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散文讀后感 推薦度:
- 清明散文 推薦度:
- 春天優(yōu)美散文 推薦度:
- 抒情散文 推薦度:
- 優(yōu)美寫景散文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琦君散文讀后感范文
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后感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寫讀后感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琦君散文讀后感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琦君散文讀后感范文1
曾經(jīng)讀過一本散文,書名叫《琦君散文》。我認為它的美不但在于情感的優(yōu)美,而且字里行間所流露出的是作者深厚的語言文字造詣。
我一向很少讀現(xiàn)代人的文學(xué)作品,他們寫的那些離我們太遠太遠了,沒能達到我的欲望。在我們剛剛開始搞這個研究性課題時,我才認識到了琦君散文中所蘊含的美。我被她的作品中所透露出的那種對故鄉(xiāng)和童年生活的懷念以及與生俱來的對母親的愛深深地感動了,于是便對她以及她的作品系以一種同鄉(xiāng)人的情愫了。
從中,我發(fā)現(xiàn)人的情感一旦置于十分真切的程度便有了不能忘卻的記憶,是琦君在尋找家鄉(xiāng)的夢,還是家鄉(xiāng)的夢在縈繞著琦君,剪不斷,離還亂。我所佩服的正是琦君還能記得她的童年,她的家鄉(xiāng),她的親朋好友。那不像征虛無緲緲,更不象征幻滅,卻給我一種踏踏實實的,永恒的美的感受,美的回憶。酸、甜、苦、辣這四種人生的調(diào)味劑,我在研究琦君散文的過程中都一一的體驗到了。雖然這四種調(diào)味劑很普通,但我卻在普通中嘗到了不普通的一面,酸中帶著點甜,苦中滲透著些辣。
在當今物欲橫流的社會里,我們感到金錢正在迷惑大家的雙眼。人們在金錢的世界里任意瘋狂。
琦君散文讀后感范文2
看琦君的文章就好像翻閱一本舊相簿,一張張泛了黃的相片都承載著如許沉厚的記憶與懷念,時間是這個世紀的前半段,地點是作者魂牽夢縈的江南。那一幅幅的影像,都在訴說著基調(diào)相同的古老故事:溫馨中透著幽幽的愴痛。筆下的故鄉(xiāng),處處洋溢著“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余光中剪不斷的鄉(xiāng)愁濃得聲聲撕心裂肺,琦君的鄉(xiāng)愁也濃,卻如濃郁的桂花香,多了份從容多了份暖心,所以她的鄉(xiāng)愁悠悠如桂花香濃郁過后的余香繚繞。
喜歡琦君,喜歡琦君文字里成年人才有的鄉(xiāng)愁被她用鄰家女孩固執(zhí)的“但我寧愿俗,就是愛桂花”揮灑出來。
琦君所追求的美,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藝術(shù)美。善于從中發(fā)掘并表現(xiàn)出人所未見,道人所未道,在人們共同的思想感情中寫出獨特的感受和體驗,寫出人人心中所有,人人筆下所無。正如我們一看“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fēng)流人物”,我們就會判斷這是蘇東坡所作;讀"楊柳岸曉鳳殘月”,就認為是柳永所為。我們也可以從“等國奉比,又惹輕愁起”,看出是琦君筆法。
琦君作品的獨特風(fēng)格是跟她獨特的藝術(shù)思考和藝術(shù)追求分不開的——那是對真、善、美的思考和追求。
琦君散文讀后感范文3
最近對長篇小說有些厭煩。冗長的情節(jié)像迷宮般曲折。有時提著的心還未放下,又一次聲勢浩蕩的生死離別赫然擺在眼前。這些大起大伏大悲大喜不斷沖擊著我,受不了。我需要一些寧靜淡雅的文章,于是理所當然的,睡前讀物定為《琦君散文》。
初次接觸這個作家是在小學(xué)課文《桂花雨》里,如今具體內(nèi)容已記不真切,卻仍然能在腦海中勾勒出那幅畫面,閉上眼睛就能嗅到撲面而來的桂花香,是淡淡的,樸素且不張揚,一如琦君的文字。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jié),沒有華麗的辭藻,圓潤似光滑的碗底。就像是和你對面而坐,用一種溫婉的語氣將人生的酸甜苦辣細細道來。我看了太多人的文章,他們以為好的'文章,就必須要有驚心動魄的情節(jié)和華麗的詞匯,于是讀下來一路跌跌撞撞手足無措,有些甚至都不能把握其中的情感。琦君的文章多寫童年、故鄉(xiāng)、親人,有人說她的選題范圍太過狹隘,但是她說:“像樹木花草一樣,誰能沒有一個根呢?我若能忘掉故鄉(xiāng),忘掉親人師友,忘掉童年,我寧愿擱下筆,此生不再寫。”
獨孤的時候,難過失意的時候,如果腦海里沒有那些美好的過去,會不會更加心灰意冷,覺得明亮的月光也是冷的刺骨。我們看到的所有東西,都是經(jīng)過光反射后到達眼睛的,也就是在零點零零零一秒甚至更短的時間后。所以,所有人都活在過去。
如果有一天面不改色地談起自己的故鄉(xiāng)、童年,用一種高高在上事不關(guān)己的語氣,這是不是一件,很恐怖的事?
