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抒情散文隨筆 推薦度:
- 幼兒園小班音樂教案:粉刷匠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爐匠散文隨筆
說起爐匠,恐怕有的年輕人會說他們是燒鍋爐的人,那就大錯特錯了。但這個也不怪他們,因為在現(xiàn)在現(xiàn)實的生活中已經(jīng)很難見到他們的身影了,如果要想看到他們,估計得去文物博物館或者文物勘探現(xiàn)場,那里應(yīng)該還需要干這個行當?shù)娜恕?/p>
雖然爐匠已經(jīng)在我們的眼前已經(jīng)消失,但他們曾經(jīng)是我們現(xiàn)實生活無法離開的一個職業(yè),也有著數(shù)千年的歷史。在鐵器時代一開始時就有著這個職業(yè),爐匠既要懂得融鐵為水的技術(shù),又要具有一定的鈑金技術(shù),還要通曉一些關(guān)于瓷器、陶器等粘結(jié)和上色的知識,如果要干好這一行做精這一行,還真的必須具有一定的審美觀。
直到上個世紀末,爐匠還時常出現(xiàn)在人們的視野里,特別是上世紀中后期,爐匠還與我們生活密切相關(guān)。那時我生活在老家的農(nóng)村,每天的放學(xué)不是在路途上就是在村莊里常常看到爐匠的身影。他們一旦進村,老遠的,就可以聽到他們那高亢的吆喝聲:“鋦鍋修盆補缸了”。
起初,他們都是一根扁擔挑著八根系的擔子,前面的木箱里放著錘子、斬子、剪刀、熔爐、風(fēng)箱等必備的工具,后面的木箱里則分為二層,下層存放著鋦子、粘土、廢鐵、煤炭等原料,上層存放著一些飯菜。爐匠是好多工匠中唯一一個自帶飯菜的職業(yè),因為他們的職業(yè)與其他工匠都不同,所干的事情都是和人家炒菜做飯有關(guān)的事,主人的飯菜都無法做,還在等待他們干完活才可以去做飯炒菜。連主人都十分緊張地草草完事,能夠?qū)Ω毒蛯Ω哆^去,何況你又是一個收費的服務(wù)的人。即使主人留你吃飯,也要等待好長時間,所以爐匠每次出行都會自帶著飯菜。
爐匠干的活兒雖然不是過分的累,但卻是一個比較臟的活兒。那時候的鍋大多是燒柴火的鐵鍋,再干凈的人也不會使用一次就將鍋取下來,去將鍋底的黑灰徹底清除,就是在為了節(jié)省柴火將鍋底灰鏟除時,也不會像洗其它東西那樣去做。所以爐匠在鋦鍋時,往往搞得滿臉黑灰二手墨。在我看到的爐匠中,他們衣服一律像當時的山東人那樣,外套全部以黑色為主,而爐匠就是內(nèi)衣也往往是黑色的。長年在外爐匠,皮膚往往是黝黑發(fā)亮的,接近于非洲人的面孔,粗壯又粗糙的雙手估計無論洗多少次也無法洗去手紋里黑灰,一頂氈帽或者鴨嘴帽同樣無法擺脫黑色的主旋律,只有腳上那雙翻毛的大頭鞋還能夠找到一些其它的顏色,但最多說是黑灰色。
別看他們其貌不揚,干的活兒卻比較雜亂,不僅要鋦鍋修盆,還會修補人家吃水的缸、甕、壇,有時還會遇到一些名貴的紫砂壺等陶器和一些瓷器。因為我那時生活在農(nóng)村,常見的是爐匠給人家鋦鍋補盆什么的,至于那些高檔的瓷器和陶器很少看到,那些東西都是一些富有人家的把玩的器皿,只有解放前地主家庭才會有,但在那種年代就是換一個膽子他們也是不敢拿出來的,只能夠在夜深人靜時,緊閉門窗后才敢獨自享受一番,即使不小心摔破了,也是啞巴吃黃連——有苦無法說。
