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被忽視的人,如何愛自己現(xiàn)代散文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體驗到被忽視,可能會有以下情況:
父母忙碌工作,沒有更多的時間陪伴孩子成長;
多子女家庭,父母分配在每個孩子身上的時間精力很有限;
父母彼此之間鏈接很緊密,讓孩子有被排除在外的感覺;
……
但無論家庭上演著怎樣的劇本,對于被忽視的小孩來說,他們的內(nèi)心是會感受到孤單、無用甚至是恐懼。但是他們不會向外界表達自己真實地感受,即便是成年后也不會主動傾訴自己的不快和不幸。比起那些反叛、焦躁、將攻擊性外化的孩子來說,他們更容易將攻擊性(痛苦)內(nèi)化,這是殘酷而又真實的自我寫照,是他們對于自我的投射,即把憤怒、難過都藏在心里,而不會認為是別人或者環(huán)境有問題。
這樣的孩子成年后,他們可能將挫折轉(zhuǎn)化為自我的貶低和壓抑;再就是反向形成,把自己變成他人期待的樣子,迎合、討好;還有就是把自己和痛苦隔離開來,更愿意用邏輯、理性替代體驗,如此來面對外界環(huán)境。
自我攻擊的背后是恐懼,亦是期待?
從客體關系的視角看,這些自我攻擊,將痛苦內(nèi)化的人內(nèi)心深處有著很深的對客體喪失的恐懼。
嬰兒一出生就帶有各式各樣的、難以控制的焦慮,克萊因的觀點認為這來自于“死亡本能”。人在出生的時候死亡本能是很強烈的,對嬰兒來說生存是核心,因為外界那些不穩(wěn)定的東西太多了,尤其是被迫害焦慮的存在。
嬰兒自己是無法處理這些焦慮,就會把它們丟給母親,而母親本應該在嬰兒所幻想的母性中要“遏制”這些焦慮,并且不會被攻擊力量摧毀,這也就是比昂所說的“容器”的功能。通過母親這個容器,將焦慮的、壞的部分轉(zhuǎn)化成好的部分還給嬰兒,幫助嬰兒在內(nèi)部建構(gòu)好的客體、好的體驗,以此來壯大嬰兒的自我功能,對抗死亡本能。
但是現(xiàn)實中的母親就像我們前面提及的那樣,她們除了需要面對來自嬰兒的焦慮之外,還需面對很多生活的其他壓力,所以有的時候母親未能承載住孩子的負性情緒,充當一個“容器”的功能,而在嬰兒這里會被喚起無名的恐懼,他認為這是自己攻擊了母親后,遭受的懲罰——被拋棄。假如孩子在早年累積過多這種體驗容易引發(fā)創(chuàng)傷,在成年后認為自己在人際關系中是不能表達體驗的,因為沒有人會聽見,沒有人愿意和他建立情感聯(lián)系。
當嬰兒體驗到客體喪失的焦慮時,他會選擇將那些原始的、帶有迫害性、壓抑的焦慮全部自己消化,就如同自我懲罰一樣。這一切都只為了內(nèi)心深處對母親的期待——不要拋棄我。孩子深深地,不顧一切地愛著母親,把母親看得比世界上任何東西都寶貴,所以在面臨考驗時,他想變得好一點兒,以期待贏得母親以及母親的愛和認同。
如何自救?
當我們體驗到被忽視的時候,就會激活潛意識里無助小孩的感覺,這種感覺深深地根植于我們的內(nèi)在,于是它會在我們的生命里一再重復。想要打破強迫性重復,就需要察覺自己潛意識的愿望是什么,使它們不再在暗處操縱你。而這個過程自己獨立完成不了,需要找專業(yè)的心理咨詢師幫忙。
在咨詢關系中移情會很快呈現(xiàn),來訪者會“勾引”咨詢師和他一起上演熟悉的劇本——忽視他,扮演他早年關系中的“壞”客體。那么在咨詢中如何去幫助來訪者呢?作為心理咨詢師,我們的目標在于幫助來訪者越來越從內(nèi)在活出一個一致性的自我。和來訪者共同創(chuàng)造一個關系,這個關系能讓他們理解自己的體驗,更多地去感受“在一起”,以及更深入地、更舒服地與他人相處。
這就需要咨詢師啟動比昂提出的“容器”理論,首先允許來訪者表達負性情感,無論他的想法和感受可能會多么讓人不舒服,咨詢師對于它們都是開放的。這樣的開放性會有助于來訪者的內(nèi)在整合;其次將這些負性的、難以想象的焦慮以一個更有序的、可容忍的形式反饋給來訪者。如此循環(huán)往復,在一個安全、穩(wěn)定的情景里,幫助來訪者逐漸地放棄對母親的幻想,還原母親本來的樣子,完成與母親的分化,到外界去建立新的關系,這就是自愈之路。
【被忽視的人,如何愛自己現(xiàn)代散文】相關文章:
現(xiàn)代散文:為自己減刑09-08
做自己就好現(xiàn)代散文09-25
愛的話語現(xiàn)代散文09-18
君子愛蓮現(xiàn)代散文09-26
愛自己散文欣賞09-10
致我最愛的人現(xiàn)代散文09-28
現(xiàn)代散文詩歌:畸愛09-11
愛是什么現(xiàn)代愛情散文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