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廢墟散文
并非所有的修繕都屬于荒唐,小心翼翼地清理,不露痕跡地加固,再苦心設(shè)計,讓它既保持原貌又便于觀看,這種勞作,是對廢墟的恩惠!嗲镉
余秋雨在他的《廢墟》里呼吁,希望我們能保護那些需要保護的廢墟,這對于國人來說是個嚴峻的問題,當然,對于“廢墟”我始終和余秋雨呼聲一致。
廢墟對于久經(jīng)滄桑的中國人來說,多的就像眺望沙灘看到遍地的貝一樣,從眼前到渺茫處,粒粒在目,小到一座宮殿,大到一座城市一個國家,歷經(jīng)了刀光劍影之后,破敗不堪的景象便成為我們耳熟的——廢墟!回望我們漫長的歷史,商滅亡夏之后,陽城變成廢墟;周滅掉商后,殷地也變成了廢墟;西周被亡后,灃鎬更是一片廢墟,當然秦和西漢亡國后,咸陽和長安的廢墟更是不堪入目;其實,今天看起來古老輝煌而又壯觀的都市,歷史上曾經(jīng)都走過一段廢墟的歷程,今天的遺跡都是曾經(jīng)殘留的廢墟;阿房宮,古老的長安城,大明宮、圓明園等等;歷史記載的廢墟尚不可勝數(shù),然而未能記載下來的當然就更不知道有幾何?被黃沙覆蓋的古城,被河流湮滅的古跡,被風霜侵蝕的斷壁,那每一處遺跡都是曾被歷史涂鴉過的記憶,那厚重的筆墨總能呈現(xiàn)當年面那段輝煌之后的滄桑!
我喜歡讀歷史,因此,每讀到一個朝代的末尾時,那殘酷的戰(zhàn)爭總能帶我走進一座滾滾硝煙的城市;用手遮蓋雙眼,不禁回眸著曾經(jīng)的畫面,我們總能下意識的想到戰(zhàn)爭后凌亂的街道,硝煙彌漫;半傾的房屋獨木難撐,破敗不堪;殘垣上也許還有死去的靈魂尚未散走;而戰(zhàn)勝者也許在笑聲中打道回府,分割戰(zhàn)利品,而戰(zhàn)敗方也許已經(jīng)幽魂飄散,或許另投他城;至于留下的這個城市,誰也不知道他會怎樣,或許會被風化在漫長的歲月里,或許被漫漫黃沙掩埋,或許會沉睡在濤濤江河底下;也許百年千年后,亦或許有新人來重建!如果歲月不曾及時的風化它,也許我們還能有幸目睹它曾經(jīng)的殘容。
自從有了人類的足跡,那廢墟便從來沒有停止過他現(xiàn)世的腳步!廢墟并非僅只中國有,而世界上的廢墟遺跡亦更多,我們難以想象千年前古羅馬斗獸場那場面是何等壯觀;愛琴海沿岸的曾經(jīng),輝煌而熱鬧的場面令人神往,古代巴比倫,埃及等等世界各地那些有名的遺跡,在那時是多么的富麗堂皇,而今天,他們卻以曾經(jīng)的廢墟的名義而存流!這不禁讓我們感到嘆息。
廢墟也許是歷史留給后人的一個禮物,他有太多的內(nèi)涵需要后人去參透,史學家在哪里能找到當年那事件的痕跡,因此記錄下來,那里為史學的可靠性提供了依據(jù);建筑學家在那里能找到殘留的建筑材料和建筑框架結(jié)構(gòu),因此廢墟欣慰了建筑家的建筑夢!考古家能找到當年的遺物,這就興旺了博物館的發(fā)展前程;廢墟為詠史詩也曾做過太多的貢獻,詩人們望著廢墟而懷古傷今,因此佳作流世。歷史本無假如,然而,假如沒有曾經(jīng)的廢墟,能造就今天這么豐富的世界嗎?我想不大可能!可見廢墟為后人的貢獻有多大,然而,廢墟留給歷史的卻是一道道傷痕。
猶記得一位老師曾經(jīng)說過,有一次他去北京城,久負盛名的北京令他向往久矣,不僅僅因為它是祖國的政治中心,而因為它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歷史上它是曾經(jīng)的燕國國都薊,元朝的都城中都,而明清五百年的歷史中,它作為首都的地位不曾改變;因為想到他曾經(jīng)的輝煌,所以老師路過北京時曾想下車觸摸昔日輝煌的城墻,然而一想到那城墻并非當年那個城墻,心中的熱情蕩散,觸摸的心情也沒了;而今天,我們的很多廢墟并非加固,被我們的國人已經(jīng)脫胎換骨,涂上了胭脂水粉,失去了它原有的韻味。
我非常贊同余秋雨對于“廢墟”的觀點,有的廢墟重建是對廢墟的保護,更是為地球母親在療傷;然而有的亦不然,當我們看到推土機壓在那些具有深刻內(nèi)涵的廢墟上的時候,那時候不僅我們的心在滴血,廢墟的心也在滴血,中華民族的心更是在滴血;古建筑家梁思成用深邃的眼光看待殘存的古代遺跡,他多么希望古代遺跡只是在原有的基礎(chǔ)上加固,然而事與愿違,他用淚水去呼喚保留原有的天安門,天安門還是在一聲令中拆除;拆時容易建時難,因為重建時卻找不到原有的方法,五十年前他就說五十年后國人必將后悔,然而梁思成先生的預(yù)言在五十年后卻得以見證。
