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娘一起過節(jié)散文
我的家鄉(xiāng),是一座蘆葦蕩圍成的村子。房子傍水而建,家臨水而居。在這里出生的孩子,從剛記事起都要學(xué)會游泳,因為溺水遠比瘟疫和其他災(zāi)難來的兇猛無情。白洋淀水鄉(xiāng),是怎么都走不完的水路。村子就像一枚丟在水里的扣子,離外面的世界那么遙遠,觸不可及。可因為有娘在,是她幫我填補空白,我的生活從不會落寞,失掉色彩光環(huán)。
那個年月,家里生活拮據(jù)。從春色滿園到隆冬三月,一年到頭,娘都在織席,直到席班不收席了才停工。我想,如果大年三十還有人收席,娘出工會是全勤365天。她的大半生都是坐在地上織席過的。
對于中國人來講,節(jié)日是美好的,有著太多的講究和期許。為了讓這一切付諸現(xiàn)實。臨近節(jié)日前,娘會沒日沒夜的織席,直到節(jié)日溢出瓶口。她用一領(lǐng)領(lǐng)席子換來琳瑯滿目的過節(jié)用品。顧不得擦一把汗,拍身上的葦皮,而是笑盈盈的通知我們過節(jié)。不久,家的時空映滿娘忙碌、利落的身影。天邊云彩褪色,天色氤氳時。在青色老屋里,是我們一家人過節(jié)的時光。
“臘八節(jié)”,燜大米飯,燉大魚是絕對美食,是臘八節(jié)傳統(tǒng)特定吃食。平時是很難吃到。那時生活不富裕,可娘不會委屈了我們。臘七的太陽溜到地平線時,娘賣了席子,買來鮮活的大鯉魚養(yǎng)在大盆里。晚上我們枕著魚兒戲水的聲音睡,第二天是彌漫的魚米香叫醒。
老家自古流傳“臘七臘八,凍死一家”的老話。小時候村里有一半的夜晚是在停電點蠟,半黑半明之中度過的。寒氣在玻璃上雕琢窗花,外面飄著白蝴蝶的雪花。在跳躍的蠟燭里,娘帶著頂針,用尼龍繩捺鞋底做棉鞋。我們家四口人和很多親戚的棉鞋,要趕在臘八前做好。那會我們跟娘做的棉鞋叫老頭鞋,樣子土里土氣不好看,每次都是在娘嘮叨聲中,不領(lǐng)情的穿上。前年,在北京通州土橋工地,幾場寒潮我的雙腳結(jié)了凍瘡。娘知道了,寄來一雙嶄新的老頭鞋,還有無花果葉子和茄秧子。曾經(jīng)厭惡的老頭鞋,穿在腳上輕巧,暖和的冒汗。晚上用無花果葉和茄秧子泡腳。到了工程完工,回家過年時,我腳上的凍瘡痊愈……
“掃房日”,天邊泛著魚肚白,娘反復(fù)催促我們穿衣起床,原來家里要掃房。趕在太陽出來前,屋里的陳設(shè)擺了一院子,像是開起的雜貨鋪店,這幅場景讓人興奮不已。娘的笤帚,在房子的每寸墻壁、每根竄子間掃過。積了一年,屯了一年的塵土,在老屋里飛揚著,落滿她全身。記得十歲那年掃房,我趁機作亂,在院里蹬著父親大水管車子,把自己想象成小販叫賣雜貨。正得意時,不成想腳下一空,伴著我一聲凄厲慘叫。自行車、幾床花被子和一口大黑鍋全都壓在我身上。娘,第一時間跑過來營救,把我身上一層層的雜物搬開。
娘,一口氣忙到天黑。屋里的陳設(shè)終于回歸。幾天前,娘買的明艷年畫,我們興高采烈的,貼在一塵不染的墻上。在明晃晃的燈光里,年味悄悄地飄進家里。那刻,春節(jié)在我們的老屋里種下,很快的成長著。
“打春”,白洋淀的冬天那么漫長。人們蟄居在屋里很少出門,只留下白雪、冰封、孤鳥在窗外掠過。在不經(jīng)意間,太陽的光線開始拉長、變暖。到六九的頭一天,春天終于取代冬天。萬物貼葫蘆是打春的風(fēng)俗,這是一個精確到分秒的節(jié)日。趕在打春前,娘拿著紅紙和一盒龍泉煙也去了,去村東找啞巴舅舅剪葫蘆,老人是能工巧匠,跑馬燈、剪紙、面塑等技藝都不在話下。剪子到了老人的手上能創(chuàng)造傳奇,用滿是寓意、精美絕倫的紙葫蘆,為全村人祈福。
到打春那天,娘在每個窗格子貼上紅葫蘆。臨近打春的時辰,娘,就不再讓我們出門。一邊看墻上搖擺的老鐘,一邊在我們衣裳上縫葫蘆,F(xiàn)在打春我的后背不在縫葫蘆,換成了娘帶著老花鏡,在白發(fā)的剪影里為我兒子,她的孫子縫紅葫蘆。