那個年代,灶頭是家的象征,炊煙就是村莊的代言人,有炊煙裊裊升騰、飄起的地方就是人們居住的地方。居家過日子,家家戶戶都有一個灶頭,灶頭上一般都會有一大一小的半球形的鐵鍋,它是人們燒飯炒菜的主要炊具。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一天早中晚三次都要使用鐵鍋,每年至少要使用一千零九十五次,就是合金鋼做成的,天長日久,也會隨著時光的流逝而破損,何況鐵鍋又是鑄鐵制成的,天天猛火燒烤鍋底,酸堿鹽浸漬鍋里,加上鍋鏟湯勺的碰撞,以及刷把的不斷磨損,還有熱油的煎熬,鍋難免就會破損。
由于鐵鍋易壞,加上當時經(jīng)濟條件有限,人們特別是農(nóng)村婦女十分節(jié)儉,不可能像現(xiàn)在這樣,鍋子一破就扔,重新買個新的就是了,往往是等待爐匠的修補,所以那些年代,爐匠的活兒特別多,往往每到一個村莊就會干上一天的活兒,不停地忙碌著。如果遇上夫妻吵架喜歡摔碗摜碟的人家,說不定還會修補幾天。因此,那些年代爐匠的生意一直興隆,雖然掙不了什么大錢,但養(yǎng)家糊口還是沒有什么問題的。
爐匠這個行當,在新中國成立后,曾經(jīng)是一個國營的集體的活兒,當由于他們的服務(wù)態(tài)度和手藝問題,很快就被淘汰出局。那些手藝的精良的爐匠師傅很快就重出江湖。爐匠鋦鍋,按其方法分為二種:熱補、冷鋦。
熱補,過程是比較繁雜的,工序也比較多,但經(jīng)過修補的鍋,往往天衣無縫,毫無痕跡,如同新鍋一般,而且對使用沒有半點妨礙,只是修補的費用要高一些,但,費用在當時,人們還是認可并能夠承受的。我曾經(jīng)親眼看過并清晰地記得:熱補的方法和操作過程。
那是一個初冬的傍晚,我剛剛放學(xué)回家,書包還沒有放下,站在廚房門口的媽媽就說了一聲:“快來幫我燒幾把火,我要炒一些鹽霜豆晚上就飯!”一聽說要炒鹽霜豆就飯,我就喜滋滋地跑了過去,因為不僅可以吃到鹽霜豆,還可以事先吃一些香噴噴的沒有放鹽的豆子。在那個年代有著這樣的說法:“家有千頃萬擔,不拿黃豆就飯”,意思是說再富有的人家也不要用黃豆就飯,因為黃豆是當時主要的油料和豆制品的原料,所以難得吃到鹽霜豆。
幾把火一燒,黃豆就開始在鍋里七噼八啪地炸裂了,同時釋放出誘人口水的香味兒。強忍幾口口水后的我,終于擋不住它的誘惑,就情不自禁地站了起來,眼巴巴地看著被媽媽不住翻炒的黃豆。媽媽看到我那饞貓樣,就微笑著用手里的鍋鏟抄了一點上來,放在鍋臺上冷卻一下,讓我先嘗嘗鮮。就在媽媽抄起黃豆的瞬間,被我一眼發(fā)現(xiàn),鍋底有一個很細小的火苗在舞蹈,在黃豆合攏后有不見了!皨寢專至,我明明看到鍋底有一個火苗,突然有不見了!”我不解地問!笆裁础眿寢屭s緊重新炒動那里,“唉,鍋底壞了,十三年了,是該壞了,等爐匠來了修一下再說吧!”接著媽媽又翻炒了一會,拿過一個小碗先盛了小半碗黃豆起來,留給我日后吃。然后將事先準備好的鹽水倒入鍋里,發(fā)出了“哧溜”一聲后,并要我迅速地滅了火,讓鍋的余溫去焙干水氣。
當豆子盛裝入盤時,不僅氣味馨香撲鼻,色彩也發(fā)生了變化,原本焦黃的外表變成了雪白,毛茸茸的,恰似披著一層秋天的晨霜,在藍花白瓷的盤子里,猶如一盤雪放在桌子中間,特別地養(yǎng)眼。大概就是因為這,人們才叫它為“鹽霜豆”。吃起來,“嘎嘣”一聲后,外咸內(nèi)淡,滿嘴馨香,不要是就飯,就是用來下酒,也是精美的一碟。
本因為鍋底壞了,媽媽會在另一口鍋里去燒飯,可媽媽并沒有那樣去做,而是不慌不忙待熱鍋冷卻一些后,用水瓢舀了一些水倒進鍋里,然后用刷把刷了二次,就離開了廚房到主屋里去了。而我就端起那小碗里的黃豆,不過三七二十一地大嚼起來,開始喂一下心里的饞貓。要不,那饞貓的爪子非把我的胃抓破不可。
