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yǎng)蠶記散文
養(yǎng)蠶記散文1
一種高貴的生命,成就一段不可復制的歷史。它吃的是葉,吐的是絲,細小綿長,卻織出秀麗富艷的文明長卷。
這就是蠶,一條條、白白的蠕動的靈魂,在一張張桑葉片上,吃穿住行。傳說黃帝之妻嫘祖是第一個養(yǎng)蠶的人。在《詩經》中就有關于采桑喂蠶的大量記載,“彼汾一方,言采其!、“蠶月條桑,取彼斧戕”等等,更有對早期絲綢貿易的記錄:“虻之蚩蚩,抱布貿絲!边@足以說明華夏民族對蠶的認同。
一直想養(yǎng)蠶,想認真地觀察它,想從它的身體里探尋出我們的文明的一條脈絡。
朋友深知我的執(zhí)拗,于是通過渠道給我?guī)硪恍┬Q崽,像一粒粒黑芝麻。他說蠶可不容易養(yǎng)活,你懶,它吃得勤快。我說這正好治治我的懶病。
我特意做了一個規(guī)整的紙盒,正正方方,把紙上的蠶崽都放了進去。一清早,水流默默,霧鎖群山。我提著塑料袋,走進山里。泥濘濺濕了褲腿,染出一朵朵黃色的花。一路前行,峰回路轉,一個巨大的綠樹冠突現眼前。我走近它,打開袋子,把厚實的桑葉一把把塞進去。袋子越來越鼓,越來越重,喜悅的心情也隨之膨脹。
扛回一大袋桑葉,一片片小心翼翼地放在紙盒里,日復一日。四五天后,打開紙盒,看見蠶已漸漸變白,有的已經全白。思維里跳躍的卻是另一件事,昔時伏羲觀萬物而創(chuàng)八卦,后來的黑白兩色的太極陰陽魚是否與蠶有關?
不多日,春蠶吐絲,綿長濕潤。那張秀口仿佛一直不曾停下。造物主給蠶以天賦,蠶給我們以驚喜。一個個橢圓的繭慢慢結成,蠶化身為蛹,把自己包裹其間,密不透風。這是怎樣的技巧,這是怎樣的細心!織女也不過如此吧!后來,便是破繭成蝶了。經過漫長的等待,它終于探出了頭,接著是——它以前不曾擁有的——翅膀。是的,它可以飛了。
它飛入了歷史中。在漢唐絲綢之路上,蠶的影響無疑是巨大的。它結成的絲,織成華貴的絲綢,通過官員、商人之手,走入印度文明和阿拉伯世界,推動了世界文明進程。中國人與蠶的關系更加密切,甚至,這文明體系也具備了蠶的特性:春蠶吐絲,破繭成蝶。這也許就是五千年的文明得以流傳至今的重要原因。
看吧,在你眼前,它飛了,飛了……
養(yǎng)蠶記散文2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無私奉獻,鞠躬盡瘁。一種象征,一種精神。而蠶更有一種生命的延續(xù),精神的傳承。于是,我對這種上天賜予的神奇的生命充滿喜愛與崇敬,我要親眼見證它雖然短暫卻很偉大的生命歷程。養(yǎng)蠶的念頭悄然滋生。
曾記得在一篇課文中似乎提到過,當桑葉長到榆錢大小的時候,就可以開始領蠶種養(yǎng)蠶了。我只能象征性的養(yǎng)一點,一方面滿足我自己的愿望,另一方面,也為學生提供這樣一個了解蠶的平臺,所以我只能讓學生把他們家的蠶種分一點點給我。
清楚的記得那天是5月4日,我像往常一樣提前來到教室,剛走進門,一個女生拿出一個蒙有紗布的小木框樣的東西遞給我說:“董老師,這是你要的蠶種,已經出了!薄罢娴!”我欣喜的接過來,這是一個裝蠶種的盒子吧,乍一看,什么都沒有,細看,才發(fā)現紗布上爬著一個個細細的灰灰的如螞蟻樣的小生命,這應該就是才從蠶卵中出的蟻蠶吧。我小心的把盒子先放在桌子上,首先想到不能讓它挨餓,然后就給它準備吃的。這位女生真心細,把桑葉也給帶來了,半方便袋呢。呵呵,這么小的蠶,能吃這么多的桑葉呀,真夠實心的啊。這時陸續(xù)有學生來了,也跑過來看熱鬧,有的說桑葉要用剪子剪細,有的說要用雞毛把蠶刷下來,還蠻有經驗的啊。于是我又趕緊回到辦公室找來剪子,把桑葉盡量剪成細絲狀,先放到一邊,估計差不多了,才輕輕的放在紗布上,它們太弱小了,我真害怕桑葉稍微重點就會壓疼它們。放了一層桑葉后過了不一會兒,弱小的蟻蠶像是聞到了桑葉的氣味,便陸續(xù)從紗布上慢慢地爬到了桑葉上開始吃起來。它們總是從桑葉的邊緣有順序的吃著?粗切┛蓯鄣男〖一,就像是看到了剛出生的孩子一樣,一睜開好奇的眼睛,就張著小嘴找東西吃,這應該就是一種天性吧。
