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念前塵,憶舊夢,亦如夢散文
你愿不愿意執(zhí)著于自己的世界而與整個現(xiàn)實格格不入?
你肯不肯為了這個本該不屬于自己的世界而去改變絲毫?
你能否為了所愛的人去探求所有應該去努力找尋的方向?
如若彼此之間僅有的溫存只能融化彼此冰冷的內心,在那么漫長的時光里,碾過隧道的痕跡中,你肯不肯許我一段流夏光火的璀璨記憶?
——題記
1
你腳下的城市,這不過是一個虛構出來的城市,只是形形色色的人都會有著不同的臉孔,在陌生的臉孔上涂抹著色彩,而這些鮮艷而妖嬈的顏料剛好可以涂抹這座城市最需要的色彩而已。
我一直都認為,學哲學的人大概是最理性而又最客觀的一類人,他們既是知識分子,亦是最能夠跳出框框架架的人,用最客觀的眼光去看待身邊所有發(fā)生的一切事情。抑或者說,他們能夠成為獨立而又最具備分析能力的一群人,他們特立獨行,他們用最犀利的語言去評論身邊的事情,一針見血。
你有沒有發(fā)現(xiàn),在最動蕩的年代,當那些革命的熱潮被大肆宣傳的,所有歲月里的情感都可以得到一次性的爆發(fā),那種力量不能藐視。我想在沉重的歷史背后,在那些可以隨著時光被沉淀下來的故事,到底是有著怎樣不可抵觸的力量去讓人產生深遠的思索?
是不是被洗刷過后的歷史,在所有歲月的長河里,都可以有著不可缺失所衍生出來的力量?
梁文道在《我執(zhí)》寫到:“與泥土不同,水是透明的。盡管藏在深海底部的城墻因不見天日而成了絕對黑暗攏聚的處所,但只要去找,不怕大海撈針,你是找得到的!
得不得到,在眾多選擇之中,放下執(zhí)著一定是最好的。
我常常在想,為何人的一生都需要執(zhí)著于某些得不到的東西,過于執(zhí)著其實又有何用?我一直都認為,你的人生有很多很重要的事情,但不包括結婚生子,最傳統(tǒng)的有可能是影響最深,而不一定是選擇一定要成真的。
身邊的同事會問,你為什么這么像男生?這樣的裝扮沒有男生喜歡噢。到時候嫁不出去怎么辦?我只會答她,那就不嫁唄,有什么所謂的。這句話倒是真的,因為你沒必要要執(zhí)著于到底要不要成家,要不要生個孩子,你的人生其實有很多選擇,最重要的,是你能夠找到自己在成長過程中的方向,若是執(zhí)著于無謂的事情,又有何必要?
2
于前塵之間,在蕓蕓眾生之際,你能夠懂得自己內心深處所想的,自然是好的,并且得到確定,哪怕別人的眼光多么的否定。你為何要在意別人怎么看你,嘴巴是長在他們的身上,你自己能夠修行,有所得,自然是好事。
曾經(jīng)與一個朋友講起,在這個社會,作為八零后的我們,當我們到了適婚的年齡,為什么沒有人會關心我們的事業(yè),為什么沒有人會關心我們工作得開不開心?只會關心我們什么時候可以結婚?這真的很重要嗎?還是說在你們眼中很重要的事情,于我們來說也是重要的么?為何你們要把你們的想法強加于我們的身上?
如若得到與得不到之間有某條界限,我會選擇中間,就如理性與感性之間,終究會有個交叉點,去讓它們融為一體,把所有的菱角與鋒利的銳角融為某個圓滑而不失平衡的鈍角。
中國人一直都講究中庸之道,不偏不倚,折中就取,能否會得到或是獲得更多的進步。就如《孟子》:“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蔽以诙畾q的時候對父親說過,我必須要在二十五歲之前修身養(yǎng)性。我自然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樣的信仰,一種可以讓自己靜下心來的修身方式,你只要選擇往前奔跑的方向,你身后走過的路早已化作塵埃,又何必在乎這些已經(jīng)化為塵埃的歷史?
電影《葉問》葉問說自己從此“只有眼前路,沒有身后身,回頭無岸”眼前的路是一場漫長的未知的旅程,在未知的遇見里,在流夏泛光的季節(jié)里,當你選擇了奔赴前進的時候,你會堅定自己的腳步讓它變得更有力量嗎?
答案自然是肯定的,若不是肯定的,只是在眾多的執(zhí)念與妄念之間,你要如何剔除內心腐爛的妄念,讓敗壞的妄念提取更多的正能量。妄念始終是有的,偶爾你可以告訴自己說:你要慢慢放下一些不必要的執(zhí)著,不必要再去想,亦會開始了解到,“無欲則剛”的狀態(tài)。因為無所求,所以懼怕亦不會存在。
3
流光剪影的都市,熙熙攘攘的街道,你于這個城市,到底是旅者還是生活者?抑或是兩者都沒有?
你而會不會因為生活而戀上一座城市的氣息,你會不會因為活著而眷戀一座城市的所有?
于生活來說,我們是一個不止步的旅者,于夢想來說,我們是自己獨特的夢想家。
于某個城市來說,我們是一個為了夢想而漂泊的自由身。于某些旅者來說,我們不過是一個個擦肩而過的陌生人。
你有沒有想過,在我們心里,那些偌大而不切實際的夢想,到底為我們撐起一片怎樣的天空?孜孜不倦的狀態(tài)是為了什么?生活么?還是為了我們那些在別人眼中可笑且幼稚的夢想?
