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拜年,漸行漸遠(yuǎn)的傳統(tǒng)民俗散文
早些年,不管是哪個小孩,都喜歡跟著大人去拜年。對他們來說,拜年意味著可以吃到平日里吃不到的美味,如果運(yùn)氣好的話,還會得來一些壓歲錢,因而拜年很得孩子們的喜愛。
小時候,我經(jīng)常跟著大人去拜年。平日里,我喜歡睡懶覺,但在年節(jié)里,每天都會起個大早,好像生怕自己被擱在家里。天剛麻麻亮,我就一骨碌從暖被窩里爬出來,搖著睡在身旁的母親的胳膊,問她吃完飯去哪家親戚拜年。母親為了逗我,通常都不肯說話,而任由我一遍又一遍地詢問,直到我快哭時,母親才會哈哈一笑,摸著我的后腦勺,告訴我當(dāng)日要去的親戚家。
拜年是有很多講究的。春節(jié)里的那段時間,哪一天該去哪里拜年,有很多說法,不是隨隨便便就可以的。通常來說,大年初一是給同族的長輩拜年,初二是給老丈人拜年,初三是給舅舅家拜年,初四是給姨母家拜年……雖然有點復(fù)雜,但曾經(jīng)的那些年里,我家從來沒弄亂、弄錯過,而且去不同的人家,帶的禮品也有區(qū)別。那時候,我還小,根本記不清太多的事,也沒有功夫注意那些細(xì)節(jié),滿腦子都是吃和玩。到我能記事時,對拜年的講究,才有了初步的了解,但也晚了許多。因為拜年時的很多講究,都隨著時光的流逝而漸行漸遠(yuǎn)了。好在,親戚之間的情感依然親密。
去親戚家拜年,剛剛進(jìn)門時,就要大喊幾聲,主要是給主人提醒,讓他明白有人來拜年了,緊接著,主人一家就會出門迎接。見面后,先問候幾句,主人便會將客人請進(jìn)屋里喝茶、歇息。平輩之間,只是相互問候就可以的。但要是晚輩給長輩拜年,就不能只是問候了,而要行跪拜禮。通常要在見到長輩的那一刻,就要馬上行禮。哪怕是長輩仙逝以后,去他家依然要記得行禮,只不過,那時是站在遺像前行禮的。這個禮數(shù),迄今為止,也沒變過,而我也有那樣的經(jīng)歷。
我記得過去到舅舅家拜年時,剛剛到門口,我便會扯開嗓門大喊:“舅舅、舅媽、表哥、表姐,我來給你們拜年啦!”緊接著,耳旁就會傳來一陣急促的腳步聲,舅舅舅媽一行迅速來到門口,微笑著接過我們帶來的禮品,并親切地邀請我們進(jìn)屋。到了屋里,要先給早逝的外祖父、外祖母拜年。雖然那時我還小,但這個禮數(shù),我早已懂了。我端端正正地跪在外祖父、外祖母的神位前,恭恭敬敬地磕了三個響頭,并奶聲奶氣地說:“魏爺魏婆(陜西地方俗語,指:外祖父、外祖母),我是你們的外孫子,今天來給你們拜年……”給他們拜過年后,再給舅舅、舅媽拜年。等我們忙完這些,才能去休息,去喝茶,去吃好吃的糖果、點心。雖然我急切吃到香甜可口的點心,但在給早逝的親人拜年的途中,腦海里并沒有多余的念頭,好像變了個人似的,忘了那些美味。多年以后,我才明白其中的緣由,那是因為我已經(jīng)長大了,也懂事了許多,再也不是什么也不懂就知道吃喝玩的傻孩子。
拜年時,最熱鬧的,就屬大家坐在一起吃飯、聊天。待飯好后,所有人都圍坐在一張大桌子上,親親熱熱地吃著香噴噴的飯菜,享受著親人相聚時的甜蜜。大人的心里究竟有多么的高興,通過他們滿臉的笑容,就可以看出來。不僅僅是他們,包括所有的小孩,也是樂呵呵的,邊吃著香噴噴的美味佳肴,邊注視著不斷哈哈大笑的大人,心里想著他們?yōu)楹我。親人相聚,為何總是會笑,這個問題,當(dāng)年,我沒想明白。好在,現(xiàn)如今,我懂了。那時的笑,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笑,沒有任何的雜質(zhì),那是親人之間的祝福,是全世界最珍貴的財富。任何時候,遇到親人,心里都是溫暖的,就因相遇之際心間滋生的喜悅。
飯畢,通常情況下,主人并不著急收拾剩下的殘羹冷炙,而是坐在一旁和客人說一些閑話,再喝點茶水、吃些點心,然后拉拉家常,直到日頭傾斜時,客人就準(zhǔn)備離開了。每每這時,主人都會表現(xiàn)出非常不舍的心情,不斷勸客人再坐一會兒。有相聚的時候,肯定就有分別的那一刻。見面時,都是高高興興的;快要離開之際,心里都有了一些不舍,但主人、客人的臉上依然是滿臉的笑容。
