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的感覺散文隨筆
元月一到,路邊店打折的喇叭聲,市場里熙熙攘攘的采購聲,門窗外稀稀拉拉的鞭炮聲,已經(jīng)把年拉得很近了。說起過年,我就會想起兒時過年的情景。
那時的年總是姍姍來遲,叫孩子們掰著手指望眼欲穿。一進了元月,到處喜氣洋洋、張燈結(jié)彩,小孩們追逐嬉戲、燃放鞭炮,大人們出出進進、忙忙碌碌,門里是紅燭高照,門外是對聯(lián)生輝。過新年,我們小孩可以吃上平時吃不到的好東西,可以穿上新衣服,可以打著燈籠,可以看見舞龍玩獅,最高興的事就是攥著媽媽給的壓歲錢翻來覆去地數(shù)個不停,雖然只有數(shù)毛錢,大都不到一塊錢,那也是天大的喜事!
歡喜的過年氣氛,從臘月就開始了。臘二十三,拿把掃把綁在竹竿上,從屋里到院落都仔仔細細打掃一遍,臘二十八就開始煮肉、炸魚、炸年糕……小伙伴們聚在一起,提前品嘗各自炫耀的食品,那夸張搞笑、自吹自擂的歡喜神態(tài),現(xiàn)在想起也忍俊不止。臘月二十九下午,是貼對聯(lián)的時間,不管大門小門,就連單出一處的豬圈門上門框上都貼上小對聯(lián)。
年三十,是親人團聚的時間,那一天忌諱也特別多,我們小孩不許隨便說話,像“死了”、“斷了”、“少了”、“沒了”……等等都不能說,大人說是怕得罪了老天爺和老祖先。三頓飯都要祭神拜祖,要把吃的都擺上桌,在飯桌的下首燒香、供酒,最后是一家人輪流磕頭,其中動作最標準的要數(shù)我母親了,只見她先作揖彎腰、雙膝跪下,雙手按地做匍匐狀,甚至額頭都貼到地面上,慢慢站起的時候雙手合十,從頭至尾口中念念有詞,整套動作既莊重又神圣,那一刻,天地是安靜的、凝固的,所有的東西都顯得那么的肅穆,我呆呆地看著大氣都不敢喘一下。
過年,在我們孩子眼里就是“吃最好的”。大年三十的早飯,按我們家鄉(xiāng)風俗是燉雞掛面加湯圓,湯圓里包了為數(shù)不多的硬幣,據(jù)老人們說,能吃上湯圓里包的錢,一年就會順順當當,做什么什么成,是吉祥如意的象征。一開始我們姐弟四人就爭先恐后地搶著多的'湯圓碗,害怕讓別人先吃出錢來。大家各端各的碗,有站著的、有坐著的,都低著頭一個勁地吃著,小弟時不時地還跑去看看鍋里的湯圓,把剩下的一半湯圓放到碗里,用眼瞟瞟這個再看看那個,然后快速地撥到另一個碗里,害得小妹直叫“媽媽”……大多數(shù)情況下是姐姐先吃到錢的,等到我吃著錢,小弟開始就喊著鬧著,“媽媽真偏心眼,咋把有錢的湯圓都給了我姐我哥!”說完再也不一個一個地咬著吃了,而是用筷子一個一個地試著,最后,我們每個孩子都能吃到一個包著錢的湯圓,可是,這么多年母親一次也沒有吃到,我就很納悶,稍大后才明白,原來包錢的湯圓母親都作了記號,為了小弟多吃點,母親總是最后一個給他。當我有了孩子以后,才真正理解父母那更深層的心愿:他們希望我們每個孩子都能平平安安、快快樂樂長大成人。每每想起,心里一陣陣酸楚,可憐天下父母心呀!
