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世繁華散文
生命的短促讓人類對世間充滿迷戀,更多人愿意用遙不可及的未來安慰當下的尷尬境地,并在糾結(jié)中不得不面對死亡。古印度婆羅門教是第一個確信生命是有輪回的教會,其后無數(shù)宗教的闡釋使輪回之說成為一種可能。前生因,今世果,今生因,后世果。千百年來,雖然并沒有人真正體會過前世乃至來生的種種境遇,但人們依舊用美好的幻想求證著當肉體消逝之后靈魂皈依的種種可能,并以各種形式流傳下來。民國八年,離石馬茂莊村西邊一座漢墓被洪水沖開,眼前的情形讓人目瞪口呆,像掀開塵封已久的秘密,一座驚世駭俗的寶藏裸裎在世人面前。一片片精美的石雕,一方方似真似幻的構(gòu)石,在晴日和風中,展現(xiàn)出絕美如玉的風姿。這就是離石漢畫像石——美好幻境的明證。它的出現(xiàn),宛如暗示人類曾試圖以各種形態(tài)為生命恒久存在做過無數(shù)的嘗試和餞行,而最終無果時,他們選擇了在石頭上雕刻各種圖案——或仙境、或現(xiàn)狀、或幻影、或?qū)憣崱獊硌诱瓜胂、托寄愿望,并試圖用黑暗的埋葬和死亡的契機來延續(xù)或者更改現(xiàn)狀的可能。
離石在漢代隸屬于西河郡,由于地理的獨特性,與其他地方不同的是,這里的漢畫像石也保留其獨特的風格:古拙質(zhì)樸、靈動豪放、色彩濃重。漢畫像石主要以描述神仙世界和現(xiàn)實圖景兩種。據(jù)史料載:常見的有口銜圭的赤鳥、三足鳥、雙頭鳥,雞首人身、牛首人身、獨角神馬,虎車、雁車、狐車、豹車、魚車、狗車、龍車、車馬出行圖,東王公、西王母、羽人乘龍、羽人雙龍等。為求得墓主人在陰間平安無事,畫像石墓中?逃袖伿足暛h(huán)、朱雀、青龍、玄武、白虎等吉祥動物。鋪首銜環(huán)多刻在墓門上,是門戶的標志,鋪首應為饕餮的演變,刻在墓門上是為了驅(qū)邪避鬼。青龍、白虎、朱雀、玄武是方位神,其職責是御四方,避不祥。還有部分反映貴族生活的題材,刻有重樓高閣,樓內(nèi)主人宴飲閑談,下棋聽樂,奴仆捧食進撰,拱手作迎送賓客,均栩栩如生,妙不可言。
離石漢畫像石具有鮮明的生活性和平民性,取材選用便宜易得的本地砂質(zhì)頁巖。一來成本低廉;二來硬度適中,便于鑿刻;三來本地砂質(zhì)頁巖吃色吸水,色彩保持較好;揖G或紅褐色砂質(zhì)頁巖削鑿磨制成石材后,“由畫工用墨線勾勒出物像,再由石匠陰刻其輪廓并剔地平鏟,成為淺浮雕作品。畫像中細部不作陰線鐫刻,留有隱約可辨的原有墨跡。其畫像構(gòu)圖疏朗,刻畫凝重醒目,形象洗練質(zhì)樸。且剔地平鏟極淺,故拓片效果宛如剪影,又襯鑿地,得成古拙深沉的藝術(shù)風格!弊鳛橐婚T民間藝術(shù),將平實生活通過一種適度的揣摩和把控來再現(xiàn)并不難,但是,將他們心中所思、所想、所愿統(tǒng)統(tǒng)疏瀉并呈現(xiàn),這需要多大的勇氣?多用多深的功力?時間沉默如謎。
漢畫像石,是漢代地下墓室、墓地祠堂、墓闕和廟闕等建筑上雕刻畫像的建筑構(gòu)石,作為對于肉體徹底消亡的墓葬主人游離的靈魂來說,猶生和滅沒可能是他們最大的獲得和慰籍。兩千多年前的漢朝,有別于周朝的諸侯林立和秦朝的曇花一現(xiàn),成為中國歷史上真正意義上的第一個統(tǒng)一并久長的封建王朝。漢朝以孝治國,就連選拔任用官員也采用“舉孝廉”政策,于是上仿下效,舉國崇尚孝道成風。在著名的《二十四孝》故事中,就有三分之一發(fā)生在漢朝。基于此,對長者“事死如事生”,死后采用厚葬也就再自然不過的了,這也是漢朝大興厚葬的原因。在人世,一些小孩和老人會無意說穿一些秘密,但通常人們不會去相信。相反,卜師們或此或彼的.種種猜測,成為人們驗證是非的界限。我更愿意相信石頭的預言,通過泥土和流水,密林中出沒的禽獸,一只倐忽消失的鳥使預言成立。冰冷的石頭成為最靈通的預言者,它們陪伴往生者的肉體陷入黑暗的地層,并使他們的靈魂得以安慰和超脫。
