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格三寶的散文隨筆
木格鎮(zhèn)是港南的一個“重鎮(zhèn)”,提起木格,人們總會津津樂道、講到“木格三寶”:清香甜脆的玉蔗、天然“珍寶”的草席、揚名遠近的圍屋。
玉蔗又稱白玉蔗,物以稀為貴,其唯一產(chǎn)地就是木格,對種植環(huán)境很挑剔,需陽光明媚、惠風和暢、含沙適中,還得水量充沛、排水便利、土地肥沃,要求蔗農(nóng)精耕細作、悉心護理、照料周到,深秋時節(jié)、收成了,九尺白玉蔗就盡聚自然精華啦。玉蔗如白玉清透潤麗,略帶金黃;蔗桿節(jié)間長,皮薄,蔗肉白嫩,清香甜脆、多汁爽口,食用生津止渴、清心潤肺,有解酒功效。玉蔗富含鐵、鈣、磷、錳、鋅等微量元素,含鐵量居水果之首,有“補血果”的美稱;其獨有的產(chǎn)地、獨有的種植(采用獨特的“扎束”種植技術)、獨有的口味、獨有的營養(yǎng),比其他甘蔗出眾許多,乃謂蔗中珍品、當之無愧的“蔗王”。玉蔗遠銷昆明、北京、大連及珠三角等地,價格高于其他果蔗;“出口”各地多年,至今沒見有別的地方種植玉蔗(或種植不成功),或許,這是老天饋贈木格人的“珍稀禮物”吧。
此前,我“劃”過一篇《白玉蔗》了,在此補講一講草席、圍屋吧。
據(jù)木格本地人所言,每年初春種下席草,至農(nóng)歷八九月,長好的席草就最合適編織草席了,草長、勻稱、“肥美”,曬干后,編出草席來、既厚密又結實,堪比變形金剛里的“擎天柱”。我頭一回見到木格草席的編織作坊是在兩年前深秋的某日,我是跟移民局的朋友下鄉(xiāng)看工程進展,我的目的就是想看草席作坊,最好還能對編織手藝略為了解了解。
到了地方,朋友們要去看環(huán)村的水泥路的進展情況,我就提出自己在村子里轉轉;他們看他們的路,我看我想看的工藝,約定在哪兒碰面,就兵分兩路了。我轉了幾戶人家,不是大門緊閉,就是門開著、問好也沒見有人應答。后來,從一幢青磚房子里傳出了人的講話和笑聲,我尋覓進去,就見兩位大嬸、一位老阿婆和幾孩子圍著大缸小缸做芝麻餅呢;廚房里邊還有一位大伯在煎餅。我道下鄉(xiāng)看工程,鄉(xiāng)親們熱情喊坐,一位大嬸去倒水,廚房的大伯捧出幾只煎好的餅招呼我吃。我喝過水、捧著餅,問做這么多餅、準備過什么節(jié)了?大嬸們笑呵呵地道,有喜事,剛好水泥路通了、迎親的車隊就好行駛咯。談了一陣,我就問草席作坊的事。老阿婆笑道,家里就有;然后又指著角落的一間屋子,那里就是了。然后,她拍拍手上的面粉,和孩子們一起領著我去看。
打開作坊的門,灰白的光線下,就見一架用大木頭搭成的粗笨的草席編織機子,猶如一門大單桿,高約一米半這樣,常年編織,使得機子的橫桿很光滑,金黃發(fā)亮。編織草席的手藝跟用織布機織布有點相似,用一根木柱子系好麻繩,從機子頂柱吊掛在下邊,麻繩穿進有均勻小洞的大橫杠;拿一根席草穿梭進“麻繩陣”里,用大橫杠從上往下壓(來回用力壓),壓得密實了,又穿另一根席草。就這樣,繩繩線線地纏繞,一草一草地編織,一番功夫后就得出一張草席了。大多編織一米八寬或一米五寬的席子,上等的草席一張可賣一兩百塊錢。
木格種植席草、編織草席的歷史悠久,是廣西有名的草席基地,因其質地柔軟、冬暖夏涼,深受人們的喜愛。然而,最近幾年來,在竹席、蘭草席等新品及其他地區(qū)草席的競爭下,木格草席所占的市場比例愈來愈。痪科渚売,或許是因品種單一、顏色單調吧,相比之下,廣東、江浙等地的產(chǎn)品有床草席、枕頭草席、沙發(fā)草席等,既有折疊的,也有平疊的,品種多、花樣多、顏色多,自然好選擇、消費眾、市場大。其次,依賴手工編織,技術落后,效率低、成本高,生產(chǎn)積極性也不強了。
