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明散文 推薦度:
- 春的散文 推薦度:
- 月亮的散文 推薦度:
- 童年趣事散文 推薦度:
- 春天優(yōu)美散文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關(guān)于寫年味兒的散文
隨著時間發(fā)展,散文的概念由廣義向狹義轉(zhuǎn)變,并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關(guān)于寫年味兒的散文,一起來看看。
關(guān)于寫年味兒的散文1
最喜歡過年的味道?斓叫履陼r,那熱熱鬧鬧的景象無處不在。大街上,更是人滿為患。最擁擠的,就是各家大大小小的超市了,全是采購年貨的人,商店里各類物品都供不應(yīng)求,超市老板往往會趁此機會大撈一筆,但采購的人還是絡(luò)繹不絕。
每到過年,奶奶最喜歡往超市跑,有事沒事就跑去轉(zhuǎn)轉(zhuǎn),就喜歡那熱鬧的氣氛。奶奶手提一只竹籃子,在超市轉(zhuǎn)悠,另一只手則拿著一張廣告紙“年貨大減價”,在精打細算一陣子后,便跟著人流,一會兒就裝了一籃子?xùn)|西提回家。我總?cè)滩蛔,東翻翻,西找找,一袋子零食不免讓我有些失望。第二天,拿回來的都是些魚啊,肉啊。第三天,就都是包裝精美的禮品,什么紅酒啊,廣柑啊,鹽水鴨之類的。第四天,我眼前一亮,都是一些非常喜慶的小玩意,紅底金字的福字帖,可愛的玩具小金牛和小紅牛,大紅色的燈籠,塑料爆竹,春聯(lián),金牛的剪紙,中國結(jié)等等一堆好東西。這下我可樂壞了,馬上忙活起來:窗子上貼上金牛剪紙,馬上就覺得家里又多了份喜慶;大門上貼上倒福字和春聯(lián),我的臉上也是喜洋洋的;書桌上擺上一對小牛,書架上掛著一串爆竹;連晾衣架也被我掛上了中國結(jié)和紅燈籠。家里,馬上有了“年味兒”,我嘴里也輕輕哼著那支小曲兒《你最!。
和家人逛街時,可以看到,無論是大小商場,還是新店開張,都掛上了燈籠,貼上福字貼,一片熱鬧的紅色。往往那燈籠上都寫著幾個金字:恭喜發(fā)財,生意興隆。大街上,來來往往的行人也讓我感受到了即將過年了。瞧,那邊一位年輕的阿姨身穿大紅底,金色花紋的旗袍,戴著中國結(jié)式樣的耳環(huán),手提一個小巧玲瓏的紅包,無不為這即將來臨的新年增了份光彩。這被染紅的大街,更是年味兒十足。
飯店這段日子生意也格外興隆,請客吃飯大出血已經(jīng)是家常便飯,飯店天天爆滿,老板樂得合不攏嘴。大過年的,年夜飯尤為重要,兒女在外工作一年,難得回趟家,吃團圓飯自然不能含糊,找一家好飯店,辦得熱熱鬧鬧的,那是在所難免。要訂好飯店,還得抓緊時間,晚了,就只能在家里吃了,有些人甚至幾個月前就訂好位置了。在爆滿的飯店里,那花樣百出的菜名,如“五福臨門”、“牛氣沖天”等,更是讓我感受到了深深的“年味兒”。
“年味兒”是過年不可缺少的調(diào)味劑,讓過年熱熱鬧鬧,開開心心。
……
關(guān)于寫年味兒的散文2
臘月里,一位鄉(xiāng)下的親戚,給我捎來一袋干菌子。他說是野地里采摘后,自家晾曬的,是正宗的“野味兒”,城里人喜歡。
“野味兒”是個大的范疇,山肴野蔌,林雞野兔,凡是沒經(jīng)過人工栽培、飼養(yǎng),自然生長的,原生態(tài)的,統(tǒng)統(tǒng)叫野味兒。
野味兒生長于山野里,活動在人跡罕至的地方。山野不大,不偏僻,野物難以存身。僥幸活下來,或多或少會受到污染,也就降低了“野味兒”“野”的品質(zhì)。山野大,偏僻閉塞,人煙就稀少,這東西就“躲在深閨人不識”,難以面世。況且,能被人看重的“野味兒”,本就稀有。物以稀為貴。因此,真正的“野味兒”,不容易得到。
