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老家的年散文隨筆(精選7篇)
在學(xué)習(xí)和工作中,大家都看到過不少讓自己印象深刻的隨筆吧?隨筆是一種散文體裁,也可以是聽課、讀書時所作的記錄。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隨筆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老家的年散文隨筆,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老家的年散文隨筆 篇1
小時候,一入臘月,年就開始從村里那兩盤飽經(jīng)滄桑的老石磨上悄悄地轉(zhuǎn)動起來。那時過年,鄉(xiāng)親們的生活比較艱苦,但家家都要蒸上一些白面饅頭、黃團子和黑菜角子,足足夠過年待客和自家人吃上半個正月的。因此推年磨數(shù)量大而集中,全村百來戶人家需要抓鬮排號輪番作業(yè),幾乎整個臘月,兩盤堅硬沉重的石磨白天黑夜不停地旋轉(zhuǎn)著,帶著父老鄉(xiāng)親們走向新年。
我家老少四輩,十三口人,是村里數(shù)得著的大家庭,因此母親會及早動手做準(zhǔn)備,她把平時不舍得吃積攢下來的麥子全部拿出來,放在院子里壓水井旁的大石槽內(nèi),淘洗晾干,再從東屋的水泥缸里、柳條囤中弄出許多玉米、谷子、山芋干等雜糧,挑撿曬干,裝了滿滿幾大口袋,讓父親、大哥他們扛到家后維科大爺家磨房排隊等待。我家的年磨通常需要兩天時間才能推好,如果趕在夜里交接,我常常會拖著磨棍打盹,但總又在母親的哄騙下,想著推完磨就能吃上香噴噴的白面饃饃,精神抖擻地攥緊磨棍,跟著大人們圍著磨道推起來,似乎覺得是在一圈圈走近新年。
推年磨的同時,家家戶戶還要清掃整理房屋。挑一個天氣晴好的日子,把家里的東西全挪到院子里,用雞毛撣子一遍遍地打掃墻壁和房頂,掃去沉積一年的灰塵,然后一件件地擦拭家具等物品,再搬回去,適當(dāng)調(diào)整位置,立馬新鮮許多。收拾好的屋子,也敞亮了許多,買張年畫掛上,過年的感覺就有了。
推完年磨,清掃好屋子,接著蒸制發(fā)饃饃。在我的記憶里,老家人過年操辦的三大項———蒸饃、過油、剁餡子,要數(shù)蒸饃最隆重。每年我家要蒸上百斤面的發(fā)饃,父母親提前多日做好充分準(zhǔn)備,開蒸的頭天晚上,父親用溫?zé)崴秃妹妫w上棉被棉襖之類,然后放在鍋屋柴火窩里等待發(fā)酵。第二天,一盆盆發(fā)了酵的面,像一朵朵碩大的蘑菇,煞是喜人。母親看見直說“真好,真好!一切都發(fā),一年都發(fā)”。她高興地脫掉小棉襖,卷起衣袖,用靈巧的雙手揉出一個個俊美的發(fā)饃,好似展覽館里別致精美的工藝品。
姐姐、哥哥們輪番負(fù)責(zé)燒鍋,他們雙手抱著風(fēng)箱的把手抽拉,把一捆一捆柴火填進灶膛,火苗吐著紅紅的火舌在灶膛里跳動,變成裊裊炊煙繚繞在房頂,一股股熱氣騰騰的五谷香味從廚房里冒出來,彌漫在小院里,飄在村子的上空,飄向遙遠(yuǎn)的田野,年的氣味就有了。
年越來越近,村里有的.人早就買好了大紅紙,找人為自己家里寫幾幅春聯(lián)。每年這時候,村里最忙乎的兩個算是貴德大爺和慶珍哥了。臘月二十過后,鄰里鄉(xiāng)親就登門向他們求字。貴德大爺是個有大學(xué)問的人,老私塾先生,毛筆字很有功底,寫春聯(lián)像寫字帖一樣認(rèn)真,要面子的人家都找他寫,常常忙到年三十上午,自家的事一點也顧不上。慶珍哥的毛筆字沒有拜過師學(xué)過藝,是自己創(chuàng)的,寫起來隨便涂抹,不顧章法,但紅紙寫上黑字看上去也美觀大方。慶珍哥為人寫春聯(lián)既執(zhí)著又熱情,年還沒到就老早備好筆墨紙張等著,不論男女老少,來者不拒,有求必應(yīng)。因此村里絕大多數(shù)寫春聯(lián)的任務(wù),都由他來完成。
