燒火記散文
我出生在上世紀(jì)五十年代的農(nóng)村,小時候干不了重活,每天早上爬起來,先是疊被子掃炕,再穿鞋下地,抱柴火,媽做飯我燒火。
那時候能燒火做飯的柴火可多了,凡是地里種的莊稼收割了,打了糧食,曬干了都用來燒火。比如小麥秸吧,每當(dāng)夏收時節(jié),因?yàn)樘鞜,人們起大早,趁著太陽還沒露臉就下了地,哈下腰拔麥子,然后套馬車?yán)酱螓湀,用鍘刀鍘下麥穗,剩下的麥根曬干了就是做飯的柴火了。每到夏天,父親就在院子里樹蔭下用土坯搭個灶,大鐵鍋下面燒著劈劈啪啪爆響的麥根,大鐵鍋里烙著用新麥子面搟的蔥花餅,在鍋底上還點(diǎn)了葷油,當(dāng)鍋熱了,餅熟了,就能聞到蔥花香、油香和新麥子的面香,饞得我禁不住咽口水。
到了秋天,玉米成熟了,人們先是把玉米棒子掰下來拉回場里晾曬,再把玉米秸連根砍倒,在地里曬得差不多了,敲掉根上的土,扎成捆,拉回家靠墻碼起來準(zhǔn)備當(dāng)柴燒。
秋天雨水多。每逢陰天,最要緊的就是備柴火。每當(dāng)下雨天,屋地的灶膛邊堆滿了柴火,八仙桌子的腿上拴著一只山羊,桌子底下放著裝了兩只蘆花雞的籠子。我四腳哈天躺在土炕上,聞著柴火的草腥味,羊的膻腥味,聽著雞的咕咕聲和從屋檐滴下的雨滴聲,酣然入睡。
下雨天大人們自然沒法下地干活,我也就不去上學(xué),正好做頓好飯,通常是捏餃子。媽媽先用大瓦盆和了面,再用鐵礤床兒把南瓜擦成細(xì)絲,擠出水,加一些煉過油的油渣,點(diǎn)一點(diǎn)兒香油,撒上鹽一起拌。爸媽一起動手捏餃子,很快就擺滿了一鍋排子。我自然很努力地?zé),燒一鍋煮餃子的水,?dāng)水開了,掀開鍋蓋,升騰的蒸汽立即在房間里彌漫,一霎時都看不清對面的'人。當(dāng)餃子煮熟了,撈在大瓦盆里,滾燙滾燙的時候,急得我直咽口水。
最好燒的柴火是芝麻秸,有油性,又干凈,可惜太少了,這等“極品”只有到過年過節(jié)或者來了貴客才能用。當(dāng)然還有棉花秸,也有油性,只是枝枝杈杈的不大順溜,燒的時候劃破了手冒一點(diǎn)血是常事。最硬的柴火是“劈柴”,有鋸倒大樹砍下的枝條,有挖出樹墩再用斧頭很吃力地劈成的碎塊,這是“上品”,在過年燉肉的時候才用。次于劈柴的是棒子瓤,也叫玉米軸,搓下玉米粒晾干了燒,一旦點(diǎn)著了,就不用總看著,很是拿時候。最不拿時候的是樹葉。每到秋后,一場大風(fēng)過后,楊樹葉、柳樹葉、榆樹葉就紛紛落下來,滿院子積得厚厚的,掃成堆。冬天的夜晚,填滿一灶膛風(fēng)干了的樹葉,只要點(diǎn)著了,沒有火苗也沒關(guān)系,它會慢慢地燃燒,慢慢地把炕燒熱。我就睡在這熱炕上進(jìn)入夢鄉(xiāng),溫暖地度過了少年時漫長的冬夜。
如今做飯用天然氣,這當(dāng)然是方便多了,但是飄蕩在家鄉(xiāng)屋頂上的裊裊炊煙一直在我的心頭縈繞,用大鐵鍋烙餅、煮餃子的香味也一直揮之不去,年少時燒火的經(jīng)歷讓我難以忘懷。
【燒火記散文】相關(guān)文章:
洛陽伽藍(lán)記散文05-16
斗鼠記散文11-14
雷雨夜記散文04-29
記紅山村瀑布散文11-19
散文周記范文10篇11-23
記家鄉(xiāng)的三江釣客散文11-03
悠悠帝都,慢慢情懷,記西安三日行散文05-01
行者散文11-19
期盼散文11-19
黎明散文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