我剛吃到癮頭上,看見媽媽從主屋里來了,手里拿著一個粉筆頭和一個雞蛋,從櫥窗里拿過一個小碗,用刀子削了一點粉筆灰在碗里,然后在雞蛋上敲了一個小孔,讓蛋清滴了幾滴到粉筆灰上,再從筷籠里拿過一只筷子,用筷子的方頭蘸了一點大豆油,開始在碗里研磨起來。待其全部均勻調(diào)成糊狀時,媽媽伸出二個手指,將它搓揉成為一個豆粒狀,趁著鍋還有的熱,塞到鍋的破損處,再在灶膛里少了一把火,又用抹布去來回擦拭了幾次,最后直接舀水做飯。
我不解地問媽媽:“鍋不是壞了,怎么還在這口鍋里做飯呀?”媽媽笑了一下:“不是已經(jīng)臨時補好了嗎,何況那口鍋小了一點,做飯也不夠吃呀!”媽媽接著說:“還有一種臨時方法,就是用生豬油去攪拌粘土也可以補鍋的,一般三五天是可以對付過去的,倘若還不見爐匠來,可以再次用這些方法臨時之舉!
“鋦鍋修盆補缸了”的聲音終于在村子里飄蕩了,當這種聲音來到門前時,媽媽趕緊招呼了一聲:“爐匠,快請把我家的鍋鋸一下吧!”“好,好好!”爐匠應(yīng)聲放下肩上的擔子,立即走進我家的廚房,提起那口壞鍋就走到院門前,從他的工具箱里拿過一把鏟刀,迅速而麻溜地鏟掉鍋底上那比墨還黑的黑灰。接著爐匠又到草垛邊抽出一把軟軟的稻草,再將鍋底擦干凈一些,又舀來一瓢水到在鍋里,才找出了那個細小的小孔。
一番端倪后,抬起頭來對我媽媽說:“大媽,你這口鍋最好要熱補,如果冷補,不僅很快還會壞,而且用起來也礙事,看起來也難看呀,您看……”媽媽不緊不慢地說:“好,你看怎么著就怎么著吧,得要多少錢呀?”爐匠將二個手指一伸說:“八毛吧!”
說好價格后,爐匠迅速地取出了工具箱里家當,首先擺好了一個微型的烘爐,按上小風(fēng)箱,幾分鐘后就引燃了爐子里煤炭,然后又將一個小坩堝埋在了烘爐的中間那旺盛的火焰中。他轉(zhuǎn)過身來隨手將鍋反扣在一個特制的支架上,拿過類似木工用的那種鉆,按上一個鉆頭,來回拉動胡琴一般的弓子,使得鉆頭飛快地轉(zhuǎn)動起來,迅速地擴大了一些鍋上的.壞孔。接著又拿出一把袖珍的斬子和一把小銅錘,再將那空故意敲擊成為不規(guī)則的空,意在增加補后的牢固程度。
空擴好后,爐匠又拿出一塊氈子墊在鍋的里面,并用一根竹片支撐好,固定好后,爐匠又坐到了烘爐邊,快速地拉動著風(fēng)箱,發(fā)出了有節(jié)奏的“嘩嗒嘩嗒”的聲音,待一陣黑煙過后,煤煙漸白漸無,火焰也變得橙外藍芯。他用火剪很快地投進幾塊鑄鐵碎片在坩堝里,當鐵片變成彤紅的鐵水時,爐匠又拿過一個小勺子,將鐵水上的白色物質(zhì)舀出倒掉。再用火鉗子將那個小坩堝夾出爐來,迅速地將鐵水倒在一塊早已主編好的氈子上,一番滾動后,鐵水凝聚為一個手指頭大的彤紅的鐵珠子,他迅速地拿起那塊氈子,將鐵珠子按在了破損的孔上,并迅速的搓揉起來……
待爐匠將那塊氈子拿開后,稍作冷卻后,他有拿過一塊細砂紙在鍋底的反面打磨了一番,當外面完好如初后,爐匠又將鍋正過來,換掉剛剛擴孔的鉆頭,改上了一個圓形的微型砂輪片,迅速地拉動其弓繩,打磨起過的里面。當他認為滿意后,他又拿出一小塊砂紙,在仔細的研磨了一會,然后將過放到一邊,站起來將爐子熄滅了,并點燃一袋老旱煙。
就在他吧嗒幾口煙時,一位鄰居大嫂提著一口小鐵鍋,快步走來:“爐匠師傅,請你也補一下我家的這口鍋吧!”爐匠站立起來,將煙袋鍋子在自己翹起的一只鞋底上磕了幾下,再將小煙袋桿子卷在煙包里,揣進上衣口袋。伸手接過鍋,看了一下,發(fā)現(xiàn)破損的是一條細縫,且靠近鍋口的邊緣。他抬頭對大嫂說:“你這鍋要冷補呀,五毛錢,雖然難看一些,但要牢固得多!
