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致敬袁隆平的作文(精選5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許多人都有過寫作文的經(jīng)歷,對作文都不陌生吧,借助作文人們可以反映客觀事物、表達思想感情、傳遞知識信息。那么問題來了,到底應如何寫一篇優(yōu)秀的作文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最新致敬袁隆平的作文(精選5篇),歡迎大家分享。
致敬袁隆平的作文1
讀袁隆平,讀“雜交水稻”之父,我可以從中讀出精神,讀出品質(zhì),讀出境界。
讀袁隆平,我知道人要有一個偉大的理想。
“讓所有人遠離饑餓”。多么偉大的理想啊!多么崇高的追求啊!這是人類千百年來的夢想,是無數(shù)英雄為之努力的方向。凡成功者,必定有堅定而明確的理想。他們把理想作為自己人生的航標,披荊斬棘,勇往直前,直達自己理想的彼岸。在理想的指引下,袁隆平宛如上緊弦的發(fā)條,拉滿弓的銳箭,展示出常人所難以想象的意志和力量,越過讓常人望而卻步的艱難險阻。終于,他實現(xiàn)了他的夙愿:用占全球8%的耕地養(yǎng)活了占全球22%的人口,他讓中國人遠離了饑餓。
讀袁隆平,我知道要想做事業(yè),必須先學做人。
只有做一個老老實實的人,才能踏踏實實做事;只有做一個淡泊名利的人,才能一心一意做事,只有做一個坦坦蕩蕩的人,才能明明白白做事。如果袁隆平貪圖名利,他可能早已是億萬富翁;如果袁隆平貪圖享受,他也不用以七十六歲的高齡流連于稻田之間。他是真正想為人民做點實事,為農(nóng)民增收,為國家分優(yōu)。
讀袁隆平,我知道機遇寵愛有準備的人。
從查得威克發(fā)現(xiàn)中子,到中國科學家合成人工胰島素。他們遇到機遇,獲得成功,哪一個不是做了充分的準備,哪一個不是經(jīng)歷了數(shù)千次的實驗呢?有位名人說得好:“當你一切準備工作就緒時,就可以考慮機遇了!”是啊,機遇永遠偏愛有準備的人。
讀袁隆平,我知道運動是很重要的,因為身體是革命的本錢。
試想,如果所有的科學家都健康長壽的話,那么,我們的社會將會增添多少新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啊!每次聽到有風華正茂的科學家去世,我都會為他們感到惋惜,為國家失去人才感到痛惜。經(jīng)常運動,使自己身體健康,有了強健的體魄,才能為人類多作貢獻。袁隆平七十六歲了,仍然能在實地實驗,這與他平時經(jīng)常運動,有一個健康的身體有直接的關系。
讀袁隆平,使我的精神得到升華;讀袁隆平,使我的心靈得到美化;讀袁隆平,使我的生命得到增值。
致敬袁隆平的作文2
21世紀誰來養(yǎng)活中國人?這是美國經(jīng)濟學家布朗在20世紀90年代提出尖銳命題�!耙揽靠茖W技術進步就能養(yǎng)活中國人。”袁隆平用驚人的科學成就響亮地回答了這人問題。
袁隆平、平頭小臉,土里土氣。而正是這個其貌不揚的老頭,以自己不懈的努力和驚人的才華,在古老的土地上創(chuàng)造了非凡的奇跡—目前在我國,有一半的稻田里播種著他培育的雜交水稻,每年收獲和稻谷60%,源自他培育的雜交水稻種子。是怎樣的力量使一個人的命運緊緊聯(lián)系并且積極影響著13億人的命運呢?又是怎樣的力量促使他執(zhí)著于雜交水稻的研究而最終走向成功呢?
