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朝大海抒情散文
旭日東升,海鷗翩躚,與揚起的風帆同舞,隨著收合有致的魚網一起一伏;一望無垠的鹽篙草當春新綠,臨秋正紅,連著海浪,伸向天際;夕陽西墜,鳥兒歸林,縷縷金光在連綿的蘆花上跳躍、閃爍、攀越,在鳥翅上飛翔、徘徊、訴說。這樣的美景,我曾無數(shù)次的在港口,無比愉悅地欣賞著。
每次來到這里,我都無比自豪。到處都在轟轟隆隆地建設著,工程車一輛連著一輛,拖著混凝土、鋼筋,鋪路、造橋、建房,這里發(fā)展得實在太快了。
彼時舊年,姑媽搬到海邊,捕魚為生。初中畢業(yè)的姐被姑媽帶到海邊,去海邊的荒田里拾一種野生的豆子,可榨油,拿到農場,換點零花錢。還在上學的我很是羨慕,姐可以看到大海,可以在一眼看不到頭的茅草田里,可著勁地打著滾,可以在浩蕩無邊的蘆葦灘上撿野鴨蛋。姐拾了幾天,回來后死活不肯再去。姐說:“在跑不到盡頭的荒田里,整天看不到一個人,整個人被孤寂、害怕吞噬到虛無。偶爾遇到一個人,會以為是妖魔化身,想逃跑,卻慌不擇路,找不到方向!
見姐如此說,更添了我無限向往,那究竟是一個怎樣的所在,充滿無限神奇和魔力。
我終于有機會和父親一起騎著自行車去海邊姑媽家。一路向東,路窄人稀,大葉楊與風一直在私語、纏綿、終不肯歇。一方又一方的水洼滾滾向東,銀光閃閃。到現(xiàn)在我都不知,那一方方的水田,是養(yǎng)魚,還是曬鹽?
順著路拐了一彎又一彎,終于在一堆堆用鹽堿土堆積起來堤壩上,尋到姑媽的油氈茅草屋。映入眼簾的除了茅草、鹽蒿草、蘆葦蕩,就是一方方水洼了,各種不知名的鳥兒啼上幾聲,震幾下翅膀,隱入草叢中,再也不見。忽地,另處又是啪啪振翅聲,在寂靜的天空中奪人心魂。
去姑媽家,我是帶著好奇和向往而去的,收獲的卻是一肚子辛酸:泥土挖成的土灶,做一頓飯,要被煙嗆了好幾回;塑料壺里僅有淡水,是一日三餐做飯用的,既舍不得給我們洗臉也舍不得給我們刷牙;一盞馬燈,不到萬不得已,是不拿出來用的.。我們要在天黑之前,躺在茅草鋪成的床上,聽風從窗戶和墻縫鉆進來的嗚咽聲。難怪姐不肯再來,這兒就不是人呆的地方。
姑媽在那個地方,一直到現(xiàn)在。只是小茅屋早已隨著時代在變遷,F(xiàn)在,姑媽住的小別墅和城里的沒有兩樣,那條農莊和若干個小城鎮(zhèn)一樣,充滿了活力與繁榮。當年我去時,一條小路彎彎曲曲。而現(xiàn)在,青一色的水泥路四通八達。通港大河正好從姑媽的家門口經過,高速公路的高架橋離姑媽家也只有50米。
現(xiàn)在我的姑媽就面朝大海,鶴舞鹿鳴,鹽蒿連綿,蘆花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