到了大年三十這一天,家家戶戶一大早起床,首先把院落里里外外徹底打掃一遍,然后給豬羊雞狗添上足足的食料,人過年,也不忘讓動物跟著享樂,鄉(xiāng)親們很早就懂得與自然界和諧了。吃午飯前,各家拿出寫好的春聯(lián),買好的門神、灶王爺畫像,按順序一張張貼好,頓時,整個村莊被渲染得紅紅火火,煥然一新。鞭炮聲也噼里啪啦響起來,此起彼伏,年味越來越濃。
三十晚上又稱除夕之夜,在外漂泊的游子們大都回來了,與家人一起吃團圓飯,只有這頓飯才叫年夜飯。無特殊情況,三十晚上是不許串門的,辛苦一年的莊戶人家,這一晚過得最開心、最踏實。人人希望以前的所有煩心事成為過去,祈禱一切美好如意的生活從此開始,全家圍坐在暖烘烘的火爐邊,嗑著瓜子,剝著花生,說著貼心話,相互結(jié)伴熬年夜。屋外歡慶的鞭炮聲響徹夜空,星星點點的亮光在村里各個角落閃爍,年的氣氛更濃了。
大年初一,在老家人看來才算年真正到了。天還沒亮,聲聲鞭炮就喚醒沉寂的村莊,各家早早打開戶門,接受一波波拜年的人流。親人鄰里登門給長輩們拜年,必須磕頭、作揖,這一古老的習(xí)俗一直在老家流傳,一切真誠的祝福都包含在恭恭敬敬的動作中。
人們不論在趕集上店的大街上,還是走親串友的路途中,見面都要親切道聲“過年好”,“新年發(fā)財”。從大年初一到正月底,人們都沉浸在年的祝福聲中,家家包裹在年的歡樂氣氛里。
在年的輪回中,父母一年年老去,自己一年年長大。自從離開老家,生活在城市里,那些古老的習(xí)俗,繁瑣的禮節(jié)漸漸少了,品嘗著一年比一年豐盛的年夜飯,我們只有在心底體味著曾經(jīng)的老家的年味。
老家的年散文隨筆 篇2
每年春節(jié)我們都回老家過,雖然生活細(xì)節(jié)方面有些不適應(yīng),但老家濃濃的年味兒深深感染著我、打動著我。
回老家過年,覺得有年味兒,其中一個原因是老家的習(xí)俗。 臘月二十三過了小年,老家的婆婆媳婦就開始忙活了。包包子、炸面魚、蒸餑餑、炸魚、燉肉、氽丸子等。今年是小進年,老人說:“小進年,忙不完。”確實有這種感覺,我們臘月二十八回家的時候,公公婆婆還在忙著,爐子上燉著牛肉,桌子上擺著剛出鍋的大餑餑。完。”確實有這種感覺,我們臘月二十八回家的時候,公公婆婆還在忙著,爐子上燉著牛肉,桌子上擺著剛出鍋的大餑餑。
從臘月三十早上開始吃飯就有講究了。早上吃面條,吃完飯后家庭主婦開始布置掛影,布置祭品,撒塵等,從這時候開始,按照農(nóng)村的風(fēng)俗,結(jié)了婚的閨女是不能到娘家來的。中午這頓飯很講究,要炒菜、喝酒,下午開始包餃子,一般要準(zhǔn)備兩頓餃子,三十晚上和初一早上的。
三十晚上的餃子要包上硬幣、紅棗、栗子、年糕等,寓意是發(fā)財、立子、年年高等。今年三十晚上的餃子,我和老公都是第一口吃的栗子,感覺是很好的彩頭,早立子嘛。晚飯后一家人坐在熱乎乎的炕上開始看春晚節(jié)目,吃著瓜子、花生、糖等零食,評判著電視節(jié)目的優(yōu)劣,一家人說著笑著,其樂融融,好不熱鬧。
