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書法散文閱讀
淺談書法
今天無意中看到了左春和的一篇文章,當今書法的批判很有獨到之處,精辟的論述別有洞天,書法最簡單的理解為,語言表達的一種形式,而這種形式表現出文字的優(yōu)美、雍容、華麗和博大精深,他已經在我們這個歷史悠久的國度中演變成為上千年的文化承載。
從文字的出現到書法的審美演變,可以說凝聚著中華文化傳承者以及先賢們的心血。
從甲骨、金文,篆書、隸書,楷書經過多少個朝代,在這個漫長的過程中以書法的方式,表達思想,傳遞信息,發(fā)表言論,促進人類發(fā)展,崇尚古國文明,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在沒有其他書寫方式之前,用毛筆書寫是一種必然,也是中華民族的文明傳承,歷史記憶,唯美呈現的一種方式。
然而正是這種書寫方式的演變過程中,無不體現著白黑相間,互相映襯、牽制消長、等基本法則,構成書法美的基礎。
在早期,著名書家書肇自然說:是從哲學角度指出客觀自然是書法的本源,同書法藝術發(fā)于心源說相對應,仍在書法史上閃耀的光彩。
唐代杰出書家張懷瓘最早提出:書法有似無音之聲,他第一次將書法和音樂媲美。
在形式上書法講究章法、節(jié)奏、對稱、呼應、等同一支優(yōu)美的樂曲。
在力度上的強弱,剛柔、速度上的緩急,斷續(xù)。
結構上的起伏,勻稱,其豐富的.節(jié)奏感給予音樂美得享受。
書者書家也,心不能妙探于物,墨不能曲盡于心,慮以圖之,勢以生之氣以和之,神以肅之合而動。
宋代文學家蘇軾,有句名言:退筆如山未足珍,讀書下筆始通神。
書法要有一定的文學功底,和知識修養(yǎng),同時具備在書寫過程中的技巧和運筆的細節(jié),不可粗枝大葉。
古人的道德修養(yǎng)也常常在書法中表現出來,在后世影響較大的書法先賢無一不是。
讓后人崇尚的不僅是書體的厚重和雋秀而更多的是他們的人格魅力。
在閱覽各體名帖中似乎不是欣賞先賢的書體,而是穿越時空向他們親切求教和交談。
從每一筆的點畫之間,似乎在告訴后人,他們歷經的艱辛和付出是多么巨大,巨大的空間
和時間的漫長,讓我們懂得的,不僅僅是挺拔的筆力,優(yōu)美的姿態(tài),而是那段承載千年的古國文明,和比藝術更加厚重文化底蘊。
在每一個精美的點畫之間透露著先賢們的博大精神和鍥而不舍的毅力。
同時激勵著后人奮發(fā)向上的進取和發(fā)揚。
這種文化精髓博大,讓我們后人在感嘆中緊隨其后而永遠不能超越,于是對書法就有了各種不同的理解,甚至質疑或褒獎不一。
我們中華民族的漢字,在書法的表現中和我們的民族一樣方正,挺立于耀眼的東方。
藝術這個詞匯,基本就是想象和虛構。
書法承載的是千年古國的文明。
是文字升華,是我們中華民族的責任和傳承。
我們沒有理由認為,書法只是傳播文字的一種表現形式。
他深奧的讓我們至今不能詮釋。
因為在書法中能夠讓我們懂得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歷史和發(fā)展過程中文字演變中不斷提升的那種美妙,難道不是我們心中的暢想曲,激越澎湃于今后的明天。
在現代高科技發(fā)展過程中,我已經改變的書寫方式,甚至在鍵盤上敲打著我們的哀傷,提筆忘字似常見慣,中華的文化傳承,已經改變了這種古老習慣。
他已經不再成為文化者擁有的顯耀和科考、升遷的唯一階梯。
盡管這樣書法在我們的國度里依然不會黯然失色。
因為他躍升到我們高不可及的程度。
就像我們整天仰望的星空。
【淺談書法散文閱讀】相關文章:
散文閱讀淺談幸福05-19
散文閱讀:雨夜淺談06-06
淺談散文閱讀鑒賞的解法03-09
淺談初中散文閱讀教學01-31
書法散文04-10
書法的隨筆散文05-08
父親的書法散文12-10
淺談散文05-11
冰凝的書法散文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