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也悠悠散文
一個春日的清晨,睡意正濃。突然覺得身下的床板左右錯動,像躺在舢舨上一樣,但是風(fēng)浪不大,晃晃悠悠而已。我知道我又在經(jīng)歷著一次地震,索性連眼也不睜,睡我的“回籠覺”。妻子好像說夢話一樣:“嗯,地震了!蔽艺f:“嗯,超不過4.8級!闭f著妻子的鼾聲就發(fā)出來了。
處在大地震后的唐山,你如果把這種地震當(dāng)一回事,像莊子說的“其寐也魂交,其覺也形開”,豈非自討苦吃,何況人們又生活在狂飚突進的時代,腦子里充斥著浮燥。其實,剛搬進震后新居中,很有些人惶惶不可終日,一遇余震,破窗跳樓者有之,奪門而逃者有之,“伏以待定”者有之。時間久了,人們發(fā)現(xiàn)它也不過爾爾,于是就安之若素起來。驚弓之鳥變成呆鳥,這呆鳥也就有了大智若愚的靈性。你想,一個老熟人,或者干脆說是你的父母,你的子女走進來,你必得起立如儀不成?父母進來,你立即畢恭畢敬起來,子女進來,你馬上正襟危坐起來,總透著一股做作。我之于地震就是這個態(tài)度:清風(fēng)徐來,波瀾不驚,如此而已。
地震首先摧毀房屋,房屋就接著奪去人的生命、肢體以至心魄,因此,作為唐山人,一個大地震的幸存者,我對房屋有著獨特的認知和感受。比如,每到一地,我愛看房屋,并下意識地與人的生命連在一起。站在故宮太和殿前,我首先產(chǎn)生一種宏大、墩實的感覺,進而就是揣測它的抗震能力?吹矫焦艅x特別是那些懸空的殿閣,則總有一種美則美矣,其奈震何的遺憾。到朋友家,乘電梯上到20層,往下望去,車水馬龍已成為幾條抖動著的細線,頗有已窮千里目之感。只是有一種上不著天、下不著地的無助、無力和無奈。于是我下意識地問朋友:“如果有唐山那樣的大地震,你們怎么辦?”朋友笑道:“‘伏而待定’罷咧。”我愕然。
我剛進城住的是三間平房。這幢房買前我已經(jīng)知道它是那種簡單的磚石結(jié)構(gòu),沒有混凝土梁柱,也就是說抗震能力較差。但我心里有底:一是便宜,抗震得花錢,也需要與經(jīng)濟實力相匹配;二是它夾在中間,即使自身抗震能力差些,但有左右芳鄰保駕,料無大礙。這些都是從地震中老屋引出的經(jīng)驗。老家的房屋在一排房的東邊。地震中,被我的西鄰撞成平行四邊形。所幸有木制梁柱,外墻都往外倒,內(nèi)墻勉強站住,房頂竟至顛撲不破,我老小六口人待地震過后,才一個個走出來,連皮肉都沒碰破一點,嗚呼噫嘻!我現(xiàn)在的住房正是雙向地接受了先前的經(jīng)驗和教訓(xùn):無梁柱不好,夾在中間又好,正所謂有一失也有一得。權(quán)衡再三,得大于失,于是我就下定決心買了這幢屋,而且悠悠然居住五年,歷經(jīng)多次余震已記不清了,但總歸巋然未動。
其實,仔細揣測,對房屋的苛求,也有一種自欺的慰藉,追求著一種感覺,F(xiàn)今鄉(xiāng)村建房,混凝土梁、柱已是必須之物,要的就是一種感覺。不然給你測量一下,你那房屋能抗幾級地震?沒有梁柱的能抗幾級地震?夾在中間的和兩邊的以至孤零零的房屋分別能抗幾級地震?混凝土越多整體結(jié)構(gòu)越好,但重量也在增加,怎么算它的安全系數(shù)?比如,用一噸水泥的.,地震垮塌時專砸頭部,用兩噸的就專砸腿?十噸的就不垮塌?不知道,好像也沒有,有的只是一種感覺,那種住著踏實、睡著安穩(wěn)的感覺。活本來就是從死中僥幸揀到的活,算得上死的另一種延續(xù)或者是活的一種質(zhì)變,求個什么真兒?