但話講回來,但凡樸實的好東西,都有其傳承下來的道理,總有的人在尋找適合自己睡覺的那一張床和那一張席子,即使再三尋覓、也要尋到了才甘心;喜好木格草席的人就是喜好,懷舊不厭舊。也就是因這個緣由,那些扎堆草根的木格草席編織者才幾十年如一日,默默無聞地“講述”著酒香巷子深的故事。
貴港電視臺曾經(jīng)錄播過一系列關于愛情的記錄片,其中就有關于草席人生和如水愛情的一折。男主人公叫老楊,是一殘疾人,小時候因患眼疾而雙目失明了;老楊從小很懂事,十幾歲開始幫助父母編織草席,拿起席草摸著一根一根往織機上穿,常常穿出界去,可他的父母總會鼓勵他。后來,老楊長大一點、力氣也大了,就換做壓席草的工,母親穿過一根席草,他便壓緊一根。老楊成年后,村里的同齡人一個接一個結了婚,但他不敢想這個,滿腦子就想著怎么織草席、賣多一點錢,養(yǎng)活自己就好咯。然而世事難料,鄰村有一個同樣殘疾的叫三妹的女子,經(jīng)媒人介紹認識了老楊,就時常瘸著腳來看他,幫他編草席,幫他洗衣服……最終有情人終成眷屬了。結婚后,老楊和三妹你穿草、我織席,轉眼就是幾十年;他們靠編草席養(yǎng)大兩個兒子和三個女兒,兒女也都出家立業(yè)了。
時下,老楊夫婦仍住在舊屋,織他們的草席,過他們的日子;舊屋住慣了,不想去“影響”兒女。老楊常道,這幾十年難為三妹了,現(xiàn)在年紀大啦,就希望她健康平安,無災無病、平平淡淡地過下去。三妹也道,當初也講不清楚怎么就跟了老楊,幾十年熬過來,也不覺得有什么了;現(xiàn)在,晚上看著他睡得安穩(wěn),我也睡得安心,都習慣啦……我想,編草席已融入了這對夫婦的血液了,融入了他們的在一起的歲月,包括以往、現(xiàn)在和未來,生命若在,編織就不停止;每一根穿梭的席草,每一聲不太重的橫桿壓下去的悶響,似乎都在贊嘆這一對夫婦“編織”的歲月,他們在編織草席,同樣還在編織生命、愛情、幸福以及夢想。
當下,市場上買賣的草席“魚龍混雜”,想尋正宗的手工編織的木格草席并不容易,若不能慧眼識珠,只好托熟人幫買了。我曾托一位木格的大姐幫買一張一米五寬的草席,大姐笑呵呵地道,這算找對人了,她的母親以前也是編草席的能手,只是好多年不編了,然而還有些相識的“老伙伴”在編的,讓她喊“伙伴”幫忙編一張好的。編好之后,大姐的老母親又煮開水來澆燙過草席(這樣子,草席就不會惹蟲子,且更耐用),然后曬干,托人捎到縣城來。我拿到手里時,果然厚重密實,樸素實在、總不花哨。使用了,果然如“傳說”一致,冬暖夏涼。人躺下來,靜心呼吸,還隱約聞到一種淡淡的席草芳味;這對于在鄉(xiāng)間生活長大的孩子、像我(現(xiàn)在已是地道的'大叔了),實在有益睡眠、“編織”連綿美夢啊。想想,一張草席可睡十幾二十年,真挺好,安逸!
港南有好些老建筑還是有點來頭、有點看頭的。且不講南江村的千古碼頭、亞魁牌坊、安瀾塔、橘井,或者千年古剎南山寺(據(jù)考證,這一皇家寺院里有一株蕨草似的小松樹,卻已“年紀”老大、眨眼活了一千多年了,從而引申出“壽比南山不老松”的祝壽句子來)等等,就是散落在別的村落的老屋老宅也值得一提,譬如瓦塘鄉(xiāng)柳江村的鮑氏司馬第、平悅鄉(xiāng)陳索村的“大耳朵屋”、木格鎮(zhèn)云垌村“君子垌客家圍屋群”等。
瓦塘鄉(xiāng)鮑氏司馬第建筑群于清末進行了一次大規(guī)模修繕,房屋多達一百多間,墻壁門窗,雕梁畫棟,精美無比,清灌陽進士莫潛的題額字跡清晰可見。鮑氏家族原籍安徽鳳陽府,先祖鮑玉追隨朱元璋轉戰(zhàn)南北,屢立戰(zhàn)功,封“武毅將軍”,其后嗣一脈遷到貴港后,為求安全,隱于亞計山脈的鳳凰山前。