初一早上,早早地起床,吃了餃子,就開始大拜年了,見面寒暄的第一句話就是“過年好”,哪怕是昨天剛見面的熟人,也要寒暄、握手。我很喜歡老家拜年的風(fēng)俗,特別是那些人丁興旺的大家族,拜起年來真是氣派,一大家子人呼拉拉來了一大屋子,里間、外間滿是,這家人還沒走,那家人又來了,只好前撥讓后撥,大家說著笑著,看看掛的影,數(shù)數(shù)這家人還有幾支人脈,評論評論這家的餑餑好不好,熱鬧非凡。不過現(xiàn)在這樣的大家庭越來越少了,我們家只有我、老公和兒子三個人的隊伍,顯得有點不氣派,哈哈。
初二是傳統(tǒng)的拜姑姑的日子,有七大姑八大姨的都安排在這一天。初三是回娘家的日子。其他的日子就沒有太多的講究了,各家根據(jù)實際情況靈活處理了。
回老家過年,深深感動我的還有老家濃濃的人情味兒。每當(dāng)我回家總有鄰居家的大娘嬸子來問侯我,這個說“媳婦回來了”,那個說“飛飛媽媽你挺好的?”,那個熱乎勁兒就別說了,讓人心里特別暖,我曾給老公打哈哈說:“你看,別看我是大學(xué)畢業(yè),知識分子,到了你家我都沒有名字了,成了兒子和老公的附屬品了!崩霞业娜穗m然都文化程度不高,但人情味兒很濃。我家的大棗餑餑都是鄰居家的媳婦們幫忙揉面做成的,別小看揉面這個活,要有力氣,還要有時間,時間越長,揉的面越細(xì)越軟,老家有句很老很老的話,說“打倒的媳婦揉倒的`面”,其中的一個方面說的就是面要好好地揉。我婆婆做面食的技術(shù)很好,每到過年過節(jié),總有鄰居請她去幫忙,她也樂得去幫助她們,所以我家揉面這樣的力氣活總有人搶著幫忙。也不是婆婆大人自夸,我家的餑餑確實做得又白又煊又好看。說到老家的年,元宵節(jié)也是算在里面的,程序與春節(jié)是相似的,只是供品不一樣,多了一樣“升蟲”(寓意是年年升),供養(yǎng)的餑餑的做法也和春節(jié)有了差別。
前幾年的“升蟲”都是婆婆自己做,這幾年上了年紀(jì),眼也花了,婆婆就買了現(xiàn)成的,說實話,我婆婆做的比買的好多了。看看婆婆做的餑餑就知道老人家的手藝有多好了。
現(xiàn)在生活條件好了,私家車也方面,路途也不遠(yuǎn),能回老家過年總是件幸福的事,父母在,家就在。
老家的年散文隨筆 篇3
臨近年邊,小區(qū)里晾曬的咸魚臘肉格外多了起來。不由的我也分外思念起老家的各色年味,特別是小時候十足的年味。那會,殺年豬該是其中特別熱鬧、極為喜慶的傳統(tǒng)年俗了。
多年以前,老家人生活條件普遍不好,能夠宰殺一頭自家養(yǎng)的肥豬過年,那可是很讓人羨慕,也是很奢侈的事。記憶中,家里的豬欄修葺不少,母親親手喂養(yǎng)的大小豬也不在少數(shù),但自家殺年豬的次數(shù)卻屈指可數(shù);蛟S是經(jīng)歷的少,留存腦海的記憶反倒深刻。
大概在姐姐訂婚的那年,我剛滿九歲。母親足足喂養(yǎng)一年多的兩頭大白豬很是爭氣,長得肥頭大耳、膘肥體壯,體重早已超標(biāo),走在路上慢慢悠悠、左右擺動,像一對雙胞胎似得。那一年,家里還清了積壓多年的債務(wù),莊稼也有了好的收成。母親尋思了好久,與父親幾經(jīng)商量,決定趕在年邊奢侈一回,殺一頭肥豬過年,另一頭放在來年開春時賣個好價錢,這樣家里買化肥、娃娃們交學(xué)費的錢大抵是夠的。
殺年豬的頭天晚上,村里的“一把刀”根叔再三囑咐要讓豬空腹,方便殺豬時取下水(內(nèi)臟)。母親親手喂養(yǎng)多時,對大白豬心生不舍,便忍不住還是往豬槽里舀了些米糠剩飯。
