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中的安口砂器散文
記憶總是美好的。在我的記憶中,所到之處,安口生產的砂器每戶華亭或者周邊地區(qū)的人家都在使用,特別是生活中應用更為廣泛。
爺爺用的熬茶罐罐就是安口砂器廠生產的,每當爺爺熬茶的時候,我就坐在爺爺身旁聞茶罐里飄出的茶香味。一到農閑時節(jié),父親也用這樣的茶罐熬茶喝。奶奶、媽媽用安口砂器廠生產的砂鍋過年煮的蘿卜粉條燉肉,那個香味從遠距離就能聞到。還有父親給鄰居過紅白事用安口生產的大砂罐燉的肉菜,聞名于周邊鄉(xiāng)村。用砂鍋熬中草藥是原汁原味,病人喝了恢復得很快。至今,我用砂壺在喝茶,使茶味純真香甜!
說起安口砂器,還得從遠古歷史和生產技藝來說它的發(fā)展和實用價值。安口砂器是陶器的一個分支,在古時被稱為黑陶,陶器出現大約有八九千年的歷史,而安口砂器可考歷史也自秦時起已有兩年多年,主要原料坩泥產于安口的高山,因坩泥所制器皿具有透氣性強、無毒害物質、所盛食物不腐壞等特性,一直流傳至今,深受本地及周邊百姓熱愛。兩千多年來,對本地文明和人民生活起到了重要作用,也是“隴上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民國時期又迎來了砂器制作的新高潮,雖然匪亂荒旱時有干擾,但技術發(fā)展較快。有河南、山西等外地饑民流落此地,帶來了新的技術和工藝,加之資本家互相競爭,加快了發(fā)展的步伐。袁希昌在十二歲時拜師學習砂器手工制作,他自小在父親身邊耳濡目染,有幸傳承了這一古老的制作技藝,現在自己已過不惑之年,因多年打拼,深感體力不支,目前正在逐步將其傳給其子袁奕,以致不讓這門古老的技藝失傳。
砂器制品自古不僅對本地的經濟有非常重要的價值,而且對本地的悠久歷史文化也價值匪淺。民國時期更有“帶著銀元來安口,帶一馬車砂鍋回家”的說法,對安口的經濟有著巨大的貢獻;由于產自本地,它也和本地人的生活息息相關,三餐用具離不開砂器,家里日常擺設也離不開砂器,砂器文化已經深入每家每戶,是我們生活質量審美提高,藝術水平的一種表現,對考證安口悠久的人文歷史也有著巨大的價值。
安口鎮(zhèn)(民國以前稱安口窯)位于隴東山區(qū),汭水源頭,這里氣候宜人,交通便利,資源豐富,工業(yè)發(fā)達,經濟繁榮,以前素有隴東經濟特區(qū)之稱。安口鑫古砂器廠成立于2004年,在原安口國營砂器廠原址上擴大重建,繼承發(fā)揚和研究傳統(tǒng)砂器制作工藝。制作技術不斷的進步,產品品種有所增加,制作技藝日趨完善。安口砂器藝術是一種特殊的表現形式,也是一種本地民俗不可分割的藝術,因此,它與民俗文化的關系極為密切,表現出相當濃厚的民俗文化特色,廣泛地反映了人類的社會生活、世態(tài)人情和人類的`審美觀念、審美價值、審美情趣與審美追求。在今天,他象征著文化,代表著安口的文明發(fā)展歷程。也是時代的象征和歷史的見證。砂器和民俗是歷史文化發(fā)展的歷史見證,是安口居民魂魄與生活理想的表現。不僅對安口的人文歷史有著巨大的影響,也對研究隴東地區(qū)陶瓷的歷史有著無法代替的地位,要研究“隴上窯”這一消失的古老文化,更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
記憶中的安口砂器,在現實生活中雖然被一些精美的陶器、不銹鋼產品所替代。但在我家實用的灶具中,大部分都是粗陶砂器,因為它是環(huán)保型的最理想的生活用具,我很看重這樣的生活用具,就像看重自己的身體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