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觀他人過的智慧散文
什么叫“不觀過”
網友:是只看對方優(yōu)點忽略缺點還是把對方的一切都看成優(yōu)點,人人都是佛?或者雖然看到了對方缺點,自己不起煩惱,而是努力去包容理解?
學誠法師:不觀過,并不是指看不到過失,更不是硬要把過失看成優(yōu)點,而是在明確宗旨的前提下,把一切境界都當作自己修行、調心、增長資糧的機會。
網友:什么叫“若真修行人,不見他人過”?有一種理解:修行人要分清事情的是非對錯,對不如法做錯事的眾生不嗔不忿;還有一種理解是因果相續(xù),不能以世間眼光看待事情的是非對錯。怎么理解才對呢?
學誠法師:“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意思是修道人的重點要放在自己身心的調伏上,而不是評判外境。它是在強調一種“向內看”的心態(tài):以修道為目的的人,看見一切外境都能轉化為內心成長的資糧,而不是停留在事情的對錯上。如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真正的修道人首先要心向內緣,看好自己的心,而不是整天計較他人的過失,因為他懂得:只有調伏自己才能幫助他人,改善心境才能改善外境。
網友:如何理解“見人之過,諸惡之根。察己之過,萬善之門”?這句話是佛陀所言嗎?出于哪部經典呢?六祖說過:“修行路上不見他人過”嗎?
學誠法師:原話出自《格言聯(lián)璧》,為世間善書,但內涵與佛法相通。六祖曾在《壇經》中說:“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边@句話的意思是策勵我們應返觀自照、勤修自心,而不是一味看外在的'過失。如果一個人總是看到他人的錯誤而不懂得反省自己,只會增長內心的驕慢、嗔恨等惡業(yè),難以進步。
面對他人過失如何正確發(fā)心?
網友:聽常法師正講到遠離惡知識,粗觀之:我們身旁很多朋友,雖有吃喝玩一起的快樂,但都歸此惡知識相;但又有一說法“只見自身過,莫見他人非”把他人都觀成菩薩,若持正知正念,應如何看待及相處呢?
學誠法師:“若真修道人,不見他人過”是強調修行用心的方向,并非要人不辨是非。初學者力量不足,為了保護自己的心性,故對惡知識應敬而遠之,但內心不應排斥和嗔恨。若有因緣與之相處時,應當努力保持正念,擇其善者學之,其不善者改之。
網友:如何理解“若見他人非,自非卻相左”這句話呢?
學誠法師:修行人如果看到別人的過失而心生煩惱,自己已經錯了。別人做錯的時候,我們自己做得如何?做得夠不夠?我們有沒有發(fā)心去幫助對方改正?幫助他人的方法是否正確、合適?
網友:為什么總是看到別人的欲望呢?比如別人想一件事,很快就能發(fā)現(xiàn)他的目的。是自己修行不夠嗎?
學誠法師:更重要的問題是,看到了之后自己會怎么想、怎么做。
如何善巧對待他人過失?
網友:看到別人錯了也不批評嗎?
學誠法師:批評別人要做到:1.內心中沒有反感、看不順眼、厭惡等情緒,純粹是希望對方好;2.對他人充分了解,不帶偏見,不因為一時一事而批評;3.找準時機,言語適當。
網友:佛法是中立的,就不用辯是非了嗎?
學誠法師:佛法是讓我們沒有是非之心,并非否認外境的是非對錯。沒有是非之心,面對錯誤的人和事,內心不會生起嗔恨和蔑視,是慈悲所攝;洞察外境的是非對錯,懂得用業(yè)果的道理來抉擇自己的行為,是智慧所攝。
網友:內心的強大需要一個培養(yǎng)的過程,寬柔是否意味著一味沉默?這樣算是縱容嗎?
學誠法師:寬柔是內心無煩惱的表現(xiàn),外相上則不一定。當自己內心不是以煩惱為主導時,才能采取對自、對他、對事皆有益的處理方式。
【不觀他人過的智慧散文】相關文章:
不抱怨的智慧勵志文章07-05
觀雨的散文01-23
沉默—大音希聲的黃老智慧散文05-03
我過的好累散文04-30
《不生氣的智慧 》勵志書籍08-07
青蛙觀井散文11-15
聰明不等于智慧散文05-01
信任他人遠比信任自己難散文12-15
《過太乙觀賈生房》唐詩原文06-30
不泣離別不言滄桑散文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