有學生說,蠶應該養(yǎng)在簸箕里,免得它到處爬。農村養(yǎng)蠶大概都是養(yǎng)在這種器具里吧。我只養(yǎng)了這么多,就安置個小家吧。于是回家在老公的協助下,找來一個裝襯衣的新盒子,把放在紙上的蠶寶寶連同桑葉一起小心地移放進去。我在移放的時候特意數了數,一共是46條,我一定不會讓它們夭折的。這就算是給它們安置的家吧。左瞧瞧又看看,呵呵,挺不錯的,就是長大了也住得下的。
有了這些蠶寶寶,回到家又多了一個關注的對象了。中午時分,天氣熱,桑葉不再新鮮,都干卷了,一定吃不動,我又給它們剪新鮮的吃,因為我從網上查到蟻蠶白天黑夜都要吃的,我不能讓它們餓著。下午時分,我發(fā)現盒子底層有一些極細極細的沙粒般的黑色小點,那應該是蠶寶寶的糞便吧,學名蠶沙,真可謂名副其實哦。
在后來的這幾天里,我可真是小心翼翼的照顧著它們。一不能缺少食物,絕對保證充足的桑葉?蓜e看那些小生命,一天我得喂三次。二要保證桑葉的新鮮,每天我都要去采摘新的桑葉。天氣熱,我怕桑葉水分蒸發(fā)掉,拿回來后喂一遍,剩下的就噴點水,然后保管好,下次在喂得時候用毛巾擦干。三要保持環(huán)境的清潔。每天早上在喂的時候,我都要把前一天剩的桑葉連同糞便一起倒掉。這得花點時間,要先放桑葉,等到蠶全部爬到新桑葉上后,再連同桑葉一塊移換到另一張紙上。這些蠶在我的照顧下,到了第四天已由開始的2毫米長到6毫米了,顏色也由原來的褐灰色變成了淺灰色,蠶的整個外形輪廓都顯示出來。我驚訝于蠶的生長速度,真可謂一天一個變化。
隨著蠶的不斷長大,桑葉不再剪細了喂,而是放置的整片桑葉。蠶反映靈敏,只要一聞到新鮮的桑葉味,就會爬上來。蠶吃食有積極的,也有不積極的。那些積極的蠶總是最先把嫩桑葉吃成一個個的小洞,然后爬到面上來,呼吸新鮮的空氣,換一換新的環(huán)境。后來的蠶就只好再選位置啰,反正我準備的桑葉夠充足的,再晚也有吃的。
就這樣,一個周過去了,按說應該睡眠了,可是,它們好像每天都很興奮,只知道吃,不知道睡覺。學生告訴我說,他們家的蠶已經睡眠了,都要起眠了。蠶的睡眠是什么樣子呢?聽說是昂著頭,不吃也不動。于是,我一有空就看蠶是不是睡眠了,如果是,我就免得打擾它們。最后,我終于看到有一部分蠶符合睡眠特征,還真的昂著頭,一動不動,感覺呆呆的特有趣。睡吧,睡吧,我不打擾你們。等到睡醒了我就去給你們找吃的。
就在蠶陸續(xù)起眠的過程中,我發(fā)現桑葉上留有蠶蛻下的皮。在這之前,我是不知道這點的,只知道蠶要經過四次睡眠。最讓我驚喜的是我居然在無意中親眼目睹了蠶的蛻皮過程。那天早上,我同往常一樣觀察蠶的睡眠情況,無意間看到一條蠶的身后有一層皮,此時剛脫了一半。只見蠶的身子努力的向前一點點的蠕動,身后的皮在一點點增多,直至身上的皮完全脫掉。這時的蠶應該是痛苦后的輕松吧。
經過四次睡眠,蠶已經長了很多了。這時候該是所謂的拉青條的時候了。食量增大了不少,上一次桑葉,過不了幾個小時就只剩下桑葉莖了,特別是晚上,要比平時多一倍的桑葉。在夜深人靜的時候,就會聽到蠶吃桑葉時沙沙的聲音。這樣能吃,自然個頭也是越來越大。
日子一天天過去,轉眼有一個月了。這時的蠶食量下降了,再鮮嫩的桑葉似乎都引不起它們的食欲。聽人說,蠶要成熟了,要上架結繭了。于是我等待著。
就在說這話的第二天早上,我準備喂桑葉的時候,怎么見一條蠶身體似乎小了點,顏色也變了。是亮了嗎?我把蠶捉在手上,對著光線一照,哇,蠶真的亮了耶!我興奮極了!該為蠶準備做繭的架了。在同事的提議下,老公幫忙用竹枝扎成了一個架。就這樣,我把陸續(xù)亮了的蠶捉上了架,它們并不是一上架就開始做,而是先選好地方,然后吐絲把鄰近的枝葉網住,我想那應該是造的“圍墻”吧,這樣就好保證后面做繭的安全了。牢固好了四周,最后蠶才把自己一點一點包圍起來,直到吐完最后一縷絲?吹叫Q以這種作繭自縛的方式結束自己短暫的一生,不免有些傷感。
短短的35天,我見證了蠶一生的歷程,見證了一個弱小生命成長的奇跡和偉大——碧綠的桑葉,雪白的蠶絲,靜靜地來,悄悄地去。
望著平日放蠶的地方,此時的心空落落的。
