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列佛游記》是世界文學名著,大家都很喜歡這本書。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格列夫游記》讀后感范文,歡迎大家閱讀!
【《格列夫游記》讀后感范文1】
《格列佛游記》的作者喬納森.斯威夫特是英國著名的小說家,是一位偉大的戰(zhàn)士和超級諷刺大師。不置可否,《格列佛游記》這本書同樣是一部優(yōu)秀的諷刺小說。但隨著時代的變化,英國現(xiàn)在的政府與社會現(xiàn)狀早就有了很大改觀,也就是說作者原來的寫作意圖已經(jīng)不再具有現(xiàn)實意義,但這并不妨礙《格列佛游記》在今天贏得的廣泛關注,新時期的讀者們又賦予了它新的內(nèi)涵,“…..作品中那些幻想性描寫讓人著迷…..人們把它看作兒童文學作品,認為它包含鼓勵兒童了解世界的外向化的價值取向……”(二十一世紀文學理論教程,童慶炳主編) ,我想,格列佛游記的涵義還不止僅限于此,它其中也包含了更深刻的教育意義。
格列佛一生的航海旅行,屢遇驚險,小人國里,先被小人們俘虜,后來又差點被刺瞎雙眼;大人國中被巨人威脅賣命的演出,幾乎命喪黃泉……格列佛遇到的危險不勝枚舉,然而,在每次開始新的航海時他都義無反顧,這就是他對航海的執(zhí)著。我們不能說格列佛最后是成功了還是失敗了,但他的確獲得了豐富的人生經(jīng)歷,讓生命更有意義。這就使執(zhí)著的結果,當你認定了自己的方向后,執(zhí)著的追求吧,不要輕易放棄,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冰心說過,成功之花,人們往往驚羨它現(xiàn)時的明艷, 然而當初,它的芽兒卻浸透了奮斗的淚泉, 灑滿了犧牲的血雨……
當然,無論任何事情僅僅有執(zhí)著是不夠的。在這方面,我們就要承認格列佛是一個十分有頭腦的人,雖然青年時期的格列佛一直積極的尋找各種機會學習知識,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質(zhì),零零散散地、東拼西湊地、他掌握了各種航海知識和技能,為自己的航海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厚積方能勃發(fā),這些積累讓他日后受益匪淺 ----有足夠的能力應對各種惡劣的條件。而對于我們哪?青年時期正是積累知識,提高能力的關鍵時刻,雖然說人應該活到老學到老,但人一生中畢竟只有一個學習的最佳時機!皶r過而后學,則勤苦而難成”。我讀過這樣一首詩:曾經(jīng)想穿過那段最無暇的時光/去實現(xiàn)所有繽紛的夢想/當回首那深深淺淺的腳印/不禁頓足扼腕/恨冬日太短/夏日不長/總想把那段沒走好的時光再走一遍/便知該如何珍惜每一抹霞光/每一縷黃昏/從此再也不管懵懂與疏狂。正當年少的我們,正處在“最無暇的時光”,好好的珍惜時間,好好學習知識,不致回首時再“頓足扼腕”,悔不當初。
第四次航海,格列佛被聘為船長。中途水手叛變,他被放逐到“慧馬國”。在那里,他遇見了一種有智慧的馬,而且那里的馬兒通人性,善良、仁愛、品格高尚。這是作者把自己對社會理想注入到了慧馬國,把最完美的人性灌注在慧馬身上。人無完人,我們每個人不可能像慧馬一樣完美無暇,但有的基本品格我們還是應該具備的。比如慧馬們從來就不知道什么是“撒謊”,而我們這里哪?如今在不少商場假冒偽劣產(chǎn)品肆意橫行,雖然有消協(xié)出來主持公道,但這種現(xiàn)象還是屢禁不止,我想只有那些生產(chǎn)者真正把誠實守信放在心上時,這種事情才不會再發(fā)生。我們這些青年更應該把誠實守信融進血液,銘刻于心。
格列佛游記中的教育意義深刻而深遠,不一而足。
【《格列夫游記》讀后感范文2】
這幾天,讀了一篇小說名叫《格列佛游記》,它已清晰的文字把我?guī)胍粋奇特的意境,以幽默而諷刺的語言描述了一個混濁的社會。讀完之后,所帶來的精神上的愉悅,如同余音繞梁,三日不絕。
當然其中一波三折的劇情,也使我為之心驚肉跳,然而,另我印象深刻的要數(shù)主人公在小人國的經(jīng)歷。
