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清明,想起那場初雨。雨落紛紛,砸疼誰的眼神,匆匆轉(zhuǎn)身,遺忘了誰的前身。擦肩而過的瞬間,誰的腳步為誰停留?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一些關于描寫清明的散文,希望大家會喜歡!
【關于描寫清明的散文1】
清明隨想
清明,放了一個長長的假期,幾天的時間像是被膠袋黏住了一般,停滯不前。
長長的假期,被綿綿的冷雨和滿地的梨花填滿,找不出一塊空地埋葬我的思緒。
這樣的時節(jié),全然沒有“燕草如碧絲,秦桑低綠枝”的勃勃生機,亦沒有“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的盎然春光?諝庖琅f濕潤清冷。這般的意境,大概只有柳中庸的“三春白雪歸青冢,萬里黃河繞黑山”能夠恰如其分地表現(xiàn)吧。
清明,一個紀念亡靈的日子,像是那圣潔的梨花,總是毫無預兆地悄然落下。“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這花在短短一夜間,竟在百花齊放的春夜這般凄涼地香消玉殞,這樣慘淡的時光,不覺讓人覺曉“白發(fā)三千丈,緣愁似個長”,陰霾的天空,小雨也啰嗦個不停。清明節(jié),也許本不該稱之為節(jié)。這個嚴肅的節(jié)日,親人齊聚并不是為了團圓。它本身不具備節(jié)日的喜慶元素。地下不知多少亡靈在泣飲姜黃酒,地上的人們卻在酣暢地笑吟“葡萄美酒夜光杯”以今人的笑,埋葬昔人的淚。
如果有一天,在我死去之后,在我的墓碑上又該留下怎樣的描述?一生的流逝,日日如“遙夜沉沉如水”,夜夜似“霜送晚寒侵被”每每玉枕紗廚,清思巧夢,以至“人比黃花瘦”。許許感露于斯“樓上幾日春寒”越發(fā)自覺“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多少游春意。日高煙斂,更看今日未晴”,于懷往事,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細細品味“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待到“滿地黃花堆積,憔悴隕”方曉驚覺: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同樣在這煙雨微寒的時節(jié),韓翃輕描著“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的盛宴,韋應物卻獨自在青草幽澗的秀美中享受著“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的愜意。與此同時,杜甫卻飽嘗“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的亡國之痛。韓愈輕輕灑墨“楊莢柳家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的謙遜,漫天的煙雨,飄落出韋莊一片“無情最是臺城柳,依舊煙籠十里堤”的哀愁。煙雨綢繆處,杜牧筆鋒濃轉(zhuǎn)淡,勾勒出一片淡淡的哀愁“清明時節(jié)家家雨,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罷了,這晚春,實在不是什么好時節(jié)。清明已然過去。春光不清,春意不明,春寒未失,春暖未至。似如“春至未至,春將去也”一切匆匆即逝。只是,“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
【關于描寫清明的散文2】
清明河上
春已悄悄來臨,在這萬物蘇醒的美好季節(jié),總有些東西讓人流連忘返。沉封了一個冬季的寂靜也一一釋放了出來。
四處張望,滿山遍野的嫩綠灌滿了雙眼。三三兩兩的行人匆匆地走來,又匆匆地成了過客。為何那種“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的情景沒有了?也許,人們都已學會了淡忘。