所謂的冷補法就是用鋸子將破損的地方補好。和熱補方法一樣,首先要去除鍋底的黑灰,做一下簡易的清潔工作,再將鍋子反扣在他那特制的架子上,拿過斬子和小錘,故意在裂紋中間開鑿三個小孔,然后按照裂縫的長度選擇了一副鋦子,鋦子是來之前就在家中做好的。用起子撬開后,鋦子就分成了二瓣,拿過待爪子的公的一瓣,用膩刀取出一些粘土膏子填滿了公鋦子。然后將鋦子的爪子從鍋里插進剛剛做好的小孔里,用小錘輕輕敲打幾下后繼續(xù)將鍋反扣著,再將那瓣母的鋦子填滿一些粘土,再對號入座地套在公鋦子的爪子上,在用小錘子輕輕敲打幾下,然后將爪子扳彎下去,再用小錘子不斷的敲打一番,保持鋦子與鍋緊密地吻合在一起。冷補的方法要來得快捷一些,還可以用這種方法,去補那些壞了的瓢、盆、勺子、舀子等等。
為了證明自己的手藝,爐匠站起來,從我們家的水缸里舀出滿滿一瓢水,先后在二口鍋里試驗一下,看看是否漏水,待我們默認后,他憨厚地笑了笑。那位鄰居大嫂付了五毛錢后,立即拿起鍋走了,可是走了沒有多遠,她有折了回來:“爐匠師傅,水缸你會修理不?”他又笑了笑說:“可以的,就是瓷器、陶器我都會修理的,哪有爐匠不會補缸的呀!哈哈……不過,補缸最好在春秋季節(jié)為好,待我去看看再說吧!”
關(guān)于后來他如何補缸及其操作過程,我沒有親眼看到,但聽鄰居大嫂后來說:“爐匠來的時候,首先將缸破損的地方用斬子逐一將裂縫的地方去除了一些,并在裂縫的上沿和下端分別鉆上四個對稱的孔,待裂縫涂滿糯米汁和山石粉調(diào)制的膏子后(具體還有什么添加劑我就不知道了),將四根栓釘插在那些空里,并用銅質(zhì)的榔頭不斷的敲擊栓釘,并一律向里方向,意在不斷收緊裂縫。當爐匠的錘音停下時,拿起自制的手動砂輪里外打磨了一番后,又補了一次那種膏子,待干燥后,又打磨了一番,最后再傷口處還涂上與缸體一樣的顏色(釉水),最后除了那四個栓釘,根本無法分辨那里是壞了的打分。”
到了上世紀的八十年代,蜂窩煤爐逐漸取代了燒柴火的灶頭,與此同時,鋁合金的鍋子也因為具有導(dǎo)熱快、塑形美觀、質(zhì)輕價廉、洗刷方便等一系列的特點,也一陣風(fēng)似的取代了鐵鍋那相傳了數(shù)千年的主導(dǎo)位置。這就迫使爐匠為了生存,不得不去學(xué)習(xí)鋁制品的維修技術(shù),更新自己的手藝,才能夠在很快地基本適應(yīng)了市場的需要。
對于爐匠維修鋁鍋的方法,我雖然沒有親手干過,但我曾經(jīng)有一個房客是做這種爐匠的,所以我曾經(jīng)無數(shù)次地看過爐匠的主要操作過程。每天的白天,他都是騎著一輛破舊的自行車出去招攬生意,回家后,洗去一身汗水,一吃完晚飯在別人都在看電視的時候,他就升起自己的小熔爐,去融化收購或者兌換的廢鋁合金,不過他拋棄了古老的風(fēng)箱,而是使用鼓風(fēng)機作為透風(fēng)補氧的工具。鋁合金融化的溫度要比鐵低,一旦融化后,爐匠就會迅速地將它倒進他那大大小小的磨具里,主要鑄造一些鍋底。