曾經(jīng)來往繁密,友好的兩個國家,不來夫斯古帝國和利里浦特國,受貪婪野心的驅(qū)動,導致兵戈相向,發(fā)動戰(zhàn)爭,主人公幫助利里浦特人打敗了不來夫斯古帝國的入侵,受到厚賞。而之后主人公因心存正義而直接拒絕他國國君的無理要求,卻讓國君無法接受,從此在國君心中種下憎恨的幼苗,再加上官員暗中中傷主人公,他在國君心目中的形象一下子宛如天使變?yōu)槟Ч恚灾僚c個別朝廷官員想把主人公置之死。
這就如同書中所說“偉大的功績在君王眼里能算什么,如果一時你拒絕滿足君王的奢望,即使你從前立過大功也絕不能得到寬恕”。
讀到此刻,我顫抖了,不由得感到一絲心寒······所謂忠言逆耳,忠臣自然不得國君心喜;小人對君子的猜忌之心,君子自然被詆毀形象。想到這,我不由得感嘆歷史上的忠臣最終能得到君王善待的又有幾個呢?但至少主人公近乎是其中的一個。
這篇游記寫出來的,在我腦海呈現(xiàn)出的,是一個渾濁,無情的生活,是過去的生活的縮影!從作者描寫隱含的嘲諷和蔑視中,處處體現(xiàn)出抗爭精神。而游記反映出來的當時英國的社會風貌,也讓我明白到在時代進步的背后往往充斥著不幸與荊棘,但無論如何,它畢竟是生活,這篇小說可謂悲喜交織。
【《格列夫游記》讀后感范文3】
茫茫大海上,有一只小船,隨風漂泊,不知又會到什么奇特的地方。
格列佛在年輕時,總幻想著出海航行。長大后,他作為一名隨行醫(yī)生,終于揚帆起航。誰知每次航行,總會遇到各種困難,而流落荒島,也每次都看見新奇的景象。就拿大人國來說吧,他上岸尋找淡水,卻發(fā)現(xiàn)同伴在巨人的追逐下,早已獨自離開。當他被一戶農(nóng)家人民發(fā)現(xiàn),卻被當作一種小動物來看。幸好小主人通情達理,給他做了一棟精致的房子。格列佛為表示感激,盡力在小主人面前表演了幾個動作;當農(nóng)民發(fā)現(xiàn)他是一個可以利用的小東西時,頓起貪念,就帶著他去各地表演,以此來賺錢。為報答收留之恩,格列佛只得答應。最后,格列佛餓得皮包骨頭,農(nóng)民又把他廉價賣給王后,完全不把他當人看。對此,格列佛一再表示容忍,在暗地里計劃如何逃走;王后倒是個和藹的人,滿足了格列佛的一切要求,為他造房子、船,來供他休息和娛樂。可是那些仆人們卻一點也不尊重他,還經(jīng)常欺負他。但格列佛卻總為他們求情,贏得他們的尊重,為后來的逃走打下基礎。后來,格列佛又被引薦給了國王。在與國王交談之后,國王以自己淺薄的世面,得出像格列佛一樣的人類,虛偽、驕傲、沒禮貌等特點,卻沒有一處優(yōu)點,格列佛為了國家的尊嚴,不厭其煩地向他解釋自己國家的偉大,終于使國王認可了自己的祖國。飽受苦難后,格列佛在無意中被一只鳥叼走,終于離開了那個是非之地。
這本書,借用了一位普通人的航海經(jīng)歷,讓我們認識了諸多稀奇古怪的國家名。從這些國家人們身上的種種缺點,反襯出了當時英國的內(nèi)局。雖然格列佛的經(jīng)歷是虛幻的,但它所代表的是作者所向往的。它寫出了英國人民對黑暗的憎恨和對光明的無限向往。他們無畏地與黑暗做頑強的拼搏,但他們也向往自由。就拿大人國的經(jīng)歷說,作者把格列佛比作英國的奴隸,他所受到的折磨和奴隸一樣。但他所受到的恩惠,是作者的理想主義,作者希望奴隸們也能受到尊重。而農(nóng)民的貪財,也反映了當時英國貴族的貪心。國王的無知以及專斷,也正是當時英國的內(nèi)政場面。最后格列佛被鳥叼走,也反映了英國人民渴望自由的心情。
作者用樸實的文筆,巧妙地寫出了他的志愿。他所陳述的道理,不僅僅為了英國的強大,同時也教導我們,做人,要懷著一顆平等的心,不要只局限于書本的知識,要拓寬視野,才能有成就。而且,不要為了小事而斤斤計較,用一顆寬容的心去對待他人。寬以待人,嚴于律己,才是真正的做人之道。我們要學習格列佛那堅強的精神,在遇到諸多困難時,一定不能害怕,要像格列佛那樣臨危不懼,也要有他急中生智的冷靜,這樣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當然,他努力學習的態(tài)度,我們同樣要借鑒。如果我們都能像他那樣認真學習,還有什么能難倒我們呢?我們學習,是為了報效我們偉大的祖國,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格列佛在那么危險的情況下,都能拼盡全力保護國家的榮譽,我們這些21世紀的少年,又為何不為國家盡自己的一份力呢?
大海上的小船中,載有的不僅僅是格列佛,還有信念,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