師用班費買了一大堆吃的,我和另外幾個小孩幫著分,其中就有糖瓜。發(fā)糖的時候由于我沒在座位上,好多東西都沒發(fā)給我,我就去找老師要,要的東西中就有糖瓜。一點都不好吃,難怪我家沒買過,不怎么粘嘴,特別粘牙。要過后發(fā)現(xiàn)巧克力也沒有我的,特別后悔沒一起要來,巧克力比糖瓜好吃多了。后來我再也沒吃過糖瓜。吃過一次瓜條,也不好吃,好像在嚼西瓜皮。真是難為灶王了。
如果祭灶是要灶王開心一點,嘴巴甜一點,就應(yīng)該用巧克力,灶王吃了很高興,回去肯定說好話。如果要粘嘴可以吃口香糖。
【糖瓜的作文】相關(guān)文章:
年二十三 糖瓜粘01-23
鄉(xiāng)情作文作文05-19
鍋底作文作文05-09
寫手的作文_作文02-26
作文初一作文12-22
中考作文優(yōu)秀作文09-10
有關(guān)《父親作文》的作文04-29
泛黃的作文紙作文04-28
描寫電腦的作文作文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