養(yǎng)蠶記散文3
突然間想起了小時候經常吃的`桑葚和鄰村里那片桑樹林,而桑葉可以養(yǎng)蠶,繼而想到了上小學的時候,我和周圍的小伙伴們養(yǎng)蠶的日子。
其實具體的情形已記不太清了,只記得一到春天,天氣還有些許的冷,村里的孩子還都穿著家里大人給做的棉襖棉褲,學校里的許多同學就開始用一團棉花包裹著蠶卵放在棉衣里面(據說這樣可以讓蠶卵更好地發(fā)育),開始了養(yǎng)蠶的歷程。這個時間段,一下課班里可就熱鬧了,沒有蠶卵的同學非常興奮地讓有蠶卵的同學趕緊把蠶卵拿出來瞧瞧,有蠶卵的同學就小心翼翼地把蠶卵叢棉襖里衣取出,慢慢地剝開一層一層的棉花,生怕把卵給碰壞了。蠶卵亮相后,沒有蠶卵的就好話說一大堆,終于如愿以償地拿到一些卵。拿到卵后又小心謹慎,生怕碰壞了般把卵收好,只待放學回家再把其好生安頓。當然,我是屬于那種死乞白賴向別人要蠶卵的人。孵化蠶卵只是第一步,等蠶卵變成了一個個真正意義上的蠶,它們的生活環(huán)境也就隨之改變了(當然,是我們人為改變的)。這時候,我們要費九牛二虎之力找來一個個大約12平方厘米大的可封閉的小盒子,里面鋪滿細碎的桑葉,然后把蠶安頓在哪里。如此,放學的路上我們又多了一件事,就是在每個地頭或荒雜的溝里看有沒有生長出來的小桑樹苗,每找到一棵我們都會開心地叫起來,趕緊招呼自己的小伙伴過來看,然后大家一起采點嫩的葉子回去喂蠶。當然,不論蠶生長到什么程度我們都不會舍得把它們放在家里,要不然那上課的時光可就撩人了。
最興奮的莫過于周末,我們寫好作業(yè)就趕緊約了一群小伙伴去田野里轉悠著給蠶找食,跑東跑西,有時候甚至把鄰近幾個村莊可能會有桑樹的地方都給找遍了。然而我自己是沒養(yǎng)過幾次蠶的,基本上都是跟著他們一起溜達,湊個熱鬧。我們沒有在桑樹上養(yǎng)過蠶,因而也沒有覺得養(yǎng)蠶有多么繁瑣,那個時候我們只是按照自己心中所想的去進行著養(yǎng)蠶這件事并從其中收獲著歡樂。也許是養(yǎng)蠶的方法不對,我養(yǎng)的蠶從沒結過繭,更不知道蠶是怎么抽絲的。也因此,蠶的“作繭自縛”和破蛹而出在我心中成了一件很神奇的事情。當我們這些養(yǎng)蠶相對失敗的人看見其他小伙伴把那少得可憐的白白的有種長柱形燈籠模樣的蠶繭拿出來讓我們觀賞的時候,心里別提多羨慕了,就想著能不能要到一個,結果好話說了一大堆,許下了許多許多承諾也要不到,只好就此作罷,只怪對我們來講,蠶繭實在是太珍貴了,誰也舍不得送人或者用來交換。然而我們的熱情并未因此退卻,還是問東問西,你是怎么養(yǎng)的,它竟然結繭了?它是怎么結繭的?真的能吐出可以織布的絲嗎?可以把它的繭打開讓我看看里面是什么樣子的嗎?……然而,并沒有得到多少答案。
自從小學畢業(yè)后,我和我的那群小伙伴再沒有養(yǎng)過蠶,而今也不再看見現在的這群小孩子自得其樂地養(yǎng)著蠶了,或許每一代的小孩子都有屬于自己的童年樂趣,而養(yǎng)蠶也許已經從他們的童年里給劃去了吧。把養(yǎng)幾只蠶作為一件重要的、必不可少的一件事情來做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其實,如果現在再讓我養(yǎng)蠶,我也不一定如小時候那般熱情了,也不會跑這跑那地去找桑葉,只是我還是想看到蠶食怎么吐絲的。小時候聽人說把長大的蠶放在棉花的秸稈上養(yǎng),它就會吐絲結繭了,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養(yǎng)蠶記散文】相關文章:
關于養(yǎng)蠶日記01-20
洛陽伽藍記散文05-16
斗鼠記散文11-14
雷雨夜記散文04-29
記紅山村瀑布散文11-19
散文周記范文10篇11-23
養(yǎng)蠶的日記匯編15篇04-24
記家鄉(xiāng)的三江釣客散文11-03
悠悠帝都,慢慢情懷,記西安三日行散文05-01
行者散文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