讀著琦君的文章,我可以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她對家鄉(xiāng)親人深沉的愛。她用自己幾十年的心血將這些眷戀精心雕琢,使其成為一件藝術(shù)品,隨著時光的打磨沉淀出一種獨特的美。她的童年,溫馨而美好。《春酒》中那個天真可愛的小女孩,善良能干的母親,每每想起總是讓人會心一笑。
在這里,看不到氣勢恢宏的大場面,看不到撕心裂肺的愛恨情仇,所有的一切都與我們近在咫尺。對故鄉(xiāng)的思念之情,親情,友情,這些都是我們伸出手就能觸摸到的,也正是因為對它們捻熟于心,開始司空見慣,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然后置之不理。當周圍的人都在為金錢、名利拼的你死我活時,琦君捧著茶,坐在搖椅上,回憶著過去的一點一滴,領(lǐng)悟著身邊的一草一木,內(nèi)心如一汪平靜的湖,風(fēng)起卻不見半點波紋。她的語言精致而優(yōu)美,描寫細致入微,手法是女性特有的細膩,情感卻如涓涓溪流從不枯竭。這和我喜愛的作家落落很像?赡茏畛踝x時并沒有太多的感觸,但是回想起來,仿佛被電流擊中,驚嘆于自己的心情竟然被對方完完整整地述說出來,仿佛前世有緣。有時也會疑惑,為什么她總是放不下過去,一味地沉浸在回憶里,現(xiàn)在恍然大悟,承載這一切的,都是愛啊。
琦君的文是美的,沒有讓人眼花繚亂的胭脂,是一種洗凈鉛華的美。讀來行云流水,一氣呵成,好不舒暢。她沒有刻意去描寫自己內(nèi)心的情感,而是從字字句句,甚至一個標點符號中自然地流露出來。如此波瀾不驚的平靜敘述下是洶涌澎湃的感情。我有幸窺見這么高超的寫作技巧。她得心應(yīng)手地駕馭著文字,一個個人物在她筆下紛紛鮮活起來。也許在她心中,他們一直是有血有肉的吧。
放下書,我沉沉睡去。夢里有一個女人,她眺望著遠方,繼而低頭,撫摸著相片上家人的笑臉,眼角沁出大顆的淚。
琦君散文讀后感范文4
第一次讀琦君的散文,有種沒看夠的感覺,好久沒有看到這么好的散文了。對琦君其實很陌生,當初之所以買她的書,一是看到她的作品被選到初中教材里,二是這本書是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出版的,想來應(yīng)該不錯就買了,F(xiàn)在看來我的判斷是正確的,琦君的散文值得一讀,我還打算再買她的書來讀,她的散文就像涓涓細流,能滋潤人的心田。
《母親的金手表》這本散文集主要是一些關(guān)于母親、親人、老師、家鄉(xiāng)以及琦君自己的生活的散文,寫的質(zhì)樸、真摯,尤其是她寫自己的母親,勤勞善良,總為別人著想,就連自己離開人世也不愿打擾外出求學(xué)的女兒,不禁讓我想起了自己的姥姥。好久沒見姥姥了,真的很想她,元旦的時候要不是多多長病,我是一定要回去看看她的。姥姥也是辛苦了一輩子,勤勞了一輩子,從來沒有為自己活過。姥爺去世后,就在三個兒女家輪著住,沒有自己固定的窩,工資也早早被舅舅收走了,沒什么心可操,也沒什么人說話,于是早早就得了老年癡呆,再加上前兩年在舅舅家摔了一跤,又癱瘓在床,所以現(xiàn)在生活得一點兒質(zhì)量都沒有,就是吃了睡、睡了吃,讓我特別心疼。有時候我甚至在想,如果姥姥沒糊涂,沒摔那一跤,我真希望姥姥跟我在一起生活,有一次我印象特別深刻,中午睡覺前媽媽把我罵哭了,我心里委屈的很,躺在床上睡不著,是姥姥陪在我身邊一邊安慰我,一邊給我挖耳朵,我竟然忘記煩惱很快就睡著了。我真的很想您,姥姥,原諒我這么長時間沒去看您,我愛您,永遠愛您,在我的心里您比媽媽還重,希望能早日見到您。
琦君散文讀后感范文5