早在北宋末年,矗立在墓地中的漢代石祠堂、石墓闕及其畫像,就受到戰(zhàn)爭史家和地理學家的注意。人們把墓室石刻藝術(shù)稱之為畫像石,意在突出它的繪畫性。金石學家趙明誠“訪求藏蓄凡二十年”,積累了大量金石銘刻拓片資料,著成《金石錄》三十卷,其中漢畫像石拓片占了相當大的比重。1914年,法國考古學家色伽蘭等人調(diào)查了四川的漢代崖墓、石闕及其畫像。他們用科學方法進行了測量和記錄,從而使?jié)h畫像石的研究走出金石學家的狹隘書齋,進入到考古科學的庭院。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美術(shù)理論家滕固先生著《南陽漢畫像石刻之歷史的及風格的考察》文中,把雕刻技法提到了首位,認為雕刻技法是決定漢畫像石藝術(shù)風格的最主要因素。五十年代初,民俗文學研究專家傅惜華根據(jù)自己所收集的大量漢畫像石拓片,編輯出版了《漢代畫像全集》。從此考古界開始從雕刻技法、圖像內(nèi)容的解釋和考證、圖像的配置規(guī)律、各類題材內(nèi)容畫像之間的聯(lián)系,到漢畫像石所反映出的漢代禮制、風俗、宗教信仰、漢畫像石所屬建筑的復原等進行一系列研究。漢畫像石像一粒生機勃勃的籽種,不僅是中國古典美術(shù)藝術(shù)發(fā)展的顛峰,同時在中國美術(shù)史中占有承前啟后的重要地位。
據(jù)記載,漢畫像石的雕刻技法大致可分為單線陰刻、減地平雕、減地平雕兼陰線、減地浮雕、沉雕五種,其中單線陰刻中更接近于白描繪畫效果;而減地平雕圖象突起拓出,近于剪紙效果;減地平雕兼陰線是以陰刻線條來表現(xiàn)細部;減地浮雕屬于弧面線浮雕性質(zhì);沉雕刻法和上述減地法相反,為后世木雕藝人所喜。漢畫像石對雕塑藝術(shù)、版畫藝術(shù)、書法藝術(shù)、裝飾藝術(shù)、刺繡藝術(shù)和剪紙藝術(shù)乃至中國國畫技法產(chǎn)生極其深遠的影響,成為民間文化的繁衍者、繼承者、發(fā)揚者、改良者。與漢畫像石最具淵源的是民間廣為流傳的剪紙藝術(shù),不僅保留了漢畫像石的繪景逼真,工整細膩,畫面飽滿,風格流暢,莊嚴、神秘之氣息,同時傳承了漢畫像石所體現(xiàn)的家族血緣意識、祖先崇拜意識、巫術(shù)傳統(tǒng)以及與之相適應的陰陽五行的思想,以生機勃勃的鮮活形象體現(xiàn)了中國人看待世界的不同方式。早期的剪紙跟道家祀神招魂祭靈有關(guān),詩人杜甫曾有“暖湯濯我足,剪紙招我魂”的詩句。剪紙同祠堂和墓葬的畫像石一樣,是人們追求得道升仙、興厚葬舉孝廉的產(chǎn)物,是對生命的寄托和暗喻,也是安慰恐懼和慌張的籌碼。像世界之中包隱藏著世界,世界之外包裹著世界,人,神仙,精靈,靈魂,同時成為需要被這些古老技藝安慰的個體,他們因它們的存在而快慰,它們因他們得以繁榮。
那個被洪水沖開的日子,使離石漢畫像石成為中國民間藝術(shù)中的一朵奇葩,它與黃河對岸的陜北漢畫像石一起綻放在古老的黃土文化圈內(nèi)。它們的存在,宛若另一個遠在卻確鑿的世界的存在,真切又恍惚。在離石漢畫像石博物館,別樣呈現(xiàn)世界的方式集中展現(xiàn),更是如臨其境。祥云繚繞,霧氣迷漫,矯健的飛龍呼嘯而來,帶冠的神鳥翩躚而過,這些世人均未親眼得見過的神物在前生的版圖上栩栩如生,似曾相識。而在蒼茫大地上或奔跑或徜徉著無數(shù)馬匹和牛羊,車輦過,珍禽走獸依舊閑然。鳥雀閃動著翅膀,播灑下無數(shù)看不見的時光種子。殿堂樓閣里簇擁著的是神態(tài)迥異的兵士、侍女和農(nóng)人,他們衣物上的折褶,飄帶和裙倨,充滿動感,飄然欲仙。而數(shù)不清的奇花異草正從深處招搖而出,緩緩地吐露芬芳。你似乎聞到了酒、花、脂粉、植物的香,或者看到了神、人、禽、獸易于常態(tài)的仙,其實并沒有什么不同,世上的美好總是相通的,它們有一種攝人心魄的魅力,使你仰望,迷幻,心醉神迷,目;険u……很顯然,這些集寫實與浪漫于一體的生活場景,讓人陶醉并向往,宴樂的微醉和耕作的愜意,放牧的歡欣和戰(zhàn)爭的激越,傳說的詭異和神話的卓絕,種種,都成為可能實現(xiàn)的未來時光,一個可彌補、拯救、并得以發(fā)揚、值得期待的明天。
石頭是冰冷的,而通過人手所雕刻的繁華景象卻是溫暖的。人世的溫度使草木盛開,生命繁衍,也讓歲月驚醒,儼然相對。要說遺憾,是當我們徜徉在漢畫像石博物館之中時,漸生出的再也無法仿照兩千年前的人們,在離世之時雕鑿大量的墓器陪伴,更無法托寄神人仙物、飛鳥走獸、伺者隨從、花朵樹木來替我們驅(qū)散去往往世的黑暗和冰冷了。想到此,又覺今生尚有幸運,可得遇眼前這些漢畫像石,并耽溺于遺世錦繡的美和安心里,仿佛前生的某種機緣注定,是要錯過來世匯聚今生的。
【遺世繁華散文】相關(guān)文章:
左手流年,右手繁華散文11-13
繁華喧囂的散文參考11-04
三千繁華彈指剎那散文04-30
繁華已逝空拾憂傷散文11-06
煙景繁華,滴露沉香散文11-17
滄海遺夢,闌珊意已灰散文11-17
傾世的離歡散文11-15
從此,一世微涼散文11-19
若世如輕描淡寫的傷散文11-19
一世塵緣滄海桑田散文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