年年清明,大姐就會早早告之我們幾個該看望父母了。各家及早準備一切事物等待那天的到來。為此,總會忙活幾天。盡可能地為天堂的父母多治辦一些東西。盡管知道這是多么不現(xiàn)實的事情,心里還是這樣想,這樣去做。
路途遙遠,過幾個村莊再翻山越嶺徒步一段時間才能到達。遠遠就感應到了親人的存在,風依然是那么地柔,路邊的花兒正迎枝招展為我們鋪路。
是啊,每年的清明時分我們都要到父母的墳前劃出憂傷。因不想讓太多人的傷感感染情緒,盡管年復一年,但每次的心情卻都是一樣。
墳前的柳樹已翠綠無限,長長的枝條輕觸著地面。搖曳后就隨風顠遠,只留下我們對父母深深地眷戀。
歸來為減輕心里的傷感,特意放出了舒緩的調(diào)子。心也從容,仿佛正從另外一個世界急趕。歌里這么唱:雨打濕了眼眶,年年倚井盼歸堂,涓涓心事說給自已聽……
【關于描寫清明的散文3】
清明時節(jié)雨
清明左右,綿綿細雨,如絲如弦。仿佛是一帷珠簾,輕輕撩開朦朧的煙塵,雨紛紛,欲斷魂,牧童信手一指,酒香深處,雨巷盡頭,竟有桃花酒,杏花村。
興許千年前清明時節(jié)的江南,蘆葦蕩漾著微雨的清香,曼柳輕拂著春雨的柔情,下雨了,撐一柄油紙傘,或許會邂逅被春意醉倒的詩人,似癡似癲地望著那雙飛燕,數(shù)著那幾縷炊煙,或許也會有孩子推開窗子,好奇地望著這淅淅瀝瀝的雨,想像著自己做的風箏在那油菜地里飛舞。遠處傳來悠揚的笛聲,驚起了滿城風絮,撩撥了一川煙草,醞釀著梅子黃時雨。
舔舔舐舐那冷雨,是否能體味東坡那“一蓑煙雨任平生”的灑脫?是否能品嘗陸游那“細雨騎驢入劍門”的苦澀?是否能感悟杜牧那“多少樓臺煙雨中”的朦朧與辛辣?清明的雨,是一場文化的苦旅,有時一場雨一座屋檐,就是一方故土甚至一個朝代。中國人所講究的意境之美,在華盛頓漢白玉建筑擁簇的草坪中,在倫敦車水馬龍的街道上,在法國香榭麗舍大街華麗的噴泉邊,或是在羅馬肅穆嚴謹?shù)娜f神殿前,都無法尋覓“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或是“長橋臥波,未云何龍?復道行空,不霽何虹”的美感。這是文化帶給中國人獨特的審美,更是當我們遠離故鄉(xiāng)時,所切骨思念的事物。
王蒙先生曾經(jīng)說:在自己的國家,自己的城市和鄉(xiāng)村,連每一陣風每一片紙每一縷炊煙和每一聲細微的耳語,都是抓得著、碰得痛、壓得沉、硌得硬,都是有棱角、有重量、有來路和去向、有溫度。正是這樣一種文化的氛圍讓人們存在得有方向,行走得有底氣。一場雨承載著千年的文化,嘀嗒在石瓦間,沉吟在刀劍上,圈點著西湖水,串連著蓑衣線。從小的時候,每個人就會背誦《靜夜思》,即便根本不懂鄉(xiāng)思為何物;也都會唱幾句京歌,即便對京戲一知半解;男孩子心里的英雄是齊天大圣或關公趙云,女孩子有時會望著月亮想像著嫦娥和玉兔那冰清無暇的廣寒宮的樣子。中國的文化從我們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已經(jīng)在我們的心里扎根,生芽。
正如一個人一樣,無論歲月如何侵蝕,生活如何磨難,風度依然,風格永存,寵辱無驚,自然讓人心生敬意。在我們奔走呼號忙于修建一座現(xiàn)代化的國家大劇院時,倫敦則忙于修建莎士比亞劇場,保護她的古老與傳統(tǒng)。當我們追隨著都教授匹諾曹的時候,韓國卻將端午祭申請了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也許放棄纏足剪掉辮子是一個無比進步的舉動,但是否意味著我們要為了高樓毀了故宮呢?也許我們?nèi)鄙僭S多進步和變革的勇氣,也許我們要永遠十分警惕固步自封的保守;但是,我們難道就不缺少合乎情理的保守的智與勇,就不需要警惕那種幼稚的趕時髦的一窩蜂了么?在如今文化的大雜燴中,什么是我們可以放棄的,而什么又是我們必須堅守的?答案,不就在這清明時節(jié)的雨中么?
聽聽那冷雨,如果可以,我愿折一枝柳,留住這千年的淅淅瀝瀝,淋淋漓漓。
更多相關文章推薦: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