高中時,我們學校的旁邊是明朝時期的一座文廟,那時我時常造訪于它,只因為它那斑駁的墻壁和久經(jīng)風霜的屋檐能帶我走進那個朦朧的年代,五座飽含滄桑的古代建筑,青磚灰瓦的氣象;六百年的風霜讓這里折射出它的曾經(jīng),看著旁邊一個六十年代的立碑,刻文“省級文物一級保護單位”字樣,我為它能得到保護而甚感欣慰,佇立滄桑的文廟,尚能感受到它曾經(jīng)的繁榮和滄桑歲月,它就像一位歷史老人靜靜的沉思著,也許在這里站一刻要比聽四十分鐘的歷史課更有意味!大學畢業(yè)后我又回到“文廟”,佇立文廟前我卻找不到昔日的文廟,學校依舊,古柏依舊,而那五座青磚灰瓦的廟消逝了蹤影。它和學校已被帶刺的柵欄隔絕,縱深的柵欄南邊開了一個小門,“省級文物一級保護單位”的刻碑被置于那個偏僻的拐角,進入柵欄的小門,多了一個屏障,一條人工小河,一座石橋,似乎很具“藝術(shù)”感,往日的土路被厚厚的水泥鋪蓋,走過石橋,我的心境頓時冷卻,昔日的青磚灰瓦房盡數(shù)拆除,一座已建成嶄新的`”文廟“甚是刺眼,濃抹的柱子,嶄新的墻壁,里面多了幾處現(xiàn)代的紋飾,這一切讓人看起來總不大和諧,非古非今!帶著相機,我卻不知從何處拍起,忖度良久,我決定放棄,后來默默地離開。
長安是我的故鄉(xiāng),因此對古老的長安我是具有敬畏之心的,因為長安城里遍布著古老的遺跡,多少先祖的尸骨靜謐的躺在這片莊嚴的土地上,然而卻被地鐵與高樓所壓制!多少風化的古跡靜靜的沉睡在長安城里及周邊,卻被一輛輛的推土機傾頹。因為略讀過唐史,因此淺知大明宮的來龍去脈,當日大明宮的輝煌正如王維詩中所寫“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宏偉的大明宮在當時是多么的盛名,萬國衣冠曾拜倒在他的腳下,古典的宮殿藝術(shù)與輝煌在這里顯示的淋漓盡致,然而大明宮的命運依然沒有逃過唐末戰(zhàn)爭的風云,這座歷史上最雄偉的宮殿訇然傾倒于戰(zhàn)火中,大火連燒三個月不止!今天他已以廢墟的名義躺在西安東北方一千多年;曾經(jīng)走進了大明宮的遺跡,看著似古非古,似今非今的大明宮復制品,將原有的舊址深深地淹沒,不禁讓我悲從心生,更悲哀的是今天的人們似乎用慣了水泥,就連大明宮復制品的紅柱子也是水泥所制!當然,圓明園也許成為廢墟中的幸運兒了,他的廢墟一直活在世人的關(guān)注下,因為那他承載著這個民族的恥辱,雖然有人曾想重建圓明園,那種呼吁最終在人們的討責聲中匿跡。民族文化見證于曾經(jīng)的經(jīng)歷,而這些廢墟古跡就是曾經(jīng)的證明,失去了這些民族文化也就虛無縹緲,最終蕩然無存,僅憑幾本流傳的史書不足為據(jù)!
古代的廢墟被覆沒在歲月中不知幾何?留下來的已經(jīng)被歲月滄桑化,我曾經(jīng)走進過幾處廢墟!可我怎么也感受不到這里殘敗而又滄桑的景象,入眼的卻是高樓林立,入耳撲鼻的卻是鳥語和花香。我想找回些古代的痕跡,卻被厚重的水泥拒之門外,這也許是我的悲哀,我甚有自作多情之嫌!然而,一人之心,千萬人之心,因為不堪麻木之后的喪失,因此起來呼吁,保護該留的廢墟,重建該建的文明!我們不曾聽過,有人要將羅馬斗獸場拆了建上高樓大廈,我們也不曾聽說過有人要將空中花園修好供人觀賞。但我們會時常聽到,有人要將圓明園重建,有人要將阿房宮復原,我們有人要將大明宮恢復往日的輝煌,國人啊,國人,可你們別忘了保護一些廢墟的意義比重建它的意義更深刻。
有一種廢墟需要我們竭力的重建;幾千年前,那洪流摧毀了多少房屋,造成的殘垣斷壁難道不該建嗎?明末時,關(guān)中地區(qū)八級大地震,發(fā)生在人們熟睡的時候,造成的傷痛可想而知,整個關(guān)中平原變成廢墟,這種廢墟應(yīng)該建的更好,自然界給我們造成的傷痛不亞于人類自身所造成的,汶川,一個被大自然創(chuàng)傷的城市,一片驚動之后,或者殘垣斷壁,或者消失了蹤跡!每一次靜謐或者輝煌走向廢墟的時候,這種廢墟應(yīng)該付諸更大的努力重新建設(shè)它;然而這種廢墟終究是廢墟,重建的不如以前,那便是為后世留下一點研究地震的痕跡吧!建的勝于以前,那便是我們戰(zhàn)勝自然的偉大力量。
我喜歡路過曾經(jīng)的廢墟,捻起一把廢墟里的土,飛揚在歲月的風中,讓它盡情的散去,消失;其實,廢墟也是一道風景,亮麗在人類歷史軌道上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