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暖守歲散文
現(xiàn)在人們的生活富裕了,住在有暖氣的寬敞樓房里,新年里大魚大肉吃著,電影電視看著,手機電腦各種游戲玩著;家里有成箱的牛奶、飲料、干鮮果品以及各種精美小吃。但我總覺得人和人之間的感情太淡,一個單元里住著,鄰居之間平時不串門,過年不拜年也不敲門,見面時雖然客客氣氣,寒暄數(shù)句,但都不交底更不交心,家里出個大事小情,誰也不往外說。樓上有兩個女教師,成天掉個臉子,樓上樓下住著,跟誰都不說話,好像大家都對不起她倆。即使與大家在樓道里擦肩而過,她們依然昂首而過,連瞟都不瞟你一眼。想想我小時侯的日子,雖然很艱苦,但鄰里和睦,心里感到很愉快。尤其是大年除夕夜,真叫一個開心,那種濃濃的年味、濃濃的鄰里情,叫人永生難忘。
在上世紀(jì)六、七十年代,中國老百姓的生活都很貧困。在鶴壁礦務(wù)局的煤礦工人村里,家家戶戶沒有取暖設(shè)備,屋里冷得像冰窖。因我家是東北人,屋里盤有火墻,每到除夕夜,左鄰右舍的大人、小孩有30多人,都聚到我家“取暖守歲”。
那時沒有電視機,糖果瓜子都是稀罕物。每年除夕夜,我母親就早早劈好木柴,將火墻燒得熱熱的,我父親就在火爐上炒花生米,用來招呼大家。天剛一擦黑,鄰居的孩子們便在外面喊著:“快點,今天晚上都到于大娘家集合!”帶著滿頭的雪花,他們忽地推開大門,涌到我家爭搶小板凳。因大年三十兒、初一這兩天“大人不許打小孩”,所以孩子們在除夕夜可以盡情地玩耍瘋鬧,胡噴亂侃,擠扛推搡,當(dāng)時我父母的心里自然是樂開了花。
除夕夜的開場戲是我父親給大家來一段東北人戰(zhàn)嚴(yán)寒、斗冰雪、打日本、抓土匪的故事,然后由我母親介紹東北人過春節(jié)的'生活習(xí)俗。完后孩子們就開始唱歌、說笑話、猜謎語、出怪題、講故事、開玩笑、起外號、撇洋腔、扮鬼臉、學(xué)狗叫,述說或現(xiàn)編從外面聽來的稀奇事。甚至可以互相動手翻兜搶瓜子吃、善良地互相揭短,如誰誰尿炕、誰誰偷白饃、誰誰成了結(jié)巴嘴、誰誰考試不及格等。還可以互相揪耳朵、梳小辮(限男孩兒)、捅胳肢窩、彈腦瓜崩、在手腕上畫手表、往臉上畫眼鏡貼胡子等等。孩子們的嬉鬧結(jié)果是逗得大家哄堂大笑,那個開心勁兒就別提了。
外面冰天雪地,北風(fēng)呼叫,屋內(nèi)歡聲笑語,溫暖如春。各位鄰居偎著火墻,吃著炒花生米,說著家長里短,相處得就像一家人一樣。等過了半夜十二點,賀歲的鞭炮燃放完以后,孩子們個個困得東倒西歪,眼皮打架,由各家的大人或領(lǐng)或抱回家去。有幾個不愿意走的,我父親就留下他們,繼續(xù)給他們講故事,一直講到下半夜。
這種清貧生活中的濃濃年味,我一輩子都忘不了。如今家家戶戶有了電視機,三十晚上都在收看中央電視臺的《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雖然電視屏幕人美歌甜,色彩繽紛,節(jié)目異常熱鬧,但是我總覺得身邊環(huán)境過于冷清,年味太淡了些。
那時候,人們很單純,心里不藏事,有什么煩惱互相傾訴,有什么快樂互相分享,有什么困難互相幫助。洗的衣服涼在院子里忘收了,天黑前總有鄰居給收起來。有誰鎖門外出了,就把鑰匙放在鄰居家。尤其是新春大年初一,天剛亮,人們就開始串門拜年了,鄰家的孩子就撲通撲通地跪在我父母面前,高喊著:“于大爺,于大娘,俺們給你拜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