“除夕”大年三十,是每年辭舊迎新的終了。記得小時候,我和胡同里的伙伴們,會穿著新衣服一齊喊:閨女要花,小子要炮,老頭子要個破氈帽。那個年月,人們?yōu)槌陨虾蔑埮χ。過年時,有的孩子為穿不上新衣抹眼淚。而無論多難,娘都會讓我和妹妹換上新裝。
停工不織席的第二天,娘會起一個大早。她要趁著淀里的凌結(jié)實,走上白洋淀東岸的千里堤,去任丘給我們買過年的新裝,我和妹妹上下、里外都會有,父親也會簡單的添置一件,而她連雙襪子都舍不得買。娘回到家時夜已深,不知這一天,她走了多少路,穿了多少條街。當(dāng)除夕的夜色遮住人的視線時,娘悄悄的去臨街孟欣姨家,借來一件半新的上衣,為自己添點年氣。
“春節(jié)”大年初一,是新年的開始。春聯(lián)、鞭炮和紅燈籠,讓采蒲臺島處處流淌著年味。天還沒亮,母親和父親早起來包餃子了。餃子包滿篦簾,娘會伏在我和妹妹身旁,用雙手從我們的頭到腳舒展著。娘自言自語:長大個,長大個。最后很暖很暖笑著問我們:長個了嗎?我和妹妹伸著懶腰,擦著惺忪的雙眼:長啦!長啦!
初一的餃子,是一年來的第一頓飯,它的蘊涵太厚重了。這些年餃子已經(jīng)成為再平常不過的食品,可在我小時候的新年,娘會為吃上一頓一個肉丸的餃子想盡辦法。大概是92年,父親貸款養(yǎng)鴨子賠了錢。那年的春節(jié),家里只打了五斤豬肉,還是為正月里招待客人準(zhǔn)備的。為了大年初一的餃子,娘殺了一只母雞。雞肉餡餃子讓我和妹妹笑逐顏開,可這件事,卻成為母親永遠抹不去的痛。
“元宵節(jié)”新年是一朵超大的煙花,是一年最炫目的時光。元宵節(jié)是年的又一次高潮,同時也是年的尾聲。踏雪放燈是元宵一道很美的景,今天的孩子們生長在物質(zhì)豐富的時代。幾天前正值元宵佳節(jié),在采蒲臺老家生活的母親,為我兒子,她的孫子捎來兩頂精致、有趣花燈。
八十年代初的農(nóng)村,是一張沒有色彩的白紙。娘不識字,沒有文化,可總是別出心裁的滿足我們的一切。元宵節(jié)那天,娘找來兩個玻璃瓶子,在瓶口系上尼龍繩,綁上半尺上的竹竿做燈籠把,最后,在瓶子里邊插上小紅蠟燭點燃。我和胡同里的小伙們,在月光映雪的街上,燈籠映紅我們的笑臉,在嬉笑聲里一齊放燈。都說不同的時光是兩條平行線,而我和娘一起過節(jié)的日子,是相交傳承的。
“二月二”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二月二龍?zhí)ь^,是一個大氣的節(jié)日。老家這邊,有著二月二前理發(fā)的習(xí)俗。無論多忙,娘都會帶著我去剪發(fā)。二月二的早上,春光蘸進屋里,我們還在被窩里。娘早調(diào)好白面、雞蛋、蔥花混合的面糊,一遍又一遍的調(diào)和著,柴火一點點填進灶口。她嫻熟把面糊撒進大鍋里,也就二分鐘的時間,白綠相間,油滋滋的.片出鍋了。娘把雞蛋片端到床頭,催我們趁熱吃。不怕油了被子、枕頭,因為二月二的片講究在被窩里吃。
太陽落山了,娘會把家里的剪刀、菜刀、針頭等利器全都找齊了,鎖進抽屜里。反復(fù)叮囑我們誰也不許碰,怕的是剪了龍頭龍尾。
“清明節(jié)”很多時,清明這天霏雨綿綿。那時清明節(jié),天蒙蒙亮,大舅都會在墻外喊娘的名字。聽到大舅的聲音,娘紅了眼圈的應(yīng)聲。因為姥姥、姥爺和二舅去世早,這是她無法越過的坎。在淀邊,大舅大當(dāng)家似的叫大家上船,原來他們要去上墳燒紙。那會小,不懂親人離世意味著什么。只知道,娘他們上墳回來,大舅會準(zhǔn)備一桌子的可口飯菜。我和妹妹吃得慢了,吃得少了,他都會裝的生氣催我們吃。
田姓的姥爺家是獨門獨戶,單薄的家族一直是大舅扛大旗。我們一家,是大舅最在意的親戚。我剛升入初中那年,大舅得癌癥也離世了,對于娘來說這是一場災(zāi)難。從此,每年的清明節(jié),都是她帶著舅舅的孩子們上墳。對娘來講,并不喜歡清明節(jié),因為等待她的是幾個土墳。