當他熄滅爐火后,又拿過一把錘子把冷卻下來坯子逐一敲打,一是為了讓鑄件上的氣孔消失,二是為了二次塑形。我曾經(jīng)注意過他錘打的過程,他手里的錘子總是從外圍開始,每圈敲打三百六十錘,然后在向中心移動一圈,再敲打三百六十錘……錘錘到位,準確無誤,不是熟練的人還真的無法做到。鍋底敲好后再敲打其豎起的圓柱體,同樣要仔細、逐一地敲打,最后要把多余的部分剪去,并把邊緣要扳向里面,同時形成扣邊,以便白天時使用。所以別看白天他們好像很清閑地走鄉(xiāng)過戶,其實爐匠的工作大多是在夜里做好了。
當爐匠更換鍋底時,首先將鍋子放在他那三角架子之間,然后調(diào)節(jié)收緊,再將鍋子在里面旋轉(zhuǎn)一下,鍋子就被劃出了里外一致的印跡,待主人認可后,拿過一把斬子斬出一個缺口,再用一把大剪刀迅速地剪掉鍋底,最后將其邊緣扳向外面,正好和他晚上做好的鍋底相吻合,并可以扣在一起。然后套在他的專用工具上,掄起尖頭錘子,再次干起了三百六十錘的事,但這時往往要敲擊幾個輪回,當他交個主人時,是絕對不會滲漏的,而且表面水分光滑。在他們維修時,倘若發(fā)現(xiàn)人家的鍋子只是出現(xiàn)一個很小孔洞時,往往會拿過來敲擊幾下就為完事,免費或者象征性地收取一點費用。
隨著改革開放的突飛猛進,如同其它行業(yè)一樣,中國的炊具行業(yè)也不斷的更新發(fā)展,蜂窩煤爐剛剛出現(xiàn)沒有十年的時間,電氣化、液氣化的灶具有粉墨登場,鍋子又從鋁合金變化為不銹鋼,由于不銹鋼灶具堅固耐用壽命很長,使得爐匠的生意每況愈下,出現(xiàn)了前所未有的危機。聰明的人會再繼續(xù)學(xué)習(xí)修理電飯煲、高壓鍋、煤氣灶等,而那些頭腦陳舊的人或者歲數(shù)大一些的人,只好另謀職業(yè)和生路,從而使得爐匠這個行當如同其它一些古老的職業(yè)一樣,默默地退出歷史舞臺,銷聲匿跡于市井和鄉(xiāng)村。
不過,最近幾年,使用多年鋁合金和不銹鋼灶具的人們發(fā)現(xiàn),這些表面好看的東西卻給人們帶來了一個隱患,使得好多人的人體類嚴重缺鐵,一些行家、作家又在不斷地喚醒人們,提倡繼續(xù)使用對人體有益的鐵鍋。但由于高科技使得鐵鍋又持久耐用起來,高消費的人們會不會再像上世紀那樣節(jié)儉地補鍋?應(yīng)該是一個未知數(shù)!那些曾經(jīng)走千家、入萬巷的爐匠是否會重出江湖?更是無人能夠預(yù)測的。
以我的眼光看,爐匠這個行當在將來要想再去領(lǐng)略其風(fēng)騷,估計只能夠在那些書籍和影視劇中揣摩,他們會離人們的生活越走越遠!
【爐匠散文隨筆】相關(guān)文章:
《粉刷匠》說課稿08-20
栽跟頭的織布匠01-22
老表匠點化詩人的故事09-20
夢見爐罐的解釋05-04
微波爐簡筆畫步驟圖05-08
夢見散文隨筆05-21
愛情散文隨筆01-21
關(guān)于散文隨筆10-13
善待自己散文隨筆08-24
人生橋梁散文隨筆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