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五月初,端午節(jié)來臨,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下面是小編收集的2016年端午節(jié)征文精選,歡迎大家參考!
【我的端午節(jié)】
端午節(jié)是我們當孩子時最喜歡過的節(jié)日,那能夠飄入云端的粽香,那讓人回味無窮的咸鴨蛋香使我們的村莊與仙人之境沒有差別。每到端午節(jié),我非?释改改軌蚨嘟o我一些鴨蛋粽子,因為我特別喜歡吃鴨蛋粽子。如果那時有記者采訪我“你認為幸福是什么?”我會毫不猶豫地說幸福就是吃上美味的鴨蛋粽子,就是過美美的端午節(jié)。
那時過端午節(jié)真有意思,端午節(jié)到來前,母親在趕集時就買來了五彩絲線、閃亮精致的小鈴鐺。端午節(jié)那天,母親很細心地把絲線小鈴鐺扣在我的兩個手腕上。和小伙伴們玩耍時,我把我的絲線小鈴鐺和他們的比較了一下,彼此差不多,小伙伴們有我也有,一開始,我對這些五彩絲線小鈴鐺感到很新奇,心中因此有了繽紛的快樂,之后,它們的蹤跡,我就不清楚了。
在端午節(jié),我們小伙伴在一起玩得特別開心,我們口袋里有鴨蛋粽子,吃鴨蛋粽子,香甜甜,美滋滋,在小河邊釣釣小魚,在草垛旁玩捉迷藏,快快樂樂,我們就想粘糊在一起玩玩樂樂,可是到了下午兩、三點鐘的時候,我們中有的小伙伴要到他們的丈人家去,他們每一次去他們丈人家之后回來,都能帶回一籃子鴨蛋粽子,這讓我特別羨慕,而且他們一般端午節(jié)當天不回來,晚上要在丈人家住一晚,不論丈人家離自己的家是近還是遠,他們端午節(jié)當天就是不回來。第二天,他們才大模大樣、快快樂樂、晃晃悠悠地回來,這更讓我羨慕了。我明白了,端午節(jié)去丈人家是一件美差。我想,我的父母為什么不給我找一個丈人呢。這樣,我也會像我的朋友一樣在端午節(jié)下午兩三點鐘大聲地自豪地對大家說我馬上要去我丈人家了,高高興興、快快樂樂、神采飛揚。
我也想,這“丈人家”是什么意思呢。聽大人們說,也聽小伙伴們說,“哪家的小幾子把給他!边@“哪家的小幾子把給他”是什么意思,我當時不明白,也弄不清是什么意思,這一句話對我來說是天書。
看父親包粽子,是我感興趣的事。左鄰右舍都夸我父親粽子包得好看,父親包粽子時,我就認真地看他是怎么包的,果然,他包粽子的動作很熟練,粽子形狀或較纖細或較敦厚,包裝扎線有力結實。看他包粽子就像閱讀一篇精美的散文,也像欣賞一篇精致的小小說,愜意充盈在心中。
那時,端午節(jié)里,粽香飄滿整個村莊田園,我們小伙伴在快樂中翻騰著。
長大了,聽老師講,百姓過端午節(jié)是為了紀念屈原的,屈原是楚國人,是一位詩人,也是一位愛國者,他有滿腔愛國情,卻遭小人排斥,他說“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彼麍髧鵁o門,懷沙投汨羅江而死。百姓聞訊,劃船爭相找尋,又撒米江中,祈求魚兒不要吃了屈原。后世端午節(jié)的龍舟競渡、吃粽子民間習俗就是從此中演化而來的?晌覀冏龊⒆訒r候,不知道端午節(jié)是為了紀念屈原的,我們只知道粽子鴨蛋好吃,只知道有的朋友會在端午節(jié)下午兩三點鐘時去丈人家。
幾天前,還未到端午節(jié)呢,母親到我家來小住,就帶來了一些粽子,我拿來一個看看聞聞,粽葉青青,粽香飄飄。那年那月的快樂很快在我的心中奔流起來。昨天中午,我趕回家吃午飯,一進門,粽香撲鼻。噢,妻子為今年端午節(jié)準備的粽子已經(jīng)做好了。妻子說孩子端午節(jié)回來,今年端午節(jié)要多包一些粽子給孩子吃吃。
啊!那粽子清香四溢,沁人心脾,那清雅的粽香飄進了我的心里,也飄到了的云端。
