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茶香漫溢的中國文學散文
上下五千年,從望著河山長太息的屈原到橫眉冷對千夫指的魯迅,從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范仲淹到淘氣中夾帶一絲悲哀的王小波,我們可以感受到他們內心的掙扎,感受到他們作品中質樸的力量。
中國文學有如一杯熱茶,文學家用一腔熱血燙開它的茶香,讓它圍繞在中國人民的心頭,久久不得消散。把中國文學比做茶是因為它是質樸的、淳真的,不沾染一絲世俗之氣息,它渾身散發(fā)出的就只有一股清香。它不用華麗的辭藻奪人眼目,它平實的敘述與深刻的思考就足以吸引人,讓人不由得沉醉在它思想的香氣中。
《朝花夕拾》呈現(xiàn)給我們的是一個孩子的`純真與樸實,它揮去我們心靈上鋪蓋已久的灰塵,重新擦亮了我們被壓抑許久的童心。《邊城》把我們帶入自然、純樸的小村,重新拾起人與人真摯的情感。張曉風的《行道樹》樸素中帶著一絲柔軟的美。中國文學讓我們懷著一顆良善之心行走于人間,抵御人生的風寒與暴雪。
熱茶入口,先澀后甘。中國文學的“澀”來自于它毫不留情地刺破虛偽,直指現(xiàn)實,刺激人們的味蕾。魯迅狠狠地撕開現(xiàn)實虛偽的嘴臉是“澀”,但這個“澀”刺醒當時沉睡著的人們,讓他們挺起腰桿子,尋回中國人的堅韌骨氣,也警醒著現(xiàn)在的我們,勿要麻木沉淪,要保持清醒。他的“澀”經過多年的品,終轉為了“甘甜”! 丑陋的中國人》揭開中國人丑陋的一面,讓我們真實的看見自己的缺點,這難免有些許直接與殘忍,讓人產生抵觸。然而,這“澀”卻幫助我們一步步跳出醬缸的范疇,我們的思想得以重新流轉,視野得以開闊,這難道不是由“澀”轉“甘”了嗎?中國文學的“澀”促進社會的“甘甜”,這點是不容置疑的。
有許多人認為中國文學是一劑藥,喝下去藥到病除。我覺得不然,藥為醫(yī)治瘡痍而產生,且藥不得多喝,有病時才喝。而茶不同,茶為了享而產生,喝茶有益身心,茶澀而甘甜,讓人不至于麻木,又能讓人期待后面的甘甜,“喝茶”可以預防心靈的疾患,可凈化周遭的風氣。茶多多益善,正如中國文學。
中國文學喚起中國人心中一抹余溫,不至于太冷漠 ,不至于太愚鈍。
中國文學這杯茶,宜身也宜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