雖然“夢想”這個話題顯得有些老生常談,甚至根本不能談出什么所以然出來。但必須還是要不斷地提醒自己,你的夢想無論在別人看來多么幼稚而無知,你能夠為它堅持,而且付出漫長的歲月和光陰,能夠換取的,自然也是最美的收獲。
爾后,你會感謝時光,感謝身邊的人。他們的包容,造就你的堅持,把所有時光剪影成最美的風景,讓記憶渲染出別致而艷麗的色彩。
4
梁文道說:“香港是一個相對邊緣的城市!边@里的“邊緣化”是針對文化來說的。
邊緣化,對大眾來說,是一個相對抽象的名詞,在眾多獨立的城市里,倒也相對難定義邊緣化的確切涵義。你只能夠在某些方面去說明它不能歸在主流那類,但尚未列入非主流的行列,種種解釋若是太籠統(tǒng)會顯得不客觀。一直都喜歡獨立的樂團或者歌手,如果要說,當流行成為文化傳遞的一種方式,那算不算是一種進步;蛘咧v,流行音樂本身是一種獨立的文化,它不依附任何,成為一個獨立的個體,但建立在文藝的表現(xiàn)方式。表現(xiàn)方式不能拘泥于單人形式,多種方式相互結合,衍生出更多的展示形式。
經(jīng)濟與文化密不可分,經(jīng)濟可以帶動流行的文化,姑且不管這種文化是屬于哪種類別,或者處于無法歸類的文化,它的誕生或者被衍生的,肯定的現(xiàn)有文化環(huán)境下所產生的獨特產物。每一種文化都有它獨特性,例如中國有國粹,而它的獨特性被展示出來的時候,顯示的整個國家在這個方面的文化。
在每個不同領域的文化,因為文化聚焦的熱點不同,文化底蘊亦不盡相同,所產生的文化效應也理所當然的互不相同。但相同的是,它們的文化能夠展示在世界的時候,其實已經(jīng)正在努力擠進世界的行列。
陳文茜曾經(jīng)在一個訪問里說過,“我讀世界歷史時,經(jīng)常思考兩個問題:曾經(jīng)輝煌的羅馬帝國為何衰落?明代最為富庶的中國何以在300年后成為世界上最貧困的國家?”
當我們讀到世界歷史的時候,都會有種錯覺,古代的中國的文化的使節(jié)為了能夠傳承中國文化,經(jīng)常周游列國,以此作為不同國家的文化交流。例如鄭和下西洋,玄奘為傳播佛教而抵達天竺,種種事例都能夠體現(xiàn)出我們古代文化的繁盛。只是時到今日,當我們的文化有了進一步越前的時候,為什么,我們依然要背上“發(fā)展中”這種名號,想要發(fā)展經(jīng)濟,并非我們的錯,只有經(jīng)濟有了扎根的穩(wěn)定基礎,才能帶動文化的事業(yè)。當社會的經(jīng)濟沒落,文化只能停滯不前,戰(zhàn)國的百家爭鳴與晚清后期的固步自封的政策,正是鮮明的對比,為什么當別人在發(fā)展的時候,我們就固步自封,是因為不肯接受改變,還是因為已經(jīng)滿足于所統(tǒng)治的天下的繁華景象,所以飽暖思淫欲?毫無危機感可言?
5
黃仁宇曾于千禧年的時候接受一個訪問說到自己的著作《萬歷十五年》:“不過利用這個1587年,做這個橫剖面,就是把當中的社會經(jīng)濟政治法律,整整情形變成一個橫的剖面,就像解剖一樣把當中切出來,取出來一片,所以資料比較豐富,這不僅是歷史的著眼,還是歷史學的著眼,所以這樣子才定了萬歷十五年!
當我們懷著好奇之心去讀一段歷史的時候,當字墨之間所展示出來的巨大的具有濃厚的油墨色彩的畫卷的沉重的。在歷史的背后,在眾多紛擾而繁雜的環(huán)境之下,當你愿意跟隨著那些早已化成塵埃的歷史的足跡去尋找被風沙掩埋于地下的歷史,你是否會站在歷史之外,去看昔日繁盛而沉重的那一頁歷史?
一直都認為,只有站在歷史之外,才能看清楚一段真實而殘忍的歷史,還原它應有的真相,真相往往被迷霧所掩蓋過,你駐足在歷史的背后,看浩浩湯湯的歷史長河里所流過的塵埃,被洗刷出閃亮的黃色泥土,你拾起一段歷史的真相,輕抹去表面上的塵土,看著尚未崩壞的瓦片,似乎還殘留著昔日繁盛的影像,似乎在告訴著這個世代的人那些昔日的繁華是多么宏偉。
6
塵,洋洋灑灑地寫了三千多字,似乎還是那句話,不像是情書,倒是有些行云流水的味,有些意識流,只是關于文化與經(jīng)濟那段,我亦驚訝我能夠寫出這樣的文字,雖然尚未算得上客觀,甚至只能說是片面,但我能夠寫出自己內心想要表達的東西,也只能如此。
我近來心境煩躁便愛上了抄寫心經(jīng)。一直都記得那句: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新年快樂,身體健康。接近凌晨,終于在年前把文寫出來了。
感覺題目與正文不符。算啦,你笑納啦。新年快樂。
【念前塵,憶舊夢,亦如夢散文】相關文章:
舊夢憶06-20
前塵散文欣賞09-11
憶亦追憶10-10
憶中秋佳節(jié)醉如夢-散文欣賞09-10
南城舊夢散文欣賞09-09
散文欣賞:重拾舊夢09-10
前塵往事俱拋下散文欣賞09-20
琴鍵·念的散文09-27
憶《如夢令》作文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