年夜飯是過年的核心,是一年中最豐盛的一次,其中有些菜一年中只有當晚才能吃到的。那時候沒有電燈,年三十后半夜一家人就圍坐在火堆旁,嘮著家常講著故事,堅守著年關(guān)最后的時刻。我總是熬不過守歲,困臥在火堆邊,被母親抱到床上睡了。新年初一天還沒有亮,鞭炮聲就劈劈啪啪響個不停,我會在睡夢中被驚醒,一骨碌爬起來大聲嚷著要穿新衣服。新衣服其實早就準備好了,我就時不時地一次一次地在胸前比劃,但絕不會穿,一定等大年初一才穿將出去。大年初一吃過早飯,鎮(zhèn)的小街市上人來人往、川流不息,孩子們不是來買東西的,而是來炫耀來攀比的,比誰的衣服好看。新年初一,也是放炮的時間,多數(shù)男孩左手拿著香右手拿著炮,找一塊稍大的地方點燃后丟在空中越高越響,小伙伴們高呼聲就越大。每年我的炮都很小,是從掛炮解散后一個一個拿來放的,自然引不起大家的注意。每次都是“黑蛋”最出風頭,他拿來的炮蟲又大又響,特別是他在點燃后稍等片刻后再扔會更高更響,引得小伙伴們驚嘆歡呼。記得有一次地面上到處泥濘,“黑蛋”的大炮蟲沒有在高空爆響,而是落在爛泥里爆炸,把我的新衣服濺滿了泥點,我哭著喊著叫他賠……最后在得到他兩塊水果糖先期賠付而收場,我哭哭啼啼回家后穿著姐姐的花衣服過了新年的前三天。
辭歲也是我們家鄉(xiāng)一種習俗,吃完年夜飯后,相鄰村莊都要相互走動,不問是否親戚,只要認識的,就相互辭歲相互問候。到了別人家,不管是長輩還是平輩,都會說:“過年好,我來給你辭歲了!”主人就會象征性給你一把炒年貨,有花生、瓜子、地瓜干、爆米花、蠶豆……都是農(nóng)村自產(chǎn)的,從商店買的現(xiàn)成食品就很少,例如水果糖、餅干就沒幾家有的。因為走的人家太多,衣服上的小口袋早早地裝滿了,個個神采奕奕的。最熱鬧是到鄰村去辭歲,成群結(jié)隊浩浩蕩蕩很是壯觀,走在隊伍前面的是手提燈籠、斜挎小花包、走路連蹦帶跳的娃娃們,后面是年齡稍大一點的大哥哥大姐姐們,最后的最后是婦女妯娌們,她們總是嘰嘰喳喳嘻嘻哈哈的。到了鄰村,前面的小孩進了屋門,爭先恐后說著辭歲的話,敞開小包得到炒年貨后迅速轉(zhuǎn)身準備到下一家,此時后面的還沒有進屋門,甚至有些妯娌還沒有進院門。進了院門的,有可能被出門的小孩們推著搡著往后退,有的連一句話都沒有來得及說,就得轉(zhuǎn)身走了。偶爾誰家給了一個水果糖,一些聰敏的娃娃就會在門外等一會兒,跟下一拔人去再討一把,雖然收獲微小,只為一個水果糖,但也是歡呼雀躍的。
喜慶的燈籠是過年最好玩的了。一開始,沒有小妹和小弟的時候,我的燈籠是村里小伙伴中最好的,是用竹條編制而成,特別外面是用紅綢縫的畫著美麗的畫面。做燈籠其實很簡單,找一截稍粗的竹子,在頂部縱向破成雙等份,如四份六份八份,扎緊頂端,中間用幾根相等的小木棍相對交叉撐開,外面用薄薄的油性紅紙糊起來,再開個小門里面點上蠟燭就完成了。還有一種更簡單,拿一個空的罐頭瓶,用豬蹄扣系法系住瓶口,為了好看在瓶外貼上紅紙剪成的字或圖案,點上蠟燭用小棍挑著,這種罐頭瓶燈籠,透光性不好,只能跟在小伙伴后面走,所以我們都叫它“臭屁燈籠”。
從我記事時起,爸爸工作在寧夏,回家過年幾乎沒有,姐姐總是留下陪媽媽,出門前主動地幫我們拿好燈籠,小心翼翼地點上蠟燭,并告訴我見到了誰誰轉(zhuǎn)告他們今晚姐姐不去辭歲,明天一早去給拜年。出門了,姐姐不放心地叫著我們小名,注意哪里有溝哪里坎,走到墻角拐彎處,我一回頭,借著屋里的燈光,看見姐姐還站在那,搖著手還在說一些注意燈籠蠟燭帶好弟弟妹妹的話。那時想是因為姐姐沒有燈籠,只好留下幫媽媽,現(xiàn)在想起,姐姐是為了我們這個家而丟掉了好多本該屬于她的快樂。
過年最熱鬧的是看舞獅高蹺隊的表演了,正月十五晌午時分,那流動的舞獅高蹺隊就會從村頭奔涌過來,那場面就像趕集一樣,銅鑼遠遠地一響起,人們像潮水般地朝一個地方聚攏。我們這些小孩子就鉆在人群里,像小梭魚兒一樣前后左右穿梭著,看完一場接著一場,隨著隊伍的移動,一會兒竄到前面,一會兒溜到后面,不知疲倦地奔跑著。我就在這奔跑中,一年一年地不知不覺地慢慢長大,大到為了生活、為了家庭,離開了學校,離開了伙伴,也離開了有著濃濃鄉(xiāng)土氣息的故鄉(xiāng)。這一走就是二十年多年,再回首已白了頭……
現(xiàn)在,很多人不愿過年,說過年越來越?jīng)]有意思,年夜飯沒有多大吃頭,春節(jié)晚會沒有多大看頭,就連穿新衣服都沒有了興頭。再看我們父輩對待過年,總是那么熱情如故,雖然物質(zhì)匱乏,但精神卻是充實的,而我們呢?物質(zhì)富裕了,到頭來發(fā)現(xiàn),心卻是空的。
讓我們向前輩們學習,每年過年都要有新的意義、新的展望,過出新的內(nèi)涵、新的希望,過得一年比一年更豐富、更精彩,這不僅是長輩們的愿望,更是我們既當兒女又當父母的責任!
【過年的感覺散文隨筆】相關(guān)文章:
過年的感覺真好12-27
過年的感覺真好04-14
過年的感覺真好04-11
過年的感覺真好12-27
過年的感覺散文06-12
散文隨筆:過年06-12
散文隨筆秋的感覺05-04
讀你的感覺散文隨筆10-12
溫暖的感覺散文隨筆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