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銅火鍋散文
“舊歷的年底畢竟最像年底”,每當我想起魯迅先生這句話,就會意識到,年關近了,也是闔家團圓的日子近了,無端地就會想到火鍋。記憶中的黃銅火鍋,便會映入腦海。
沒有什么比火鍋更能象征團圓了,一張圓桌上置一圓圓的黃銅火鍋,這種長著大肚子細腿的火鍋,中央有個較大的煙柱,柱內放置木炭。有一個內徑中空的鍋蓋,兩端是銅把手。外圍一圈家人團團圍住,圓滿且溫暖!?
每年一入冬,父親就會呼朋喚友的來一場轟轟烈烈的火鍋,我一直沒弄明白那些年父親是如何制炭的,只記得每次有人吃火鍋,兼作客廳的中屋就會煙火繚繞。
所有的準備工作都是母親做的,每次的主材料都是雞湯、酸菜與五花肉。母親早早地把老母雞和豬五花肉分別燉好,把酸菜切得細細的。
這個時候,父親多會拿出木匠用的刨子,把事先凍好的豬肉塊、羊肉塊,偶爾還會有牛肉塊,推成薄薄的肉片備用,這種時候,一般是兩個人的配合,在我家找工多年的張哥就是最好的幫手了,幫助父親固定住刨子下面的肉塊,肉塊的前方會放置個蓋簾或者做豆腐用的包袱之類的東西,接住刨下來的肉片。
父親作火鍋的底料是來自老家日照的一些干海鮮,多為小墨斗魚,小螃蟹,紫菜里的料包之類的,母親用水舀子把鍋內加上雞湯為底湯。蓋上鍋蓋后,父親加好炭,招呼客人落座,那時候的醮料沒有現(xiàn)在這么豐富,母親只是準備了蒜片、姜沫、毛蔥沫,芫荽沫、韭菜花、辣椒油、醋、香油、醬油等。這等時候就能看出來每一個的口味,有的人喜歡吃芫荽,有的人不待見蔥姜;有的人更干脆小碟子里只有醋;更多的就是什么都放置一些,用肉湯調好了,然后靜候鍋開。
待湯開后,父親先把熟的五花肉全部放入鍋內,再放入干豆腐,白菜。后來父親說,先放五花肉是為了后面的羊肉,牛肉掩味,提味用。而白菜,是為了使肉湯更鮮靈。
之后投入羊肉、牛肉,客人吃的差不多了,會在加入紫菜后,再加入酸菜,鍋開后,父親會盛出滿滿一碗,示意母親端給奶奶。奶奶在東屋,放下嘴里叼著的煙袋,端起母親倒完酒的七錢裝的玻璃酒盅,輕輕地嘬上一口,就一點酸菜,慢慢地品味著。
而此時在中屋,早已酒過三巡,熱騰騰的煙氣和著水汽繚繞著,眾人眉開眼笑已捉對撕殺,有不善飲者筷子飛快地動著,五花肉啦,羊肉啦,牛肉啦,早深入湯中味道互相滲透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酸菜與紫菜這時候就是一劑最強烈的調味品,把所有的味道中和到一起,供懂生活的人細細品味。
此時父親會拿來大半壺的開水,沿著鍋子的邊緣徐徐注入,加入早已等候多時的'菠菜,這盤菠菜,是父親秋后種到園子里的,用一層薄膜輕蓋著,只為每年第一次的火鍋而擷采。
入鍋后便等待著最后的酒之高潮,此時,客人已多不動筷,或有二人摟抱著輕訴心中不平事,或有幾人“五魁手,六六六”的劃著拳,及至最后,眾人皆醉。
父親送走眾人,會在西屋睡去,母親辛苦的收拾殘局,會重新用預先留置好的材料,召集姐姐們帶著孩子再來一頓,彼時尚小的大外甥女薇薇便深深地喜歡上了這個味道,現(xiàn)在每提起這個話題,還會感慨連連。
那個時候,物質并不是太豐富,單單是看著肉湯鍋底翻騰的蔥段、姜片、蟹爪,就會讓人口水滿滿了。
那個時候哪懂得羊肉是用來涮的,只是夾起一塊薄薄的五花肉,在醮料的碟里蘸一圈,迫不及待地塞進嘴里,就覺得天底下最好吃的莫過于火鍋里的熟五花肉了。
從往事中走來,沉淀著久遠的記憶,依稀記得這個黃銅火鍋風度依然地高座于二姐家倉房,保持著記憶中的質樸自然,卻在一場大火中隕落,這只散發(fā)著歲月滄桑的黃銅火鍋,便徹底從我們的視線中消逝。
在后來的家庭相聚中,雖然可以在外面尋得有老火鍋的地方,但是卻怎么能吃得出那份久遠的閑適、熱切、溫情呢。
2018年2月6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