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奇事,巧事,馬跡塘的故事散文
所謂故事要么是講出來,要么是唱出來,或者說是寫出來。惟有馬跡塘的“故事”另辟捷徑搞了一種別出心裁的新形式-----扎出來。真的是“奇事巧事馬跡塘的故事”
為什么這里是扎故事呢?早已老去20多年的習奶奶曾告訴我,她家祖祖輩輩在馬跡塘生活,打她記事起在元宵節(jié)就有“故事”看了。聽她公公說:“故事”是從太平軍中的馬跡塘人將“高臺”藝術帶回咯里的,從此在咯里生根發(fā)芽,開花結(jié)果。后來,馬跡塘人把它演變成由小演員扮成各種人物造型扎立在高臺上,再由多名大人抬著在大街上游行的表現(xiàn)形式,當?shù)厝朔Q其為“故事”。
她的公公是扎故事的里手,她的老公是當年守洪江關卡的憲兵團長,婆家是馬跡塘的大戶之一。老公年年回馬跡塘過年,最愛的就是元宵節(jié)看“故事”,一定要看了“故事”后才出發(fā)離家回部隊。習奶奶說每次過節(jié),就要從家里用籮筐擔一擔銀花邊出來,給扎故事的用。
馬跡塘是個千年古鎮(zhèn),是益陽上鄉(xiāng)第一市,街長三里,貨物殷實,大小商家400多戶,建起了“四庵七祠八座”,形成三街六巷九碼頭,72家客棧,特別是從水道看馬跡塘街,70年代前的木吊腳樓成為資江風光一絕,與鳳凰吊腳樓堪媲美。是資江中游最繁華的重要商埠碼頭,商業(yè)發(fā)達,經(jīng)濟活躍,人民生活比較富庶,有點錢,也有點閑,南來北往的客商又帶來了巨大的信息量。當其他鄉(xiāng)村郊野還沉浸在傳統(tǒng)的扎草龍、扎蝦公、扎蚌殼的時候,馬跡塘已經(jīng)玩得比較高雅、大氣、上檔次了,比較接近大商埠、大碼頭、大都市了。那些有錢的商家出資扎故事,家家要比新特奇,于是大鬧元宵的傳統(tǒng)節(jié)日里年年有創(chuàng)新,次次有希奇,一年到頭變成了街頭巷尾人們的美談,馬跡塘的故事就這樣從太平天國流傳至今,一直成為馬跡塘過年鬧元宵的必需節(jié)目。
扎故事先得扎個好臺子,這才是關鍵,也是技術活。作為一種民俗文化,馬跡塘一帶的手藝人、能工巧匠們,在一些里手人的指導下,運用獨特的手法和技巧,按照指定的劇情特寫場景,參照戲劇藝術造型,一高一低地扎在一個一平方米的木臺上。馬跡塘故事,實際上是一種高臺造型藝術。高臺是一種可移動舞臺,它是將3米多高的鐵軸(木軸也可)固定在一個木平臺上(有點象轎子),上面用人物造型,人立在高高的臺上,由人抬著進行游行。因臺子、架子、加上演員也有好重,太笨重抬起游街的話人太累,所以就挑選比較瘦的小孩子擔任演員,下面由四個以上大人抬著從大街上穿行而過。這就是人們看到的“故事”了。
演故事的小孩子被固定在特制的架子上,穿上戲服,畫上濃妝,拿著道具,擺個姿勢,被一群大人抬著從街頭游到街尾。不用說唱一句臺詞,可以做也可以不做一個動作,但要求眼神靈泛,表情豐富,身體要棒,有時扎在上面游行幾小時不能動,尿褲子的事常發(fā)生。
故事的內(nèi)容五花八門,取材廣泛,內(nèi)容豐富,一般都以戲劇、小說、神話、傳說為藍本,造型扎戲,既有古裝戲,又有現(xiàn)代戲,古裝戲如《劉?抽浴、《沉香救母》、《許仙游湖》、《三打白骨精》、現(xiàn)代戲象京劇《沙家浜》,《紅燈記》《補鍋》《送貨路上》等等,每年取的題材不同,一般一年選五到八臺左右。
每當“故事”扎好上街游行之時,馬跡塘四鄰八鄉(xiāng)的人都必從鄉(xiāng)下趕來看“故事”,人山人海好熱鬧的喲。這些“故事”只在正月十五的看燈的那天抬出來,這一臺臺“故事”成為人們追逐的目標,跟隨的重點,一個“故事”后面總是有成群結(jié)隊的小孩子、姑娘們、大媽們加入游行,因為他們很少出遠門,不曾見識過這些神仙一樣飄拂而來,穿著鮮艷奪目的戲服的人物,加上小演員傳神的眼睛,出色的表情,引得看熱鬧的觀眾,如癡如醉,非要追著跑著,看個明白,弄個究竟。如果臺上的故事人物用眼神、簡單的動作與觀眾交流,若再加上復雜一點的動作定會贏得一陣吆喝與掌聲。每到一家大商戶門口,停頓一會,表演一會,商家鳴炮歡迎,演出完畢送上紅包,在鼓樂和鞭炮聲中,又走向下一家。間雜在鬧元宵的人流里,游街過市,緩緩行進街道中央,三里長街有時一天也游不完。
為什么發(fā)生在天朝的“高臺故事”獨在馬跡塘流傳于世?因為馬跡塘地處資水中游,東通洞庭,西連湘黔,北達巴蜀,南扼衡岳,自古為湘中去湘西北的交通樞紐。生活在這里的人們見多識廣,信息靈通,渴望并喜歡新生事物,而且容易接受新生事物。所以當從天朝回來的將士們要將一種新的歡慶形式展現(xiàn)在節(jié)日之時,熱愛生活的當?shù)厝嗣袷潜硎練g迎的,并將其演繹成了自己喜愛的形式流傳至今。
尤其是過年時節(jié),忙忙碌碌了一年的人只有在這個時間里才有空休閑娛樂一下,一般過了初八就開始準備今年的春耕生產(chǎn),忙生活了。鄉(xiāng)下的習俗,十五必鬧燈,預兆來年種田的豐收、進書堂的會讀書、做生意的會發(fā)財、打仗的會得勝。
曾經(jīng)間斷了一個時期的故事又在一些愛好者的努力下,又開始重新扎了起來。2006年,馬跡塘“故事”成功申報為湖南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目前,馬跡塘“故事”正向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項目目標沖刺。如今馬跡塘“故事”已經(jīng)成為湖南獨有,湘中一絕,桃江民間藝術寶庫之中的一枚瑰寶。
奇事,巧事,馬跡塘的“故事”,愿意這一奇巧的“故事”走出湖南,走向世界,永遠散發(fā)迷人的魅力。
【奇事,巧事,馬跡塘的故事散文】相關文章:
兩樁奇事08-15
塘棲古鎮(zhèn)散文(通用22篇)10-11
馬的故事06-29
秋跡07-14
花跡06-19
尾跡10-03
馬與牛的故事07-27
馬開放的故事06-15
小狗群跡06-26
覓春跡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