次日一大早,根叔帶著三個年輕小伙來到我家,母親早已燒好了一大鍋滾燙的開水候著。根叔不急著殺豬,而是在門前空地上先架好兩張長條凳,搭好剁肉用的門板,再將帶來的橢圓形木桶安放妥當(dāng),這才領(lǐng)著大伙向豬欄奔去。大白豬從沒見過眾人圍觀的陣勢,似乎覺得情況不太妙,便一改往日溫柔溫馴的模樣,開始繞著圈舍亂竄。根叔人高馬大,掄起胳膊一下將肥豬掀翻在地,年輕小伙們連忙上前幫襯。在眾人連拉帶推下,大白豬被請到了門前空地,并迅速摁倒在長條凳上。幾個壯小伙有抓豬腿的、有抓尾巴的,根叔兩腿交叉牢牢摁住豬頭,左手抓住豬嘴巴,右手持一把長長的殺豬刀,直接捅向豬脖頸的中央部位。大白豬聲嘶力竭的嚎叫,我和幾個要好的小伙伴站在旁邊傻傻看熱鬧。根叔不愧是村里的“一把刀”,動作麻利而熟練,殺豬刀循著大白豬的.身體迅速插向心臟位置,只剩刀柄在外面。此時,父親早已端著裝了鹽水的大木盆弓腰站在豬頭前接豬血,大哥待在不遠(yuǎn)處忙著燃放鞭炮。只見一股鮮血噴薄而出,大白豬瘋狂的嚎叫,使勁扭動著身體,無奈血流的太快,一股一股的往外涌。不到一支煙的功夫,豬的叫聲漸弱,四肢開始伸直,尾巴耷拉下來,脖頸刀口往外涌著血泡沫,大白豬死了。
根叔和眾小伙直起腰來松了口氣。稍稍歇息后,大伙掄起大白豬扔進橢圓形的木桶,母親忙著不停往桶里倒著滾開水。根叔用舀子往豬身上挨著澆,邊澆邊用手拽豬毛。如果能用手拽下來就可以用刮豬刀刮毛了。長長的殺豬刀和帶卷的刮毛刀都是根叔的專用工具,也是殺年豬的終極利器。刮毛刀在豬身上上下翻飛,根叔一邊叼著煙,一邊在豬身上不停的刮刮拔拔,刮完毛用凈水一沖,只消半個時辰,一頭白白胖胖的大“白”豬即刻展現(xiàn)在眾人面前。
接下來,根叔開始使出“庖丁”式的功夫?qū)讞l豬開膛破肚,再分割解肉。當(dāng)時那個場面,如今想起來總覺有些血腥,但年幼無知的小伙伴們顧不了那么多,只當(dāng)是現(xiàn)場看熱鬧,盡享年俗的味道。根叔取出一根鐵鉤,將豬身體倒掛在靠墻邊的木梯上,然后卸下豬頭,剖開豬肚子,割開胸膛取出豬下水。整個開膛破肚的過程,根叔用刀的力度恰到好處,豬油、肥肉、內(nèi)臟逐一分開割好,斷然不會浪費一丁點。清理完內(nèi)臟,再用刀斧沿豬的脊背位置劈成兩半,然后平放在剁肉的門板上。根叔的刀工極好,經(jīng)他的斬切解肉,兩扇豬肉分成前后腿子、里脊、排骨、豬蹄兒等,分門別類放置在各個盆里。
殺年豬的那一天,全家上下都很開心,也格外的忙碌。根叔和青年小伙上門忙活了大半天,自然是要恭恭敬敬、好生的招待一番。此外按老家的習(xí)俗,當(dāng)天中午或晚上,還要燒上一大桌的殺豬菜,邀請本村的長者和親戚朋友來家中吃上一頓,俗稱“殺豬飯”。
那些年,村民的生活條件艱苦,但民風(fēng)淳樸,重視禮節(jié)。宰殺年豬的人家,必然會向家中的長輩,以及娘舅家里贈送一些上好的豬肉,以示孝敬和尊重。即使是家境不好,也寧肯自家少留一些,亦或少賣一些豬肉,饋贈定然是不能免的。
老家的年散文隨筆 篇4
在外工作多年,地方特色美食嘗過不少,唯獨忘不了老家的年粑,那淡淡的清香在年邊時尤其想念。
老家的年粑不僅有家的味道,而且做工精細(xì)、獨此一家。每年寒冬臘月,村里各家各戶都會趕在年前做一些年粑,讓家人飽口福還可饋贈親友。做年粑活多、工序雜,往往要連著忙上好幾天。
先是碾米粉,老家那會沒有專門的機器,全靠村里唯一的大碾房加工。每年做年粑時,碾房格外忙碌。父親一般要提前半月與看守碾房的曹大爺打招呼,還得排隊上崗。眼看碾米粉的日期到了,母親趕在頭天晚上把幾籮筐糯米和少許的秈米用清水浸泡。糯米中摻和秈米,做出的年粑粘性適中,口感才好。但摻和多少秈米也有講究,如果秈米放多了,年粑的粘性不足還容易開裂,摻少了粘性重、口感差。這個環(huán)節(jié)母親拿捏的`比較準(zhǔn),每回做出的粑色香味俱全。