人是最聰明的生物,也是最殘忍的生物。能吃,敢吃,更會吃。越是難以得到的,越是看重,越想得到,本就是人性使然。野味兒,自然數(shù)口腹之欲的首選。當然,前提是解決了溫飽,有“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條件。
例外的情況,是無糧可食,以“野味兒”充饑,度荒,續(xù)命。吃不是為了味,更不是講究綠色、營養(yǎng),僅僅只是為了填飽肚子,活下去。
老家那地方,地特別怕澇。一澇,莊稼就歉收,糧食就減產(chǎn)。搞集體那陣,即使是豐收年景,人口多的人家,一遇到青黃不接的春三月,也是饑一頓飽一頓的。年成不好,更是雪上加霜。同屋的二伯娘家,就是這樣。近水樓臺先得月,我也跟著粘了一些上不了臺面的“野味兒”的光。所以,我打小就知道很多能吃的“野味兒”。
老家那地方是有山的,山很大,山巒疊嶂,綿延無盡。從地理學(xué)上推測,應(yīng)該屬于巴山的旁脈。離最近的集鎮(zhèn),就有二十好幾華里。不通公路,進山出山,只有幾條蜿蜒曲折的山路。坡度較大。遠遠地看去,就像是掛在山坡上的一截截粗細不均的亂草繩。行走在山路上,人就像移動的螞蚱。但山是禿山,山上的樹木因為燒窯砍伐盡盡,后來連樹蔸都挖光了。這“野味兒”,絕大部分只能算野物兒。
我吃過的野味兒,植物里有葛粉,蕨粉,蒿子粑粑,抱雞母樹根,竹米,山菌子,叫得出名和叫不出名的野果子,就連山羊、黃麂、獐子、野豬、野雞、蛇、田雞等山珍,雖然難得,因為機緣,也逐一品嘗過。
蒿子很常見,田里,野地里,很容易找到。蒿子的品種很多,有的不能當飯吃。艾蒿,就只能做藥用。能吃的蒿子,叫面蒿。通常是當做豬草,用來喂豬的。二伯娘把采來的面蒿在小磨上磨碎后羼上包谷面,做成蒿子粑粑,當飯。蒿子粑粑呈綠色,很好看,但不大好聞,也不好吃。粗糙,味苦。二伯娘家,就靠這些東西,度過了一年又一年的饑荒。后來,我再也沒見過這東西。
再吃到蒿子,是在一種叫社飯的食物里。臨近的靠南邊的縣,清明前后,有吃社飯的習(xí)慣。現(xiàn)在,社飯作為地方風(fēng)味,早就成了商品出售。這種蒿子,不僅不苦,反而有一種植物特有的清香。經(jīng)過打聽,知道這蒿子,也不是面蒿,是青蒿,人工培植的。青蒿本來也有苦味,加工成社飯時,把苦水都榨掉了。社飯里,蒿子只是配料,占的比例少。即使有點苦味,也被臘肉和其它佐料的香味,沖淡了,覆蓋了。
人工培植的蒿子,還有一種叫茼蒿,是常見的蔬菜。洗凈丟進沸騰的湯里,撈著熱熱地吃,很爽口。茼蒿,是火鍋常用的配菜。
青蒿和茼蒿,都是人工培植的,和其它蔬菜一樣,喪失了本身的野性,算不上野物兒,頂多是稀罕物兒。
把野物兒當做“野味兒”,從吃的角度看,發(fā)生了質(zhì)的變化,人們所追求的是原味,異味,新奇,稀有,昂貴。當然,在時下食物問題多發(fā)的背景下,也有綠色環(huán)保的營養(yǎng)因素、健康因素的考量。因此,吃“野味兒”重在“野”,這既是物質(zhì)層面的,更是精神層面的。
中國人一吃飽穿暖,過上好日子,就把目光盯在了“野味兒”身上,千方百計想換換口味。飽暖思淫欲!凹摇焙汀耙啊保统闪艘粚γ!凹摇笔浅B(tài),“野”是另類;“家”是平淡,“野”是刺激;“家”是禁錮,“野”是開放;“家”是熟悉,“野”是向往;“家”是現(xiàn)實,“野”是夢想;“家”是此岸,“野”是彼岸。安逸是人之所愿,但一個人真正獲得安逸之后,又往往厭煩安逸,想擺脫安逸。這看似荒唐,不合邏輯,卻是現(xiàn)實,人性使然。情感這東西,既任性,又盲目,還不講道理。好的文學(xué)藝術(shù)大抵就是如此產(chǎn)生的。未必哲學(xué),未必理智,卻很美。