每每從舅舅家離開時,我的心里總會覺得有點痛,好像再也見不到他們似的。不僅僅是我,就連舅舅、舅媽、表哥、表姐也是一樣的,他們不斷笑著囑咐我要常來。面對親人的囑咐,除了應(yīng)承,就是點頭,我想不出任何的詞語,只是不斷應(yīng)著他們。待我騎著自行車離開后,耳旁依然會傳來一聲聲親切的問候,我不敢回頭,因為我怕自己會忍不住落淚,讓親人不能安心,只能任由心間的思念越來越濃,化作一滴又一滴的淚水,順著臉頰汩汩流淌。不知為何,去親戚家拜年離開的時候,心里總會覺得很難過。但我知道,那時的難過,并非遇到了多大的困難,而是對親人的思念所導(dǎo)致的。
拜年,絕對不是走親戚那么的簡單,那是情感的交流。我們的祖輩就是依靠最原始的你來我往,將親情維持了下來。拜年,就是促進(jìn)情感交流的.重要時刻。拜年,也不僅僅是對走得近的親戚,還包括那些平日里不怎么往來的遠(yuǎn)親。雖然血緣關(guān)系遠(yuǎn)了些,但無論怎樣,那也是有感情的,縱使多年不見,相互見了,也是格外親熱的。當(dāng)年,我跟著父母去那一類的親戚家時,他們見了我們,都樂得合不攏嘴。
一晃,幾十年過去了。雖然拜年的民俗依然存在,可卻少了很多味道,人與人之間也沒有過去那般的親密了。這是為何呢?我不知道,也想不明白。提起近些年有些老鄉(xiāng)去親戚家拜年,我就覺得很郁悶。他們一天能走完所有的親戚,用他們的話說,那叫省事、省力。但我卻想不通,我認(rèn)為,與其任務(wù)式地去親戚家拜年,倒不如,干脆一刀兩斷,省得還要麻煩人跑來跑去的。拜年,就是團(tuán)聚的日子,就是坐在一起親切交流,要是都沒了交流、沒了團(tuán)聚,拜年又有什么意義呢?這還不算最離譜的。過去的很多講究,都在一夜之間突然消失了,好像從來沒有在這塊黃土地上出現(xiàn)過,就在一剎那間消失得無影無蹤。
記得幾年前,去舅舅家拜年時,我依然要先給外祖父、外祖母上香,可站在旁邊的表哥卻說了一句令我大吃一驚的話。他說,來拜年的晚輩,除了我之外,再也找不到給逝去的先祖上香的晚輩了。一時間,我有點蒙,腦子里亂哄哄的,眼前浮現(xiàn)出小時候和一幫晚輩跪在一起給祖宗拜年時的場景。我長舒一口氣,一句話都說不出來,只能將很多無奈永遠(yuǎn)埋藏在心底。有很多和我同輩的年輕人,已經(jīng)徹底忘了祖宗,其中也包括部分親戚。但我卻找不出說服他們的理由,或許在他們看來,曾經(jīng)的那些講究真的是多余的、沒有意義的。而我依然固執(zhí)地堅持著,試圖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喚醒他們,讓他們早一點覺醒。他們究竟會不會覺醒,我說不上來,心里也沒譜,但我依然固執(zhí)地堅守著流傳千年的那些傳統(tǒng)民俗。
如今,春節(jié)又要來了,我們會再次行走在去親戚家拜年的路上。當(dāng)我走在路途,遇到很多匆忙趕路的陌生人時,總會聽到很多抱怨話以及有些人的洋洋得意。有的人說如今的拜年顯得很多余,有的人說他一天就能走完所有的親戚,有些跟著大人去拜年的小孩也是噘著嘴顯得非常生氣……曾經(jīng)令我們歡歡喜喜的拜年,如今徹底變了模樣,這是誰都沒有料到的事。這究竟是進(jìn)步,還是倒退,我不知該如何評價,只能默默注視著周遭發(fā)生的這一切;蛟S,我也麻木了,那一類的話,聽得多了后,就再也不去想那些想了很久也想不通的問題了。
近年來,親戚之間的交情,究竟還剩下多少真誠,我不知道。很多親戚,看似親密無間,可遇到困難,或者相處的過程中有了矛盾時,竟然還不如初次見面的陌生人。這種情況,越來越多,我無法接受,但卻無能為力。而且就連我自己去住在同村的長輩家拜年時,也不斷在想,自己這么做,到底有沒有意義。隨著生活閱歷的漸漸加深,對很多不能接受的事,我都看淡了,但唯獨拜年,我不敢看淡,因為我害怕自己也會變得忘本。所以,我始終牢記著曾經(jīng)拜年時的那些往事,在心里一遍又一遍地回味,試圖在那些陳年往事里找到一些有用的東西。
很多人都說,現(xiàn)在的春節(jié)過得沒意思,再也找不到兒時的年味。不知他們有沒有想過,自己在拜年時,究竟還記不記得曾經(jīng)的那些講究,有沒有感覺到那些傳統(tǒng)民俗就在過完一個又一個的春節(jié)后漸漸淡了。我們依然行走在拜年的路上,但卻少了最珍貴的親情,就連給長輩拜年也似乎有點多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