關于超級雜交水稻,不善言辭的袁隆平有著講不完的故事。當別人問他成功的秘決時,他似“知識+汗水+靈感+機遇”作了精辟的回答。
面對未來,袁隆平仍滿懷夢想,他希望雜交水稻由目前占世界水稻面積10%提高到20%,實現(xiàn)總增產(chǎn)3000萬噸,真正造福全人類。袁隆平用科學知識在中國古老的土地上,圓了華夏民族幾千年的夢想,實現(xiàn)了一個震驚世界的神話。
我由衷地敬佩他——一個用科學技術造福人類的袁隆平。
致敬袁隆平的作文3
從沒想過非把“美麗”這個詞和袁隆平拉扯在一起,盡管71歲的他,依然顯得精干,活力充沛,不乏睿智和幽默。
而且,也沒有必要把他和美麗聯(lián)系起來。他以自己不懈的努力和才華,在古老的土地上創(chuàng)造了非凡的奇跡—一目前在我國,有一半的稻田里播種著他培育的雜交水稻,每年收獲的稻谷,60%源自他培育的雜交水稻。
但凡一個人能有這樣的成就,無論是男是女,是老是少,是中國人還是外國人,美麗這等詞匯都已經(jīng)成為淺薄而無謂的媚俗,無法與他們并列。
但是,就在他榮獲首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喜慶日子,在他接受首都新聞媒體的聯(lián)合采訪時,我忽然聽到了“美麗”這個詞,突然發(fā)現(xiàn),這位享譽世界、功勛卓著的“雜交水稻”之父的橫空出世,竟然和美麗有那么直接的關系。
那是我在這次采訪中惟一有機會提出的一個問題,因為我始終不解,像他這樣出生在北京、生長在武漢、重慶等大城市、從小上教會學校的人,為什么在風華正茂之時違背母愿選擇了艱苦而陌生的農(nóng)學?
袁隆平?jīng)]有絲毫猶豫地說出了這個大出我意料的答案:“大約我6歲時一次郊游,曾在武漢郊區(qū)參觀了一個園藝常滿園里郁郁蔥蔥,到處是芬芳的花草和一串串鮮艷的果實。我覺得那一切簡直是太美麗了!美得我當時就想,將來我一定要去學農(nóng)。”
時隔60多年的漫長歲月,袁隆平憶及當年兒時的感受,仍不免雙眼灼灼,神采煥發(fā)�?梢娔瞧ㄆG果豐的園藝場,在風雨飄堯國是艱難的年代,曾多么深刻地打動了一個孩子的心。
這片美麗的記憶,成了他心目中永遠的夢幻,使袁隆平從此與“農(nóng)”結下不解之緣。但當他第一次真的來到農(nóng)村時,不禁大吃一驚:難道這就是自己多年來向往的最美的夢境?現(xiàn)實中農(nóng)村的落后、貧瘠和瘡痍,讓尋找美麗的袁隆平大失所望,但卻絕沒有讓他就此退縮,“真的,我從沒后悔,我這個人有點‘癡’,認準的路—定要走到底�!�60年代初那場席卷全國的饑餓,深深震撼了他的心靈,他把童年的憧憬蘊藏心底,將“所有人不再挨餓”奉為了終生的追求。
他義無反顧一頭栽進了“雜交水稻”這個世界性的難題之中。為了雜交水稻,他幾乎奉獻了自己美好年華中的一切,知識、汗水、靈感、心血,沒有什么不是圍著雜交水稻而運轉(zhuǎn)。在他研究開始的最初,為了獲得一株必須的水稻天然雄性不育株,他和新婚妻子一起,用了整整兩年時間,頂著烈日差不多踏遍了當?shù)厮械牡咎�,前前后后共檢查了14000個稻穗。
這樣巨大的付出,在他幾十年的育種研究生涯中,可以說成了家常便飯。無論是科學道路上必然的挫折、失敗,還是人為的干擾破壞,所有遇到到的磨難都曾經(jīng)跳出來考驗他的心智。如果他僅僅是美麗的欣賞者,也許他早就被沉重的現(xiàn)實消磨一空;但作為以自己的生命和科學的力量去創(chuàng)造美好的科技工作者,袁隆平百折不撓,堅韌不拔。
或許上天也被這種精誠所感化,自1966年他的第一篇論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在中科院《科學通訊》第4期發(fā)表,引起了國內(nèi)外矚目,他的研究成果一個接著一個,他的雜交稻創(chuàng)造的神話一項接著一項,30多年間他在這個領域始終保持著世界領先地位。而新千年里,他主持的國家“超級稻”研究項目又傳佳音,續(xù)寫了“綠色革命”的新突破……