平悅鄉(xiāng)的“大耳朵屋”也是一座司馬第建筑群(楊氏家族先人曾在清朝中葉任州府司馬),已有二三百的歷史;有趣的是,從遠點的地方看那主建筑就像一頂長著四只耳朵的大帽子,因而當?shù)厝撕白鳌按蠖湮荨。離其不到百米的地方,有一口古井,方形池子,長寬都有四五米,相傳鑿于宋元時期。
與這些老建筑相比,木格鎮(zhèn)君子垌客家圍屋群的特點則突出在數(shù)量眾多和建筑特色上。君子垌云集近二十座客家圍屋,是廣西最大的客家圍屋群。城座多,規(guī)模大,設計精美,保護完好,文化底蘊厚……形成了極其獨特、罕見的客家人文景觀。據(jù)《貴縣志》記載,君子垌圍屋群始建于咸豐年初,曾輝煌幾度;清末獲賜為“文化鄉(xiāng)”。
在眾多圍屋中,民居風格最經(jīng)典、建筑規(guī)模最恢弘、保存最完好、最具代表性的圍城,當屬黎太康故居所在的桅桿城。宣統(tǒng)年間黎庚楊才學超人,考取撥貢(明清兩代貴縣僅20人考。俑疄楸戆,特撥?睿诶杓页堑脑卵莱靥燎爸藘蓷l高四丈的桅桿,到此文官下橋武官下馬。
桅桿城突出了客家建筑“圍”字的特征。靠月牙池塘、大城墻、炮樓、槍眼、狗洞、外城門、拖籠門等防御。正面門樓高大,門臺高于甬道,門臺上有兩條頂梁石柱,高聳撐起,頂天立地。門樓頂四檐翹起,猶如飛鷹展翅。外墻體頂端,沿墻畫有精美的人物、鳥獸、花卉和雙龍戲珠等圖畫。門框用堅固青石條碉刻而成,設置三道機關確保院門不失。第一道上下關:幾條粗大的圓柱從上方石孔直插到門框下方的石窩,形成欄柵。第二道是左右關:粗圓木制成的拖籠從一邊向另一邊橫向拖拉開關。第三道是前后關,從內側完成操作的對開的加厚板門。桅桿城建筑造型、細節(jié)與藝術裝飾更具匠心,更具神韻,堪稱神來一筆、畫龍點睛。飛檐翅角,精雕鏤刻,板墻彩繪,桅桿,四方水井,椿米磨房,青磚石條,拖攏銅鎖,古床椅臺,馬廄馬樓,草席編織機等,傳統(tǒng)特色,甚值觀賞。
客家人極重視“上燈”風俗。從正月初九到十三,得熱鬧上幾天。上燈前,上燈的人家一般會在民間藝人那里選購一個精美的花燈,用染紅的大煤油燈繩將花燈掛在老祠堂上廳里;舾呒s一米,竹子做筐架,彩紙糊上,分一層層,像棟圓形小樓,上有許多小公仔;燈籠與燈鼓差不多一樣大,燈籠圓形,燈鼓方形,燈籠下有燈裙,燈裙四周均豎寫有猜迷詩,引人競猜。
君子垌客家人上燈特別火爆。上燈前,生子的人家要拿上豐盛的供品,到去年上燈的人家去祖祠堂祭拜、下燈;再擔挑貢品到祖祠所在的圍城祭拜上燈,然后又回到所在的圍城分祠堂祭拜上燈,程序較繁復,炮仗都是拿麻袋裝的。每一座圍城都是人頭濟濟,炮聲此起彼伏,硝煙滿天,滿地紅紙屑。每一座城都是大魚大肉,酒香四溢,猜拳四起,歡聲笑語……
上燈當天,祠堂大廳花燈高掛,香煙騰騰,鑼鼓喧天,里里外外,人頭涌動,渲染出一派客家節(jié)日喜慶氣氛。最熱鬧的是接花燈,一路上鑼鼓喧天,舞獅放炮,奇裝艷彩,奪目耀人,人頭攢擁,哄鬧沖天。掛燈前后的一個星期,祠堂里天天都要保持燈燭通明。
君子垌圍屋群建筑溶入了許多儒道文化,講究“陰陽平衡”、天地合一,墻壁上貼的古訓就有所表明,“慎終追遠,敬祖睦宗”,“小家的和睦,構大家和諧”(大意如此),“窮不摧志,富達拒奢、信諾根本、坦蕩一生”。我到過那里幾回,每回都覺得眼力看不過來,總有看不完的看點;置身于圍屋中,常有一種忘卻時光在流逝的感覺,恍惚隔世,地轉暫停了。悠悠歲月稠,圍屋幾風流,客家圍屋的妙處盡在一個“圍”字!
【木格三寶的散文隨筆】相關文章:
游木格措08-23
神秘的木格措12-07
散文隨筆:人生三寶04-26
詞格的基石散文隨筆12-09
山有木兮散文隨筆08-07
散文欣賞:開在童年木格窗上的花04-07
木格花窗的眺望的閱讀練習題08-19
木木和木兒05-28
小豬三寶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