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明散文 推薦度:
- 水的詩句 推薦度:
- 春天優(yōu)美散文 推薦度:
- 抒情散文 推薦度:
- 優(yōu)美寫景散文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散文轆轤絞水
說到轆轤絞水,年紀稍長一點的朋友也許還會記得過去在鄉(xiāng)下莊頭的某個地方,總有人們?nèi)粘I钣盟木�,或在室�?nèi),或在室外,井臺上安著絞水用的轆轤�,F(xiàn)如今人們能看到的用轆轤在井里絞水,大多是影視劇里的情景。為了尋找即將被歷史塵封的傳統(tǒng)勞動方式——用轆轤從井中絞水,經(jīng)多方打聽得知,在百里鄉(xiāng)古城村的吳家山還保留著一眼用于村民生活用水的老井。
初夏時節(jié),我們一行幾人專程來到吳家山探尋采訪。在村口,遇見幾個村民,在聽了我們的來意后,熱情地向我們作介紹。50多歲的村民楊廣學說,他正好要到井上去絞水呢。于是,我們便跟隨著到了他家,幫他扛上絞水用的轆轤,來到不遠處的水井邊。這是位于山根下的一處臺地,看上去,眼前這口水井曾經(jīng)是在室內(nèi)的,只因歲月侵蝕,現(xiàn)如今已沒有了頂,只剩三根檁條橫在上邊,斷垣殘壁,沒有一點兒遮風避雨的功能了。我們將上邊繞著繩子的轆轤放下來,老楊熟練地將轆轤抱起套進黑乎乎的輪軸,然后用一只鐵釘卡在輪軸外邊。他說,如果不卡的話,在用力絞動中,轆轤有時會滑出,發(fā)生意外。他用連接在井繩一端的鐵鏈——俗稱“捫環(huán)”,拴套一只小水桶。這捫環(huán)大約一米多長,除了圓形環(huán)外,中間還有兩個長方形的環(huán)。老楊三下五除二像玩魔術(shù)一樣,說笑間水桶便被牢牢拴住了�?此菢永鳎覀兏械胶闷�,便要親自試一下�?晌覀冋l也解不開這捫環(huán)。于是交給老楊,他抖動一下捫環(huán),穿出穿進,再抖一下,解開了。我們幾個人輪流試,你說這樣他說那樣,不管咋弄就是沒人能套成�?磥磉@捫環(huán)不是誰都能隨便套得上的,也不是誰都能隨便解得開的。我忽然想到,這東西為啥叫捫環(huán),也許是“魔環(huán)”的轉(zhuǎn)音吧,也許是笨人一時半會兒學不會使用方法,稱其為“笨環(huán)”,因為靈臺方言把“笨”讀著“捫”。為什么要用捫環(huán)拴套水桶絞水,原來是絞水時水桶浸泡在水中,時間久了,用繩子的話,就會霉變腐爛不牢固,同時繩子弄濕了也不易解開取下水桶,所以人們就發(fā)明了使用捫環(huán)。還有重要的一點,就是這捫環(huán)是粗鐵環(huán)做的,增加了重量,水桶下到水面漂浮著,有了捫環(huán)增加重量,水桶就沉下去灌滿了水。
老楊用捫環(huán)拴套好水桶后,把桶扔入井中,利索地搬動起轆轤,我們圍在井邊看。幾分鐘后,聽到了水桶撞擊水面聲。他晃動一下繩子后便單手抓住安在轆轤上的把柄絞起來,邊絞邊給我們介紹這口水井的歷史,顯得很輕松。這是上世紀七十年代初村民為了吃水方便,自己選址打出來的一口水井,因接近達溪河川道,深度大約五丈許,也就是十六、七米左右,屬于較淺的水井。井雖淺,但多少年來井里的水一直沒有干涸過,那怕是遇上干旱少雨的年份,井中也一直有水。說話間盛滿水的桶出了井口。品嘗著絞上來的井水,猶如剛剛?cè)诨谋�,冰涼透骨,卻清冽甘甜,這對用久了加有漂X粉、凈化劑自來水的我們來說,頓覺眼前一亮。這來自大地深處的水,沒添加任何凈化劑,沒受到任何污染,原生態(tài)的天然純凈水,怪不得這樣清甜爽口。