米浸泡一夜后瀝干水,即可送進碾房了。天蒙蒙亮,父親挑上籮筐走在前,我牽著老水牛跟在后,朝村里的大碾房奔去。碾房雖說破舊,但經(jīng)久耐用,碾出的粉又細(xì)又滑。碾米粉的場景至今我還記得,老水牛脖子上套著牛軛,沿石槽外的泥地不緊不慢的繞場兜圈,拖動笨重的木軸,從而驅(qū)動巨大的石碾,將放進石槽的米粒一遍遍碾過,一直到碾成細(xì)粉。那一刻,我特別的開心,可以悠閑的坐在碾上,就像騎旋轉(zhuǎn)木馬一樣,繞完一圈數(shù)一圈,雙腳還不停的晃蕩。大約兩個時辰左右,籮筐的米才能全部碾成雪白的粉。
米粉挑回家后,母親早已生好大灶的柴火,只待蒸年粑了。多年來的實戰(zhàn)檢驗,父親已是這方面的行家里手。他身系圍裙,帶上皮袖套,臉上罩一白口罩,在廚房大灶前來回的穿梭。蒸年粑是細(xì)活,既磨人、又要真功夫。米粉均勻撒在墊有棉紗布的細(xì)篩上,放在大灶上蒸。先蒸上薄薄一層,接著往上撒粉繼續(xù)蒸,如此反復(fù)幾個來回,直到蒸出類似板車輪胎大小般的“圓盤”,蒸上完整一個大致要四五十分鐘的時間。這個時候,廚房里最熱鬧了,大家圍爐而坐、談笑風(fēng)生。娃娃們嘰嘰喳喳,嘴饞的厲害,兩眼不時瞟向熱氣騰騰的大灶!澳牯魏脟D!”伴隨著父親的一聲呼喚,直冒熱氣的“圓盤”出爐了。母親連忙拿出幾個碗碟,切下幾小塊剛熟的年粑,放上白糖,讓大伙先過過癮!昂贸!真好吃!”娃娃們一邊大塊朵頤,一邊贊不絕口。
蒸熟的年粑,父親會逐個端到老屋的堂前,攤在擺好棕葉的竹墊上,讓其慢慢冷卻。粑需要逐個蒸,有時數(shù)量太多,晚上還得加班加點。干完活,年粑做好了,人也快倒下了。
次日一早,堂前的竹墊上攤了一個又一個“圓盤”,看上去正在東倒西歪的睡著,毫無顧忌的樣子。沒來得及細(xì)細(xì)端詳,父親便喊上我,將它們逐一喚醒,扶起身來,“脫”去粘牢的棕葉,再將其切割成扇形小塊,放進大缸里用水浸起來,這樣可以保存相當(dāng)長的時間。兒時的我,總是想著法子取樂,一會將扶起的“圓盤”向前翻滾,一會又將 “圓盤” 堆砌成“小屋”,玩的不亦樂乎。
在那物資匱乏的年代,煮上一大鍋年粑,全家人能飽上一整天,肚子準(zhǔn)不會咕咕亂叫。水缸里的年粑撈出后瀝干水,放進鍋里或煮或煎,味道絕對清香可口。對于娃娃們來說,將切成小片的年粑用小樹枝穿上,放在火籠上烤熟,那便是天底下最好的美食了。
老家的年散文隨筆 篇5
“有錢沒錢回家過年,不再把想家的淚水裝進信箋。”每逢年關(guān),那一股“回家潮”似乎勢不可擋,在人們心中好像再也沒有比這更重要的事了,不管有多遠(yuǎn)的路,都擋不住回家過年的腳步。
我們祖宗留下的這個“年”,竟能讓千萬只“候鳥”大遷徙,如此重要的“年”到底是啥?“年”就是回家,回到父母在的家,一家人幸福地圍坐在一起吃那頓熱氣騰騰的團圓飯。它之所以重要。就因為那頓飯是一年的“唯一”,而且是你花多少錢都買不回來的唯一!
不知老伴兒怎么就突然心血來潮,非要回家過年不可,她說“大家都能回家過年,咱咋就不能回去?已經(jīng)很久沒回老家了,真是很想念那過年氣氛,也很想回味農(nóng)村的年夜飯!”誰不想家?老家那邊有我的親人、同學(xué)、同事、發(fā)小,老伴兒的念頭也是我多年的念頭。歸心似箭,說走就走,我們兩位老人家背上了行裝興沖沖地就加入到了這支浩蕩的返鄉(xiāng)隊伍中。
經(jīng)過一天馬不停蹄地周轉(zhuǎn)、顛簸,終于踏上了闊別數(shù)十年的家鄉(xiāng)土地,在醒目的山頭屯站牌下,哥哥和孩子們正焦急地等待著我們的到來。
下車了,我期盼已久的老家,寬平的水泥街路,直線排列的一盞盞路燈,整齊高大的楊柳樹,錯落有致、白墻紅脊的磚瓦房,還有小樓、別墅、廣場、綠地,環(huán)境竟然那么的整潔、幽靜。同是一片藍(lán)天,同是一個小屯兒,今天呈現(xiàn)給我的則是全新的面貌!