【我的端午情懷】
前幾天到菜市場買菜,發(fā)現(xiàn)賣艾草和干粽葉的小販們,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多了起來。超市、商場里,也都是各種粽子產(chǎn)品的廣告。頓時覺得空氣中彌漫著淡淡的粽葉香——端午又要到了。
我是70后,在我的孩提時代,貧乏卻快樂。在草叢里捉迷藏,在平房大院里跳房子,在馬路上滾著自制的鐵環(huán)賽跑,用廢紙精心疊著心愛的手槍……童年的快樂讓我們暫時忘確了物質的貧乏,我們的生命也像路邊不經(jīng)意的野花小草一般生機盎然。而每到逢年過節(jié),更足以讓我們像小鳥般歡呼雀躍。
在童年關于過節(jié)的記憶,往往一字個占據(jù)了我大部分的記憶,那就是——“吃”字,而童年時與眾不同的粽香,就是我眼中的端午節(jié)的味道。至于一到過年奶奶就給我們講憂國憂民的屈原身投汨羅江的故事,對我們來說似乎并不關心,畢竟在我們的眼中,香噴噴的、各式各樣的粽子遠比屈原的故事更有誘惑力。節(jié)日臨近的日子,我們在嬉戲中期待的笑聲總能穿過盈滿清香的悠長的弄堂。
那時的粽子都是各家自己包得。所以,每當臨近端午的日子,那種沁人心脾的清香便會彌漫整個庭院并且溢出屋外。記得每次家里包粽子都是母親的事兒,母親拿了幾片事先泡好的粽葉,把粽葉卷成圓錐體,把糯米放進去,中間再放上幾顆蜜棗,一會一個粽子就包成了,母親包的可好看了,有三角形的,菱形的包好后,把粽子放進鍋里煮,一鍋香噴噴的粽子就出鍋了,清香四溢。
在母親包粽子的時候,我和父親也忙個不停,那就是插艾葉,我把艾葉用紅毛線捆好,父親把捆好的艾葉插在屋門上,傳說這樣可以辟邪福。艾葉還可以做藥材用,每年大伏天的時候,奶奶用艾葉燒一大盆熱水,給我泡澡,可以治療皮膚病。
母親包粽子時總是很專心很仔細,仿佛包進去的不只是幾勺糯米,更有貧寒生活中最簡單的心愿和希望。這樣的粽子,讓我們吃在嘴里,甜在心里。
我最愛吃粽子。每逢端午節(jié),我總要吃個夠,直到再也吃不下為止。媽媽做的粽子十分可口。輕輕將棕葉撕破,便露出了又白又嫩的糯米糕,忍不住吃一口,甜汁溢入口中,那感覺簡直妙不可言。
曾經(jīng)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吃慣媽媽包的粽子,吃起別人包的,總覺得有些干澀,不如媽媽包的香嫩。
時光如梭。在一年一年的端午中,我告別了青蔥歲月,成長大人母親也漸漸蒼老了。那個喜歡看母親包粽子的我,卻始終未能學會包粽子。而孩提時“粽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除病去邪快樂又安康。這兒也端陽,那兒也端陽,處處都端陽”的兒歌,卻依然能在飄滿粽香的端午如約地從我的記憶深處飄出。或許是成長的緣故吧,童年時期原本快樂的端午節(jié),也平添了幾份憂傷的情懷——每逢端午臨近,我便會想起屈原,一個不愿與世皆濁而茍活、寧赴清流以死明志的孤獨的愛國者。
如今,生活水平提高了,母親的身體也一年不如一年,我們家可能有六七年不再自己包粽子了吧,市面上什么都有,自然很容易就能吃上一頓粽子?墒,買回來的粽子,卻再也吃不出當年唇齒留香的味道,更感覺少了些許別樣的情懷。因為,當年那小小的粽子,裹著濃郁的愛。
曾經(jīng)收到過這么一條短信:送你一只香甜的粽子,以芬芳的祝福為葉,以寬厚的包容為米,以溫柔的叮嚀做餡,再用友情的絲線纏繞,愿你品嘗出人生的美好和這五月五的情懷。
過節(jié),何嘗不是一次情感的沐浴?
端午到了,不再裹粽子的我們,要好好陪陪自己親愛的母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