俄羅斯古諺說:“你不能戰(zhàn)勝它,你就附和它!闭l敢站出來說:我們可以戰(zhàn)勝大地震?如果直來直去地想,戰(zhàn)勝它,意味著我們可以制服它。你失敗了,我俘獲了你,你必須在表現(xiàn)你的屈辱和無奈的降書上簽字,像日本投降時那樣。我們之于地震是這樣的嗎?似乎不是。我們付出幾十萬人的生命,我們幸存者們心靈上帶著對自然的臣服和屈辱的傷痕,我們付出了幾百億資金,我們無法妄言戰(zhàn)勝。但我們并沒有“附和”,或者說我們是有保留地“附和”。
地震后的1977年,我在我們村第一個翻建住房。我在單位是第一個搬入東倒西歪的樓房去住宿。你說這是“附合”?是視死如歸的勇敢?是戰(zhàn)勝者的姿態(tài)?是做秀?似乎都不是。那只是生命趨樂避苦的本能。也許我們承受不了生命中的輕,但我們確乎在追求生命中之輕,這與發(fā)展經(jīng)濟、建設(shè)小康毫無二致。當(dāng)然,建也罷,搬也罷,你總不能依樣畫葫蘆,你的“附和”總帶有一些前提和保留。比如搬進樓房,我把一個辦公桌放在床鋪上,搞一個床上架床的把戲。比如翻建舊房,我把房屋的地基夯得更實,我把梁柱的結(jié)合部用鋼筋連結(jié)得更緊,我把內(nèi)墻換成玉米秸桿的編織物,我把房屋的高度降下40厘米,整個房屋,像一個八條腿的桌子,墩墩實實地戳在那里,這樣就找到了和地震以前全然不同的感覺。生命有了這種感覺,就自由愜意,就輕松瀟灑,就飛揚靈動和無上自豪。當(dāng)然,這種感覺隨著大規(guī)模恢復(fù)建設(shè)也漸漸淡化了。終于在1983年,我奈不住寂寞,又動手翻建了那幢抗震房。新屋高大、結(jié)實、寬敞,然而我總覺得缺一點什么,缺什么呢?那種感覺。少了它,就少了靈魂。后來我終于賣掉它,搬到城里來了。
唐山大地震,隨著歲月的流逝和幸存者的減少,已經(jīng)沒有幾個人再提起它,它已經(jīng)被人們從思維中擠出去了。然而,它實在也沒有遠遁到以前或以后的幾個世紀(jì)中去,沒有人告知我們它大跳大鬧的歸期,但我們卻感受到它時時刻刻地伴隨著你,玩著那種用草棍捅捅我們耳朵的惡作劇,使你時時地收緊神經(jīng)。對于我這樣從廢墟中鉆出來的人,干脆拾起我們的傳統(tǒng)美德——認真地遺忘。
我仿佛看到莊周的寬袍大袖鼓蕩著五千年的遺風(fēng),聽到他指點著人間世事:“方死方生,方生方死;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
不震悠悠,震也悠悠。
【震也悠悠散文】相關(guān)文章:
悠悠咸菜根短文散文11-12
悠悠古泊情散文05-01
浮萍半載,前塵悠悠的散文05-01
堪折也不折散文11-15
挫折也很美麗散文11-27
寂寞也美麗初中散文02-02
悠悠千載,誰堪忙碌間散文11-04
時間也多物,空間也多知散文11-27
悠悠帝都,慢慢情懷,記西安三日行散文05-01
父愛也能如此細膩敘事散文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