從1976年至1999年,我國累計推廣種植雜交水稻35億多畝,增產(chǎn)稻谷3500億公斤,相當于每年解決3500萬人的吃飯問題,確保了我國以僅占世界7%的耕地,養(yǎng)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
對于一個幾千年未曾真正解決吃飯問題的大國,這是一個多么巨大而深遠的貢獻!難怪一些地區(qū)的農(nóng)民稱他為當代“神農(nóng)”,而國際同行稱他的研究是“帶給全人類的福音”。他先后獲得了國內(nèi)國際多項頂尖大獎,身兼數(shù)十個學術和社會職務。浩瀚宇宙中,以他名字命名的小行星閃爍翱翔;風云市場上,以他名字上市的股票隆重上市。
不知多少人夢寐以求的這些輝煌、榮耀、名利,似乎絲毫也沒有對袁隆平產(chǎn)生任何改變。從播種到收獲,他依然風塵仆仆地騎著摩托車去試驗田;從春夏到秋冬,他依然追趕著陽光從北到南察看育種基地。即使這次來京領獎,他也無時不惦記著他的試驗。“我們超級稻的培育十分緊張,不管我在哪,都要求基地3天報一次數(shù)據(jù),這樣可以隨時分析情況�!币辉俾暦Q不善言辭的袁隆平,談起他的水稻育種卻雄辯而流暢,“我們有信心,提前兩年實現(xiàn)畝產(chǎn)800公斤的目標�!�
已經(jīng)功成名就的袁隆平仍驅(qū)趕著自己不斷前行,“我在有生之年還有兩大心愿,一是要把超級雜交水稻培育成功,這樣,21世紀誰來養(yǎng)活中國的問題就解決了;再一個是把雜交水稻推向世界,造福全人類�!�
袁先生兒時的園藝場如今已經(jīng)變成水稻田,生活、事業(yè)甚至夢里,全是稻子……“我做過一個好夢,我們種的水稻,像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掃把兒那么長,顆粒像花生米那么大。幾個朋友就坐在稻穗下面乘涼。”
古稀之年的科學家之夢,已沒有了園藝場的五彩繽紛,但那種淳美的境界卻依依相隨,如幻如真。
致敬袁隆平的作文4
就像是做了一場夢,夢醒來的時候,他已經(jīng)去了稻香四溢的另一個世界。
對于他的`最初記憶,是在一次看電視節(jié)目,一位主持人眼含熱淚地跟我們講,作為中國人,天地君親師,你們可以忘記和背叛,但誰都不能忘記袁隆平爺爺,誰也不能不尊敬袁隆平爺爺。
聽老人說,中國上世紀60年代,在大饑荒中去世了很多人。我還聽到身邊很多人表達著對袁隆平爺爺?shù)母兄x,是他改變了中國的“糧食命運”,讓許多中國農(nóng)民的生活發(fā)生了改變,甚至世界上的其他國家種植糧食發(fā)生了改變。當聽到袁爺爺去世的噩耗傳來,人們簡直不敢相信,一遍又一遍地為袁爺爺祈禱。
因為袁爺爺,中國人,不僅僅是不再餓肚子了,他們更加自信,更加勇敢!每一個中國人都不應該忘記袁爺爺,他是國家的英雄,他是世界上唯一一個能夠讓不少國家免除饑餓的人。
國士無雙,當是袁隆平爺爺,我輩幸福,當憶袁隆平爺爺。袁爺爺只是帶著夢(禾河下乘涼夢,雜交水稻灌溉世界夢)的種子去了遠方。
我作為中國人,感到自豪,我會永遠銘記袁爺爺,沿著他前進的道路走下去。有了袁爺爺?shù)囊I,我們會奮勇向前!
致敬袁隆平的作文5
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在三亞試驗基地做過一個夢:夢中雜交水稻的莖稈像高粱一樣高,穗子像掃帚一樣大,稻谷像葡萄一樣結得一串串,他和他的助手們一塊在稻田里散步,在水稻下面乘涼。
這是多么美妙的夢境!誰能不為一位水稻科學家對事業(yè)的如醉如癡,夢魂牽繞,發(fā)出由衷的贊嘆呢?