變化太大了!當(dāng)年全屯兒沒有一間像樣的房子,我家的那三間安有明亮玻璃門窗、不透風(fēng)、不漏雨的`土坯房,算是屯兒里最好的,現(xiàn)已找不到了它的蹤跡了。家家含有節(jié)能、采光、保暖設(shè)計的住宅,內(nèi)部裝修也多了幾分奢華色彩,閉路電視、自來水、太陽能、固定和移動電話都進入了農(nóng)民的家庭。到了哥哥家,嫂子就像是在做演示,她一項一項打開給我們看,又指指院里的農(nóng)業(yè)機械,無比興奮地對比著這么多年來發(fā)生的變化。“你離開家鄉(xiāng)時農(nóng)村還很窮,平日粗茶淡飯?zhí)铒柖亲樱袝r還得以雜糧野菜充饑,過年都成了負(fù)擔(dān)。做夢也不會想到我們今天能過上這么紅火的好日子,還得歸功現(xiàn)在的政策好。
是的,老家真的變了,變得天翻地覆、今非昔比了。過去的貧窮,深深烙印在我們一代人身上。我在小屯兒出生,在小屯兒上過學(xué)、教過書,是那年國家重新恢復(fù)了高校招生統(tǒng)一考試制度,我參加首屆高考后便離開了家鄉(xiāng),在這里我度過了生命中最難忘的一段時光。我是地地道道小屯兒里的根苗,家鄉(xiāng)的變化我應(yīng)該算個見證人。
農(nóng)村的變化,不僅僅是體現(xiàn)在生活水平上,最難能可貴的是精神上的變化。我聽說節(jié)前屯兒里已經(jīng)組織了好幾次科技培訓(xùn)了,電視臺的農(nóng)業(yè)講座和農(nóng)村經(jīng)濟信息是一檔收視率最高的節(jié)目,新品種新栽培方面的書刊更是備受歡迎。他們由相信迷信到相信科學(xué),由關(guān)心家事到關(guān)心國家事,這是一個很不簡單的進步。東家長、西家短,誰家的誰和誰有不正當(dāng)?shù)哪信P(guān)系一類的閑言碎語,已不再是農(nóng)民談?wù)摰臒衢T話題了。社會在一步步走向文明,家鄉(xiāng)人也越來越文明了。
在大千世界的萬變中,唯獨沒有變的是農(nóng)村人的善良、真誠和好客。他們居住在一個屯兒的就是一家人,不分彼此,聚到誰家都是家,可以無拘無束、敞開胸懷地吃起來、喝起來。人與人之間是那么的無隙、那么的親密,你來到這里,你就是這里的貴賓,他們會拿出來最好的東西來招待你。那濃紅茶、那小燒酒、那農(nóng)家菜、那熱炕頭,還有心腸的熱勁,簡直能把你熱到血液沸騰!
變的是環(huán)境,變的是生活,不變的是年味兒,過年的味道依舊,喜氣洋洋依舊。家鄉(xiāng)人最講親情、最講鄉(xiāng)情、最講友情,不變的年味兒,正是源于這種不變的親情味、鄉(xiāng)情味、友情味!
拋開物理學(xué)概念,在任何地點、任何場合時間的長短都是相等的,可是跟以往比就覺得今年春節(jié)假期過得很快,什么是“度日如年”,什么是“光陰似箭”,對這兩個不復(fù)雜的詞兒,我似乎有了更深刻的體會。
老伴感慨地說:“還是老家的年好啊,我找到了一直在找的感覺!”
家鄉(xiāng)養(yǎng)育了我,我與家鄉(xiāng)血脈緊緊相連。割舍不斷的情結(jié),忘不了的鄉(xiāng)愁。我默默地祝愿,祝愿我家鄉(xiāng)的父老今后日子能越過越紅火、越過越幸福!
老家的年散文隨筆 篇6
在西安的日子里,每年回家也就是過一個春節(jié)才回去,一年之際,鄉(xiāng)下的變化很大,到處都是現(xiàn)代化的新房,你會發(fā)現(xiàn)人們的思想在不斷地變化,生活水平也在不斷地提高,F(xiàn)在已經(jīng)是臘月下旬的時間了,人們都忙著準(zhǔn)備所有要過年的貨物,在城里,你會看到處都是喜氣洋洋的燈籠,在樹梢上點綴的很有別致,真的就是大紅燈籠高高掛的氣氛。
這幾天的火車站,擠得水泄不通,陸續(xù)回家過年的人不少,都與家人團圓過個祥和的新年。在當(dāng)?shù)氐慕稚希黝惖氖卟硕荚诔尸F(xiàn)迅速式的漲價,在冬季,很多蔬菜都是外地進回來的,就是當(dāng)?shù)剞r(nóng)民,也僅僅只有白菜、蒜苗等,其他蔬菜冬季地里沒有的,而對于那些已經(jīng)蓋起新房的人們,則更是不一樣了。
當(dāng)然,對于老家的舊房,它依然是滄桑的歷史,過去的歲月都會在這里印記,讓我回憶很多往事。
