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的散文 推薦度:
- 月亮的散文 推薦度:
- 雨夜的散文 推薦度:
- 春天的散文 推薦度:
- 畢業(yè)季致青春的散文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粗茶淡飯的鄉(xiāng)間生活的散文
[山蘿卜啊山蘿卜]
山蘿卜,對大多數(shù)人來說,絕對是個陌生的詞。且不說吃過它,聽說過它的人,或許也不多。
我卻不能忘記它。
90年代初,我在遠離故鄉(xiāng)的一個小鎮(zhèn)中學寄讀,吃住全在學校,稱為“住校生”。那個時候,“走讀生”在我的眼里無比幸福,因為可以天天回家吃新鮮的飯菜。我只能每周帶一次菜,為確保帶的菜足夠吃上六天,玻璃罐里裝的只能是以干菜為主。細心的母親一定會記得給我炒一份濕菜帶上,哪怕只是一罐青菜,也能夠讓我的胃得到片刻舒緩。吃一個星期的干菜是個怎樣的折磨?想想就足以讓你的胃打抖。
那些年,家里的狀況還算好,在帶往學校的瓶瓶罐罐里,煎魚、煎肉、花生米之類的東西,并不稀罕。在別的孩子眼里,這也算得上不錯了。但我實在難于忍受這些炸干的物什嚼在嘴里如臘般澀澀的口感,每次吃完一罐濕菜,就開始了接下來數(shù)天時間里和幾餐飯進行的尷尬對峙。一面是無盡的饑餓,一面是難于下咽的痛苦。這種窘境至今還讓我起雞皮疙瘩。
在這個特殊的時候,山蘿卜在我的生命里出現(xiàn)了。
第一次吃山蘿卜,是偶然的機會,在別班的一個同學那里。懷著好奇的心理,夾起一塊切成長條的山蘿卜干,放進嘴里,嚼了兩口。這一嚼,把我壓抑長久,幾近失靈的味覺神經(jīng)一下就重新激活。脆脆的口感,一股清淡怡人的醇香圍著我的舌尖打轉(zhuǎn),一盒飯,頭一回吃得如此香甜。飯后,我跑回宿舍,把自己箱子里的余下的兩罐煎肉煎魚全拿了出來,一古腦兒全和那位同學的山蘿卜干換了個干凈。
周末回家,我和母親說起山蘿卜。母親一臉詫異,這有什么好吃的?家里幾乎沒人吃那東西呢。
自打那個星期起,我的書包里,就經(jīng)常有了一罐或是兩罐山蘿卜干。因為有了山蘿卜干的調(diào)劑,我?guī)У钠渌刹艘捕奸_始被我的胃所接納。一日三餐飯不再是我的痛苦,我的臉色也逐漸由臘黃轉(zhuǎn)為紅潤。在山蘿卜的陪伴下,我順利完成了三年的初中讀書生活,考入了一所令母親滿意的中專學校。
畢業(yè)后的那個暑假,我安逸地呆在家里,再也不用忍受吃干菜的煎熬,但依然念念不忘山蘿卜。在我的糾纏下,母親終于同意帶我一起去摘山蘿卜。直到那時候,我才知道,我所鐘愛的山蘿卜,大都生長在深山谷里,來回一趟往往要幾個小時的路程,拔出泥面的山蘿卜,個頭還非常瘦小,做一罐山蘿卜干,得費許多的工夫。
看著母親躬著矮小的身軀,使勁地探出手去拔那一棵又一棵長在山澗深處的山蘿卜,我的眼眶突然就濕潤了。
如今,有了很多機會去品嘗各種菜肴,很多野菜已經(jīng)成了宴席上的寵物。象多數(shù)食客一樣,只要有機會,我也喜歡點幾道野菜,綠色消費是一種時尚,而被大魚大肉肥膩過度的腸胃也著實對清新爽口的野菜充滿了熱情期待。吃過很多野菜,卻從沒吃過山蘿卜,一般的餐館里沒有。即使有,我也從不主動去點,因為我擔心,看到山蘿卜,吃到山蘿卜,就會想起母親給我摘山蘿卜的樣子,心里就會不由自主地疼。
[美味的客家煎薯包]