“廟會”每年的陰歷三月十五,是采蒲臺真武廟廟會。村子由河南和河北兩個小島組成。河南島面積不大,可在那塊方寸的土地上,建有一座青瓦、彩畫和紅柱的小廟。廟內(nèi)供奉著周文王、周公和桃花女以及福祿吉祥的圖騰像。
在廟里香火最旺盛的時候,娘和秋花姑去求佛禱告,秋花姑善良樂觀,是一位虔誠的佛教徒。在秋花姑的指導(dǎo)里,娘求來玉觀音、朱砂紅符,親自為我佩戴好。在表象里求佛拜神是迷信,可在娘心里,只是兒行千里母擔(dān)心的一點兒慰藉。
“端午節(jié)”正值春末夏初,白洋淀的萬畝蘆葦蕩蔚為壯觀。淀里的葦子名揚海內(nèi)外,是端午包粽子的上等食材?赡飶膩頉]給我們包過粽子,采集葦葉要劃船到淀的深處,娘不會帶我們?nèi)ッ半U。實際每年端午粽子都少不了,因為姑媽、舅媽會想著我們。
在織席的間歇,娘會到后鄰玉婷奶奶家,拔來艾草給我們洗澡驅(qū)蟲辟邪。艾草異香異氣的味道,令人很不習(xí)慣。娘會用吃炸糕的美食誘惑,讓我們堅持洗完澡。老家流傳著“端午吃炸糕不摔跤”的老話。那時,姥爺、二奶奶和南院的二爺爺還在。娘會帶我排隊買炸糕,帶我走街串巷去探望老人,娘讓我捧著炸糕遞到長輩的手里。那一刻,風(fēng)燭殘年的老者會笑著親親我,把炸糕送到我嘴邊叮囑吃一口:乖,寶,吃了炸糕一年不摔跤。
“七夕節(jié)”娘的童年處于文革初期,在學(xué)堂只念到小學(xué)二年級,就回家跟大人學(xué)織席。娘沒有文化,我們小時候不會生活在童話世界里?擅磕甑钠呦,她都會講牛郎織女的故事。那會,總以為喜鵲在天河上搭橋,牛郎織女見面是真的。
聽完傳說故事,我會冒著雨去找大舅家的二表姐,讓她帶我到葡萄架下,聽牛郎織女久別重逢的哭聲。二表姐開始不信,我會把牛郎織女的故事講給她聽。最終她會深信不疑的,帶我蹲在葡萄架下,等待神奇的一刻。
“中秋節(jié)”璀璨、碩大的月亮鑲在銀淀和天幕里,“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那刻的白洋淀格外的美。中秋節(jié),是孩子們最愛的日子。各種水果、糕點月餅等是他們盡情享用的日子。過了這天,他們又會為對付肚里的饞蟲而苦惱。
小時候的中秋節(jié),娘會拎著禮品帶我們走親訪友。同親戚的禮尚往來里,娘費盡周折。記得,我六歲那年,大舅家的大表姐嫁到村子最北頭。中秋時,大表姐和姐夫來送禮,娘選了幾樣讓他們拿回去,可大表姐怎么都不依。娘心事未了選了幾樣禮品,讓我給大表姐送去。那會,我愛干跑腿的活,叮囑母親不許跟著我,一溜煙到了大表姐對岸。眼前的一座危橋望而生畏,當(dāng)我無助時,娘竟第一時間出現(xiàn),原來她不放心一路跟來。而后,抱著我過了木板橋進了大表姐家的門。
如今,自己已做了父親;秀遍g,離家已有二十年。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佳節(jié)還繼續(xù)著,可我已經(jīng)無法和娘一起過節(jié)了。兒時,跟娘生活的點點滴滴永遠烙刻在我的心上,是她教會了我人情味、感恩孝道。是她為我?guī)硪粋彩霞滿天的時光。
安新城內(nèi)20XX年3月8日
【和娘一起過節(jié)散文】相關(guān)文章:
瘋娘散文11-08
夏游京娘湖散文欣賞05-01
蕭統(tǒng)和慧娘的故事06-06
我和神七一起飛作文03-07
過節(jié)作文初一03-04
星星和月亮散文11-06
初二和一起走作文03-07
初三,和老師一起走過作文12-23
走吧,和我一起漫游在這個世界的散文11-03
云娘的傳奇故事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