就如我在山水畫中提到,很古樸的老房子位于大山中,顯得它是田園的生活,老家的山中土房,真正才讓我有一種身臨其境在山水中的感受,在你看到石板房頂冒出幾縷青煙,便是一種寧靜的感受。讓我感受到大自然的純樸,一種城市的喧鬧的生活,總會是讓人覺得很枯燥,那種農(nóng)家的小院,顯出我對自然的向往,F(xiàn)在的老家那里,已經(jīng)越來越覺得冷靜了,因為,很多人已經(jīng)搬遷了,都到公路邊蓋房子了,半山腰中的土方已經(jīng)慢慢地清靜了,或者你想看到哪一戶人家高高掛著燈籠和紅色的對聯(lián),一處農(nóng)院沒有人煙,總會覺得少了些什么?更讓人覺得冷談。每一個人都是覺得過年人多很好,人越多就越吉祥,能發(fā)財啊。
其實,每一個地方習(xí)俗都不一樣,小時候很渴望過年,能覺得有新衣服啊,有新的壓歲錢啊,這邊是童年的喜趣。而現(xiàn)代化的生活方式,要對這個社會的政策是很好的,新的`生活觀念也得到較大改善,不過,臘月的最后幾天,人們還真的很忙,要備齊的年貨都差不多了。尤其是在除夕的這一天下午,人們都要準(zhǔn)備上香表,小鞭炮等到祖墳上燒香,據(jù)說有的地方,還炒四個小菜,端到祖墳?zāi)抢锕┓睿诶霞夷抢,沒有這樣的習(xí)慣,晚輩的把鞭炮一放,磕三個響頭就是了。然后就得回家準(zhǔn)備除夕的晚餐,這些年,我和家人一樣,虔誠地做著這一切,隨著年齡的增長,那一個個細(xì)節(jié),一個個場景,一年年地重復(fù)著,總讓我有記憶的,也一年比一年更有滋味。
而要對老家多年的舊屋,它便是讓我時刻地出發(fā)心靈的喚想,能在筆下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出來,便是一幅永久的的畫作,也是我心靈的召喚,而相反,那種現(xiàn)代式的房屋,我真得找不到需要入畫的氣息,覺得它的藝術(shù)缺少了趣味性,不再有農(nóng)家人對土房子產(chǎn)生依戀,多年都故居土房只是人們對社會的形式所變,不由的人們也已經(jīng)在改變自己的環(huán)境了,我不在乎別人會怎樣說,很多人的看法,只是我對現(xiàn)實那里的生活有著觸景生情的感受。
多年都是自己隨手寫幾幅對聯(lián)貼在門上,以表喜慶,大年初一,則是自己人都在家里聚餐,來人了,則都是喜歡帶著很多鞭炮,好好地放一陣子。如果說是黃道吉日,人們則是選擇出行,要說是麻將,便是過年人們的喜好,幾個人圍在一起搓麻將,打幾塊錢放胡的就行了,而我對那些不感興趣。要是泡茶,便是品茶的舍好,茶對人生的感悟就很多了,提高一個人的修養(yǎng),而茶的文化極為至深,需要的是慢慢的研究。
臨近幾日,到處都是云煙四海的人往家趕,讓我憂心的是還是孤獨的我,覺得很冷淡,身邊沒有最知己的人,而看到那些書畫對我的寄養(yǎng),不斷地安慰我,讓我覺得在生命中找到了自信。清淡的人生何足不快也?再窮沒有到那個地步啊,一年不覺得就晃過去了,回想自己的成績在哪里?收獲怎樣?我可以說,很多畫畫的人在年底就只顧著要出幾張好作品,有的人訂購的作品,我在一個教授所寫的一段文字中看到,大年初一,拿的是金黃的卡紙畫了一幅畫,金卡紙寓意有黃金滿屋,代表吉祥的意義,在新年的第一天,畫張畫的確是有意義的事情,很能夠記錄,新年開歲畫,那些搞寫作的人會靜靜地在桌前寫篇文章,這樣的記錄生活的藝術(shù)之作,才令人神心向往。
一個祥和的春節(jié),一個即將到來的新年,要滿懷信心地做好新的一年工作,要出新的作品,取得更大的成績,新的一年到來,正月我將安排好自己的生活,關(guān)鍵是要寫許多素材,真得要好好地體驗一下大自然的山水,我要把一切的情感都融匯在你的懷抱里,是你給我靈感,給我永不枯竭的創(chuàng)作素材,也愿在祥和的春節(jié)里得到更多的收獲吧。
老家的年散文隨筆 篇7
對于老家,我就像一位虔誠的教徒,每年都要不辭辛勞地去朝拜,感受她的脈動,聽取她的教誨,接受她的洗禮。雖然我在老家已沒有直系親屬,雖然我在城里生活慣了,但是老家仍然是我心中的圣地,每年過年我必須回去。