袁隆平投身雜交水稻研究,一干就是幾十年。他說,搞這個研究工作,是很苦的,頭上有太陽曬,腳下是泥和水,但是在這里有希望,有目標,有成果,所以只感到快樂。幾十年來,他基本上是默默無聞,孜孜不倦地從事他的研究。衣著簡樸,飲食清淡,閑時拉拉小提琴自娛。
他的快樂,他的充實,來自他所執(zhí)著的事業(yè)。他總結說,自己一是不怕失敗,搞研究難免有失敗,怕失敗就不要搞研究;二是淡泊名利,人活在世上,要高尚一點,不要斤斤計較名利得失,過于計較,一旦得不到就很不痛快;三是生活儉樸,身體要好。這是一位做學問的人的人生三昧,很值得玩味。
從本質(zhì)上講,這也是一種思維方式。做學問,要耐得住寂寞,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氣概,不趨時,不趨利,不趕時髦,不做“時尚才人”,不要把自己當“商品”。“鄭之鄙人學為蓋。三年而大旱,無所用,棄而為秸槔。三年而大雨,又無所用,則還為蓋焉。未幾,盜起,民盡戎服,鮮用蓋者。欲學為兵,則老矣�!�(《孟子》)不顧自己的實際情況,哪里錢多,就往哪里鉆。搞文學專業(yè)的改行當律師,學遺傳的去當會計,學考古的偏往仕途上擠……所謂“跳槽”,往往給自己出難題,結果像鄭人一樣,成了失敗的典型。帶來的是喜還是憂?假如做學問的人一味適應“市場需要”,想要多出幾個袁隆平這樣的科學家,其可得乎?
除了跳出“市場”思維模式,選擇自己的專業(yè),還要根據(jù)自己的性情所近和能力所及。在這點上,胡適有一段話說得很好,他說:他已經(jīng)六十二歲了,還不知道究竟該學什么,還在東摸摸,西摸摸,“也許我以后還要學水利工程亦未可知,雖則我現(xiàn)在頭發(fā)都白了,還是無所專長、一無所成�?墒俏乙簧芸鞓贰!彼麤]有依他人的外在的標準去學時髦�!拔曳䦶牧俗约旱膫€性,根據(jù)個人的興趣所在去做。希望青年朋友們,接受我經(jīng)驗得來的這一個教訓,不要問爸爸要你學什么,媽媽要你學什么,愛人要你學什么。要以自己性情所近,能力所能做的去學,這個標準很重要。”(《胡適口述自傳》)
生態(tài)環(huán)境對種水稻很重要,古人概括為任地、辨土、審時,違背這些自然規(guī)律,就葉大實少,多粃厚糠,食之不香。做學問也是如此:“強扭的瓜不甜”,也要看“天時”、“地利”,不能光盯著幾個錢。從心理準備上講,心猿意馬難以到達彼岸,束腰禁欲,也不會爆出靈感的火花。袁隆平贊成這樣一個公式:知識+汗水+靈感+機遇=成功。假如去掉“靈感”,就是“苦行僧”的哲學。靈感產(chǎn)生于快樂,產(chǎn)生于“性情所近,能力所及”的專心致志——這是成功的關鍵。
人生倏忽,把生命的光束集中在這一點上,深入地學下去和做下去,心無旁騖,才會有所成就。色諾芬說得好:大黃牛心目中的上帝,也只是一頭牛。
作為“雜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他把理想、生命和愛付諸自己的事業(yè),他的人生是快樂的,他的夢也是快樂的,溫馨的。
【最新致敬袁隆平的作文(精選5篇)】相關文章:
榜樣袁隆平作文(精選13篇)03-02
袁隆平作文29篇02-15
向生活,致敬的勵志故事08-08
致敬中國的現(xiàn)代詩人06-01
緬懷袁隆平爺爺作文600字03-19
向生活致敬勵志文章07-19
致敬消防員的征文范文600字(精選8篇)11-18
致敬消防員征文范文500字(精選8篇)11-18
以袁隆平為主題的議論文02-16
讀《向十七歲的先生致敬》有感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