親睞“野味兒”,自古有之,可以說是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是文化傳統(tǒng)。《詩三百》,讓人心動的,“雅”“誦”有之,主要是在“野味兒”——“風(fēng)”。一部《楚辭》,吸引人的不單是屈夫子的人格魅力,更是與中原王畿迥然異趣的楚地奇異的風(fēng)土人情。
最具有說服力的佐證是流傳久遠的俗語:家花沒有野花香。上自天子王公貴族,下至販夫走卒黎民百姓,莫不人同此心。天子三宮六院,環(huán)肥燕瘦,左擁右抱,忙都忙不過來,按理是生在福中該惜福,但偷腥的天子,并不是個例。道理其實很簡單,三宮六院是已知,宮外的是未知。未知的,總給人一種神秘感。朝夕相對“家花”,久而久之,難免會產(chǎn)生審美的疲勞,喪失激情。距離,才產(chǎn)生的美。熟悉的地方無風(fēng)景,說的也是這個道理。再香的“家花”,習(xí)慣了這種香味,味覺就會變得遲鈍、麻木!疤庻U魚之肆,久聞不知其臭”,是從反面闡述這種觀點。空谷幽蘭,美在空谷和幽,即野,如果把它移栽在自己院子里,美則美矣,恐怕就很難叫人魂牽夢縈了!耙啊焙汀凹摇,并非不可調(diào)和,在一定條件下,是可以轉(zhuǎn)化的!耙啊币坏┡c“家”沾上關(guān)系,就喪失了魅力。
為什么會這樣呢?說到底,是人的欲壑難填,吃在碗里卻盯著鍋里,這山望著那山高,總覺得未得到的都是好的!俺抢锶讼氲洁l(xiāng)下去,鄉(xiāng)下人想到城里來”,道盡了人生的這種獵奇心態(tài)。但人的精力有限,選擇往往非此即彼,熊掌與魚難以兼得,“家”和“野”的平衡稍有不慎就會被打破。趣味與歡樂,痛苦與不幸,往往因此而生,成為一道無解的人生方程。
戀“家”而不思“野”,目不視“野”,于家庭是福音,是倫理的“定海神針”,但于意識、于理念,就值得警惕了。安心,恐怕就是不思進取的表現(xiàn)了。思想一保守,就意味著人生被納入了程序化,開始變得固步自封,進而就會僵化,甚至走向反動。于人生,于事業(yè),恐怕是有害無益。這“野”,是思維的發(fā)散,是對現(xiàn)狀的反省,是對未知的好奇與探尋,是對傳統(tǒng)的否定之否定。
“野味兒”,讓人怦然心動的是“野”,是一種不確定,是原生態(tài),是稀有,是難以得到;氐匠缘膯栴}上,其“味”未必如我們的想象,心理因素作祟而已。況且,再美味的“野味兒”,長期的食用,想來也會不過如此,以至于習(xí)以為常。
親戚捎來的一袋干菌子,的確是“野味兒”。放在臘肉湯里,煮沸?诟泻,香,余味悠長,比人工栽培的食用菌味道要好得遠,是真正的美味。除了稀有,難得,保留了“野”的原始品質(zhì),我想恐怕還有親戚那份深厚的情誼。采摘,晾曬,儲存,每一道工序,都少不得,馬虎不得。自己舍不得吃,從遠遠的鄉(xiāng)下捎來,禮重仁義更重。
由此看來,美味離不開食材,離不開烹飪的水平,更離不開情誼。情誼就像鹽。鹽生百味,美味在鹽。
【寫年味兒的散文】相關(guān)文章:
描寫年味兒的散文11-23
散文關(guān)于年味兒01-30
年味兒濃散文04-16
說說年味兒散文12-07
年味兒的隨筆散文05-08
兒時的年味兒散文欣賞04-10
那些曾經(jīng)的年味兒散文03-22
年味兒800字散文04-13
年味兒散文隨筆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