來到客家山鄉(xiāng),被尊為貴賓的朋友,幾乎都品嘗過主人親手做的一道美味——煎薯包。前不久,我受邀參加一個聚會,有幸前往客家之鄉(xiāng)贛州做客,來到一個文友的家中,便品嘗到了這種美味的吃食。
文友家住位于著名的將軍縣贛州興國的一個小村莊,是地道的客家人。他告訴我,當?shù)厝藥缀跏锹勚迨戆南銡忾L大的,并說這種吃食雖然平日里經(jīng)常吃,卻總也吃不膩,吃不厭。說得我直流口水。在文友家中,我非但品嘗到了最正宗的客家煎薯包,也看到了他母親做薯包的全過程。
這種既無包皮,亦不用餡心的獨樹一幟的“薯包子”,其主料是“大薯”。文友介紹說,當?shù)氐目图掖迕駧缀跫壹覒魬舳加蟹N大薯的習慣,這是一種薯蕷科植物薯蕷的塊莖,為與野生的.小薯(山藥)相區(qū)別,鄉(xiāng)人稱之為“大薯”。因其形狀不同,分別有“棍子薯”、“掃帚薯”等。大薯有紅、白兩種,紅的紅殷殷,白的白生生,煞是可愛。
有朋之遠方來,文友的母親很高興,招呼我們坐定,拿來了果子,泡好了茶,便開始忙乎著做薯包了。我坐不定,尾隨在文友的母親身后,興致勃勃地看著她做薯包子,像兒時過節(jié)一樣興奮。只見她首先把制做薯包子的器具牙缽洗刷干凈。這種圓形陶制牙缽,由上向下傾斜,下端有碗口粗的洞口。牙缽體內(nèi)四周遍刻輻射狀毫無規(guī)則的溝紋,犬牙交錯。文友的母親麻利地刮凈薯皮,將牙缽擱在缸上,右手握薯,沿缽壁四周頻頻磨擦,薯漿即由出口處流入缸中。薯漿磨好后,再添少許鹽水、味精、大蒜、姜沫等佐料,攪勻。接下來就是煎薯包了,這個過程堪稱是件藝術(shù)活,只見文友的母親右手撈一把薯漿,輕輕甩打幾下,待薯漿欲從掌心垂直往外掉時,即迅速翻轉(zhuǎn)手背,使薯漿反從拇指與食指中擠出,跌入翻滾的油鍋中,狀若鵝蛋。如此不斷反復待薯包子浮出油面后,再氽幾分種,一鍋熱氣騰騰、香氣縷縷的薯包子就氽好了。油鍋的半壁上放有一個圓形的鐵皮圈,用漏勺將一顆顆氽好的薯包子撈起,擱在鐵皮圈與鐵鍋的空隙間,滴盡剩油,便可食用了。
剛出鍋黃澄澄的薯包子香氣四溢,滿屋翩躚,令人饞涎欲滴。我在一旁,忍不住伸出手去,捏一個就塞進嘴里,不顧燙嘴,囫圇幾口吞下肚。那滋味兒,滑滑的,嫩嫩的,綿綿的,真是越吃越想吃。文友的母親吩咐我要攤涼些再吃,怕會上火,我這邊卻總也忍不住,吃了一個又一個。最后,她看著我一臉饞相,便也笑著不管了,任我敞開肚皮吃了個大飽。我們吃完,還看到她用碗端了,分送給左鄰右舍,讓大家一同來分享這份勞動的果實。
大薯味甘性平,主要含淀粉酶、蛋白質(zhì)、維生素和礦物質(zhì),還含有薯蕷皂甙等藥物成分,因而吃了非但不會壞胃,還有益健康,因而長期以來,深受客家人所喜愛。每每家里來了親朋好友,客家人便以煎薯包招待,噴香的薯包,直吃得客人眉開眼笑。如今生活水平提高了,人們不愁吃不愁穿,但煎薯包的魅力依舊不減,逢年過年,貴客臨門,客家人的桌上,依舊少不了一盤香氣噴噴的煎薯包。
【粗茶淡飯的鄉(xiāng)間生活的散文】相關(guān)文章:
鄉(xiāng)間的歌散文11-19
鄉(xiāng)間小路聽秋聲散文11-10
友情的散文08-22
土地的散文08-20
曾經(jīng)的散文08-19
老屋的散文12-08
李樹的散文12-04
秋蟬的散文12-03
日出的散文12-03
傾聽的散文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