走在回家的路上,我按捺不住內(nèi)心的激動,發(fā)現(xiàn)老家變美了。美在路上,原來“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土路,在國家資金的扶持和當(dāng)?shù)厝罕娡秳诘墓餐饔糜谙,已?jīng)變成了一條玉帶般的水泥路,原來沒有車坐,需要四、五個小時才能走完的路,現(xiàn)在坐村村通班車只需一個多小時,感覺老家離城近了很多。美在房上,原來土木結(jié)構(gòu)低矮的瓦房,基本上被磚混結(jié)構(gòu)的小洋樓代替,我小時候經(jīng)常玩耍的地方已被幾排新型社區(qū)的樓房占據(jù),不留一點痕跡,只有老家門前的小河依然在靜靜地流淌,才能依稀勾起童年的斑駁記憶。美在穿上,原來老家的人們,只要是件沒有補丁的新衣服,穿在身上心里都是美滋滋的,現(xiàn)在的姑娘小伙穿的時尚新潮,講究款式、質(zhì)量和線條,打扮的一點也不比城里人差。唯一沒變的是老家的天空依然蔚藍(lán)明凈,陽光依然明媚燦爛,山巒依然綿延無邊,河水依然清澈見底,空氣依然一塵不染。還有村頭那棵五百多年的古樹,依然伸出她茂密修長的枝椏,放佛在向過往的行人說:“歡迎來我們村里做客”。
回老家過年的第一件事是要見兩位特殊的親人。一位是疼我愛我、給我無盡關(guān)懷,在人間走過八十四個春秋的奶奶,一位是用盡生命的力量供養(yǎng)我們兄妹上學(xué)、積勞成疾、無錢醫(yī)治,在四十七歲便匆匆離我們而去的父親。如今,他們化作兩座墳塋不知寂寞地守候在我們的老家,平時,我們忙工作忙生活,顧不上看看兩位至親一眼,只有在過年的時候,去他們墳頭,給他們送點紙錢,讓他們在天堂里不再受窮不再受苦不再受累。
回老家過年一定要烤年火、守年根。“三十晚上的火,十五晚上的燈;火兆一年運,燈照一生明”,在老家的年俗中,“除夕之火”,是運程之兆。 生火多用樹根形成的巨大“疙瘩”,以保證大火能夠烤到初一的早上,一邊生火一邊用吊罐或鋁鍋燉肉,等到“疙瘩”燒成足夠火炭時,肉也燉好了,這時,要將火爐的火分成幾份,用火盆裝上,分放在每間屋內(nèi)烘房,預(yù)示來年紅紅火火。吃完年夜飯,一家人便圍坐在火爐旁包餃子、守年根,看著火的烈焰、聊著年的話題,感受年的氣息,無比溫馨美好。
回老家過年必須喝老家的“茅臺”——甜桿酒。它是一種讓我印象深刻、回味無窮的美味飲品,綠色天然的上好佳釀。相對于白酒復(fù)雜的工藝,甜桿酒制作簡單,它以甜桿(又名糖高粱)為原料,清水伴曲發(fā)酵,人工制作蒸餾,性溫、祛寒,適量飲用有活血、開胃、助消化等功效。它沒有白酒的剛烈,也沒有紅酒的嬌柔,口味純正,平淡而不失韻味。老家人愛酒是出了名的,“無酒不成敬意,無酒不成宴席”,而甜桿酒便是當(dāng)?shù)厝苏写嚎腿说纳铣酥x。到了老家,親戚朋友、左鄰右舍每天都要炒上數(shù)盤自家種的菜,熱上一壺滾燙的甜桿酒,邊品邊聊,甜桿酒特有的香甜由唇、舌尖向整個口腔彌漫,淡淡的,純純的美酒與濃濃的`鄉(xiāng)情、友情一起灌進我的胃里,沁入我的五臟六腑,我享受著這人間的美味,感受著這濃濃的情。甜桿酒滋潤了老家人純凈美麗的心靈,培養(yǎng)了老家人豪爽開朗而又不失溫婉的性格,對甜桿酒的理解一如對家鄉(xiāng)的情感:深沉不膚淺,平淡不浮躁,意味悠長,回味無窮。品著甜桿酒,感受著濃濃的鄉(xiāng)情鄉(xiāng)味,感恩著老家的忠實、憨厚、純凈與美麗!
我常常想,老家好像一部迷人的畫卷,只有慢慢欣賞,才能不會錯過每一個景致;老家好像一部巨制史詩,只有不停地研讀,才能越讀越有韻味;老家好像我的私人空間,只有在那里,我才能無拘無束、放松身心……。
老家是一塊現(xiàn)代的世外桃源,它的景色那么美、吃喝那么好、人民那么親、發(fā)展那么快,真的回去不想走,反倒是心里悄悄埋怨時間過得太快,我想:也許是從我出生的那一天,老家就為我打上了她的印記,一輩子想離也離不去!
【老家的年散文隨筆】相關(guān)文章:
老家的年味作文03-31
老家07-01
老家09-01
老家06-30
客車散文隨筆01-10
裹腳散文隨筆04-02
小年散文隨筆01-26
棉布散文隨筆04-22
父親的散文隨筆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