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泉雜記之涂鴉記散文
如果你有夠留心的話,你會發(fā)現(xiàn),在你身邊經(jīng)常有一些“某某到此一游”的話。景點最為普遍。這大概都是跟孫猴子學的。當年孫猴子和如來佛打賭,在他的手指上寫了“齊天大圣到此一游”幾個字。孫猴子是偶像,所以不少人就跟著學了。
類似的話還有很多。比如某人喜歡某人,就可以刻在樹上或是石頭上,好像是要表達一個“海枯石爛”的意思。又比如某人恨某人,恰好又無法用武力解決,只好把悶氣通過文字發(fā)泄出來,很有點恨之入骨的感覺。當然,也有可能是純粹的玩笑話。我們的文化博大精深,而且又有“立言”的傳統(tǒng)。如果沒有辦法用鉛字來著書立說,流芳百世,我想,把字刻入石頭,也是“永垂不朽”的一條捷徑吧。
當然了,要想不朽,首先要看你的功力深淺。就說寫字吧。你要是寫的一手鱉爬體,就算你有“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抱負,估計也是白搭。旁人看不看得懂暫且不說,按照“字如其人”的原則,恐怕也是要遭人鄙視的。所以,欲立言者先練字,把字練好了。不論什么體,至少不要讓人覺得“有礙觀瞻”,否則何談欣賞和傳世呢?再說“說話”。此“說話”非彼“說話”。既然要傳世,要不朽,就不能說“普通”話。其中的道理,不用說也明白。諸如“今天下雨了”、“地球是圓的”一類,可以歸為廢話,所以說話一定要有深度。什么是深度?當然不能是“某某到此一游”這樣沒素質(zhì)沒文化的話,深度體現(xiàn)在話外之意,話中見哲理,要有創(chuàng)建。這樣的話刻在石頭上才能“入石三分”,才有傳世的可能。
其次還要看刻在何處。能夠“著書立說”當然最好,即便不能,也可退而求其次?淘谑^上絕對是一條捷徑。就像名山上的那些石刻,歷經(jīng)千年,不可磨滅,為世人所頂禮膜拜。不過,不可心急,因為那些山之所以稱為“名山”,自然要有名人去刻的。想你我乃是籍籍無名之輩,怎么可能在那種地方“勒石以傳后世”呢?最多也就是刻一些“到此一游”的渾話,授人笑柄罷了。名山不能刻,無名山更是不能。那些地方人跡罕至,刻了等于沒刻,不要做呆頭鵝。
刻在樹上也算條捷徑。至少樹皮要比石頭容易刻,也沒那么多名人去刻。所以,這是廣受歡迎的一種刻法。
假如你實在懶得動,那也有辦法。比如一面白花花的`墻壁。在墻壁上,無須刀刻,只要用寫的就行。如上文所說,你得先練好字。如果用“寫”都寫得歪歪扭扭的,趁早別丟這個人。學校的墻壁,教室的墻壁,是顯示文化底蘊的平臺。就比如我們文學院的教室,你要沒有兩把刷子,你都不好意思在墻上留字!澳衬车酱艘挥巍蹦欠N低層次的話,你要是寫了,顯得你太沒水平。葷話不要寫,理由同上。激進言論不要寫,言論自由是用來宣傳的,不是用來發(fā)泄的。故作高深的話不要寫,因為那些多是似是而非,不倫不類的。如果你覺得夠文采,可留下一首詩什么的,即使不能為文學院增添光彩,至少會讓人記住;蛘吣氵有畫畫的特長,可以畫一幅畫什么的,可以為教室增添不少亮色。當然有創(chuàng)意是最好的。比如桌面BBS,我就覺得是個不錯的嘗試,充分體現(xiàn)了你我的智慧。不過,要是你以為在涂鴉之中留下考試材料,企圖蒙混過關的話,那就大錯特錯的。我只能說,那是涂鴉文化的敗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