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熱鬧的過年的散文
隨著春節(jié)的臨近,買炮的事情又該考慮了!
清脆的炮聲意味著辭舊迎新,火硝的味道意味著年味的熱鬧,紅紅的紙屑意味著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所以炮聲的大小和密集度顯示一家人過年的心態(tài),在喜慶的炮聲中大家感受喜悅祥和,共同期盼國泰民安,風調雨順,五谷豐登。
過年放炮是有故事的。相傳在遠古的年代,有種異常兇猛的怪獸叫‘年’,常年深居于海底;每到除夕就出來吞食牲畜傷害人類,人們這個時候就四處躲避,或者團聚在一起共同抗擊它。
后來在一位仙人的指導下,家家戶戶在門口燃起大火并且放起爆竹,在紅色火光和炸響中‘年’四散而逃。
從此,每年的除夕家家都貼紅對聯(lián),燃放爆竹,戶戶燈火通明,守更待歲;這個風俗愈傳愈廣流傳至今!
改革開放前的農村生活還是清苦的'。那時過年的炮聲是稀疏的,甚至有些單調。大多數(shù)人家只買一小板鞭炮或者一墩炮(30個);只能把鞭炮一個個拆分開來,分成好幾攤分別在除夕傍晚、凌晨和清早燃放。
傍晚的炮是在大門口燃放,迎接土地神、灶神和財神;清早的炮要從后院放起,依次是中院、前院和門前,曰:震窮鬼;剩余的炮孩子們才能拿到村中張揚,和小伙伴們一起分享放炮的樂趣。
黑暗中孩童們往往為了聽到更大的清脆爆炸聲,將炮拿到手中點燃導火捻,等到快燃盡時快速扔向空中,空曠中‘啪’的一聲炸響震撼著古老的大地和心靈。
有時會炸疼了手,這是終身難忘的、苦中作樂的疼痛,打上烙印的疼痛是窮則思變的前奏!天大亮了以后,孩子們余味未盡貓著腰在院中搜尋未燃響的掐蔫炮,甚至走在巷道中撿拾別人的掐蔫炮,拾掇在一起放在石頭上用榔頭砸著聽響聲。
放炮是勇敢者的游戲,膽大心細的動作瀟灑隨意,炮竹聲很響亮也有節(jié)奏感,空中飛舞的紙屑像天女散花一樣光彩奪目。小時候的我非常愛放炮,農村的紅白喜事只要有放炮的事情總會湊上去;
心里非常期盼過年,其實就是盼放炮。在外地工作的父親為了養(yǎng)家春節(jié)都很少回家。過年只要父親在一定會多買幾串炮,而且會買‘二踢角’;
雖然不能隨心所欲的燃放,但我不用過分算計著一個一個放,可以把幾個炮擰在一起聽噼里啪啦的響聲,在小伙伴們面前很有面子。
一次不小心火星引燃了口袋里的鞭炮,把新衣服燒了好幾個大窟窿,母親氣得大年初一整天沒理我。參加工作后,每年春節(jié)我都要買較多品種的炮,那騰空的火花里有兒時的歡快的場景也有明天的憧憬;
那凌空的響聲是內心的釋放和宣泄,也是對過去時光的告別和祭奠,更是一種不忘初心別樣的提醒;紛飛的五彩紙屑里帶著美好的夢想四處飄揚。
上世紀九十年代后過年的炮聲一年比一年密集,震耳欲聾的炮聲反映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心靈深處對生活幸福的滿足。
但是近些年,整個除夕夜都是接連不斷撼天動地的炮聲,硝煙彌漫中你方唱罷我登場似乎‘炮’不驚人死不休;喜慶的樂符儼然已經演變成厭煩的噪音,輕則影響了看春晚的情趣,重則污染了生存環(huán)境破壞了身心健康。
這種驚天地泣鬼神的炮聲里難道沒有炫耀和攀比的味道?!今年的炮該怎么買?是個值得思考的問題。談起霧霾人人色變,陰魂不散的霧霾天讓人人心里像堵了一塊石頭,那種糾結和煩躁讓人寢食難安!
好在健康環(huán)保的生活理念已深入人心,畢竟藍天、白云、陽光是我們共幸福生活的基礎。
年是什么?是四季輪回的終始點;是千百年來華夏民族交融的連結點;
是父母對兒女的召喚,是游子萬蟻噬心的眷戀和歸心似箭的腳步;是孩童的新衣和鞭炮……是心靈棲息的港灣,更是養(yǎng)精蓄銳、蓄勢待發(fā)的驛站。
那此起彼伏炮聲就是催人奮進的沖鋒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