老楊一邊轉(zhuǎn)動轆轤一邊介紹說,用轆轤絞水,是一項對操作安全要求極高的活兒,小孩子是不能冒這個險的,就是成年人也得格外操心,若不留神便會發(fā)生意外。早些年就因絞水中繩斷、轆轤滑脫、戲耍等造成人命事故的事時有所聞。
二十分鐘左右,老楊就從井里絞滿了兩大桶水,挑起回家。我們了解到,其實吳家山的村民們從2012年就已用上了安全、潔凈的自來水,只是最近因修建小康住宅,在工程建設(shè)中,挖掘機誤將管道挖斷,一時半會兒接不通,村民們自然就想到了村子里的這口水井來。
要說這轆轤,還真有悠久的歷史。轆轤究竟發(fā)明于何時,我們通過百度查找得知,宋代《物原》一書中有“史佚始做轆轤”這句話,史佚是周朝的史官,如果這句話屬實,那么早在三千年前,轆轤就發(fā)明了。轆轤就是利用輪軸原理制成的井上打水的起重裝置,它的主要特點是省力,同時將單向用力改變?yōu)檠h(huán)往復的用力方式,因而既方便又省力。一般是井深用轆轤,井淺用扼桿(南方稱之桔槔)。這些裝置,不僅用來從井中打水,掘井時還用來掏土,從井下打撈東西等等。有關(guān)轆轤在農(nóng)田灌溉上的應用,北魏賈思勰在《齊民要術(shù)》中有過記載,意思是說三十畝地中,配有井十口,并配置柳罐、轆轤和桔槔各類的打水工具。這說明當時的井灌和轆轤的使用已經(jīng)很普遍。由此推斷,在北魏以前,轆轤早已制造和使用了。
轆轤在使用發(fā)展中,逐步改進成為雙轆轤,元代王楨的《農(nóng)書》有記載,大概距今有六七百年的`歷史。雙轆轤的構(gòu)造是在轆轤上相向纏繞著繩子,末端各系上一只桶,當其中一個桶盛上水向上提的時候,另一個空著的桶則隨之被放下去,盛上水往上提的桶剛出井口,下放的空桶也正好到井底,這樣交替上下打水,除了能節(jié)省時間外,還可利用下放空桶自重,節(jié)省力氣,絞水的功效自然更高了。
順便再介紹一下前邊提到的扼桿(桔槔)。這是一種利用杠桿原理取水的簡單機械,適用于淺井。一根斜桿和一根橫桿用繩索連接,橫桿前端用繩系一只桶,后端系一配重物。取水時可將前端按下,桶里盛滿水后,借助另一端配重,只用較小的力在水桶一端輕提一下水桶就上來了。前幾年在縣城川道的農(nóng)田里時常能看到,農(nóng)民澆灌大多用的是這種形式。
隨著現(xiàn)代文明和工業(yè)化發(fā)展,古老的勞作方式早已改變。電水泵的誕生,自來水的應用,極大地解放了生產(chǎn)力,推動了社會發(fā)展,然而,我們的先民在長期的勞動實踐中,依靠自己的聰明才智,創(chuàng)造發(fā)明的轆轤絞水面臨徹底退出現(xiàn)代人的生產(chǎn)生活舞臺,但這一傳統(tǒng)的勞動技藝曾給人們帶來的快捷方便等諸多實用價值,必將成為我們鄉(xiāng)土文化中最有意義的歷史記憶。
【散文轆轤絞水】相關(guān)文章:
轆轤井散文05-25
遠逝的轆轤聲散文01-11
轆轤井散文隨筆04-30
初識絞胎瓷的散文03-24
別了我的轆轤和井散文03-31
絞鉛筆12-21
水問水念散文04-22
金水水奶水水散文01-04
水啊水隨筆散文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