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中道上的木偶散文
合陽的洽川,山有飛浮之異,水有神瀵之奇,自然風光十分迷人;這里也是詩經(jīng)文化、黃河文化、古莘文化的發(fā)源地,踏上這片熱土,不由得吟誦起“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這千古名句。
漫步百丈長廊,腳步悠然,兩邊的蘆葦蔥蔥郁郁,微風拂來,蘆葦叢颯颯作響,絲毫感不到這是炎炎夏日。河道里游客歡快地駕著小艇,空中回蕩著一片歡笑。耳邊不時傳來戲曲的音樂聲,我知道,久違的合陽地方戲種——線腔,就在不遠的前邊演出,不由得加快腳步,唯恐錯過難得一見的精彩。
線腔,又稱合陽提線木偶,是合陽縣獨有的地方劇種,民間俗稱“線戲”“線胡”,俗稱“線胡胡”。線腔的起源比較久遠,唐代段安節(jié)所撰《樂府雜錄·傀儡子》就有記載;《明皇實錄》中有唐玄宗《吟傀儡》一詩:“刻木牽絲一老翁,雞皮鶴發(fā)與真同。須臾弄罷寂無事,猶似人生一夢中。”詩中雖未明指即合陽線胡戲,但“刻木牽絲”的結構,“雞皮鶴發(fā)”的外形已與合陽線胡戲的木偶造型完全一樣,也充分說明在當時線戲已十分流行了。
緊走幾步,來到高大的戲樓前,戲樓兩邊懸掛著一副對聯(lián)“一線穿成天下事,雙手撥動古今人”黑底金字,顯得格外莊嚴。戲臺高約一米多點,遠瞧,臺前、臺頂和我們常見的.戲臺沒有兩樣,抬頭細看,就會發(fā)現(xiàn)偶人的身上吊有細線懸掛于戲臺頂部。臺子的正前方懸掛著一電子顯示屏,播放著臺詞。
觀眾并不多,我們挑了一張桌子,點了幾樣干果要了一壺茶水,靜靜地欣賞這歷史悠久而又充滿地方特色的戲種。
合陽提線木偶偶人高80--90厘米,偶頭天庭寬闊,下顎豐腴,眉目修長,尤其是旦角頭部造型,鼻頭圓渾,嘴唇小巧玲瓏,唇邊漫著笑意,曼柔秀麗,楚楚動人。五官表情極為豐富,手有文、武之分,舞槍弄棒,筆走龍蛇,把盞揮扇,妙趣橫生。各關節(jié)間有長約3尺的提線,演員拉動絲線以操縱木偶的動作進行表演。
戲臺上演出的是正是傳統(tǒng)劇目《謫仙樓》,臺上的偶人身著戲裝,提線者自如地表演著,一個個毫無表情的木偶在他們的手里活了,抬手動腳每個動作都很自如,偶人的一顰一笑都吸引著觀眾,臺下不時傳來叫好聲和掌聲。再聽它的唱腔,帶有濃郁的地方音調(diào),它既融入了老腔的激昂渾厚,又參入了碗碗腔的委婉細膩,音樂圓渾明朗,激越奔放,慷慨悲歌,一字一板多哭音拖腔。
線腔傳統(tǒng)劇目是十分豐富的,傳說有五百余本,現(xiàn)存劇目二百余本,最受歡迎的是“三箱二樓雙釵”等!叭洹敝傅氖恰栋賹毾洹贰段鲙洝贰赌以昭b箱》,“二樓”就是《謫仙樓》和《鴛鴦樓》,“雙釵”是《金碗釵》和《雙鳳釵》。還有藝人們即興創(chuàng)作的小戲,俗稱“捎戲”,捎戲通俗上口,生動活潑,內(nèi)容貼近現(xiàn)實,生活氣息極濃,深受群眾歡迎。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與進步,傳統(tǒng)文化逐漸失傳、丟失,2006年5月,線腔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當?shù)卣瓦@一傳統(tǒng)劇目的保護、傳承制定了可行性計劃,又在游客頗多的旅游景點處女泉搭起戲臺,每天會在固定的時間演出,讓更多的人了解這一傳統(tǒng)的經(jīng)典劇種。
還沉浸在演員們的表演中,戲臺的幕帳被徐徐拉上,一段表演結束了。我緩緩地站起來,繼續(xù)往前面的景點走去,漫步在千畝蘆葦叢中,腳踩木板走廊,耳邊依然回響著線腔那悲愴蒼涼而不失激情、委婉細膩而不失剛烈的音樂……
【關中道上的木偶散文】相關文章:
《小木偶的故事》教學反思12-24
木偶奇遇記的好詞好句04-02
街道上的“垃圾山”不見了900字04-08
小木偶奇遇記11-13
演木偶戲的人01-19
小木偶有表情的童話故事05-22
有關中秋的賀詞09-16
有關中秋的寄語09-19
讀《木偶的森林》有感500字范文精選10-14
木偶奇遇記的讀后感精選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