《琦君散文精選》收錄了臺灣散文大家琦君最具代表性的散文作品,其中飽含了童年記憶、母女之情、親情、友情等寫情文章。琦君原名潘希真,是和林清玄齊名的著名當代女作家,尤以散文寫作著稱。有散文集、小說集及兒童文學(xué)作品30余種。她筆致細膩柔婉,善于精心篩選出典型的生活細節(jié),捕捉人物心理活動的微妙之處,從而可見人性的深度,有很強的可讀性。
作者筆下的童年有趣而美好,而在童趣盎然的場景背后,你還可以看到長輩的溫柔慈愛,親人的生離死別,包括春日的欣欣向榮,夏日的炎熱生機……例如《春酒》一文中寫道,“那么我最喜歡的是什么呢?乃是母親在冬至那天就泡的八寶酒,到了喝春酒時,就開出來請大家嘗嘗。補氣、健脾、明目的喲!母親總是得意地說。她又轉(zhuǎn)向我說:但是你呀,就只能舔一指甲縫,小孩子喝多了會流鼻血,太補了。其實我沒等她說完,早已偷偷把手指頭伸在杯子里好幾回,已經(jīng)不知舔了多少個指甲縫的八寶酒了!边@么不經(jīng)意的一筆竟可以感受到小孩子的天真以及母親的勤勞無私仁愛。把特別的母女情描寫得淋漓盡及。
不僅是母女情,老師對于琦君的愛也是顯而易見,《三更有夢書當枕》曾寫家庭教師輔導(dǎo)作者的兒時故事,家庭教師的嚴厲讓作者不喜愛學(xué)習(xí),認錯了就要打手心她可不喜歡,所以琦君總是裝病逃課。實際上,老師是很溫柔的,老師只是希望琦君快點成為才女,教師的嚴厲便是一種師生情,滋潤著作者,愛并不轟轟烈烈,它很平常,但琦君的筆把這種愛更美好地告訴我們,雖是卑微的愛,情誼卻深。
琦君的文章不夸大,不煽情,只是把童年以及情感一一展現(xiàn)出來,她的文章可以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真切又動人,讓我也融入那個童年歡快,融入屬于琦君的快樂生活……
琦君散文讀后感范文6
讀琦君散文的第一印象就是通俗,我特討厭華麗的詞藻來修飾散文,不過這似乎避免不了的,她的散文散發(fā)的是引人入勝的味道。她主要以她母親為主線,寫出她真摯的情感,
琦君出生在一個官宦家庭,父親納妾娶小,使得“鄉(xiāng)下女人”的母親在情感心靈上備受冷落和打擊。她從小就接受虔誠信佛的母親的身教言傳,到臺灣曾有十年的在法院工作,目睹了人世社會罪惡的陰暗面。這正反兩個方面對她創(chuàng)作活動的影響是最為深刻的。琦君為人為文始終一貫低調(diào)、低姿態(tài),這在整個中國當代文壇上都是極為罕見的。不過琦君的低調(diào)、低姿態(tài)并不是裝出來遮人眼目的人格面具,而不折不扣地是她人格的底色,是她歷練修身養(yǎng)性所達到的一種境界。與她同輩作家中那種偉岸不遜、慷慨激昂、舍我是誰的霸氣,幾乎是絕然是涇渭分明的,她與某些閨秀作家因為這樣或那樣的原因,而同樣程度的沾染或是張揚乖巧,或是媚世作態(tài)的做派,也是同樣格哥不入的。琦君的平易謙卑不時自卑,而是一種倫理學(xué)和美學(xué)領(lǐng)域內(nèi)的自信和明主作風(fēng)。對琦君來說低調(diào)、低姿態(tài)是使一份免遭玷污進入紅塵俗世、爾虞我詐社會的解毒劑,同時它又是一張步入圣潔審美殿堂的入場券。低調(diào)低姿態(tài)在藝術(shù)上就不會拒人于千里之外,有拉近了與普通讀者的距離,推心置腹、披肝瀝膽,也就有了可能。低調(diào)低姿態(tài)也就是虛懷若谷,為琦君贏得了進行藝術(shù)創(chuàng)造所必不可少的廣闊精神空間。
夏志清先生說,琦君的《看戲》、《一對金手鐲》等作品,列入世界名作之林,也是當之無愧的。我很贊同這個建議。琦君的這兩篇作品,在題材上與魯迅的名篇《社戲》、《故鄉(xiāng)》如出一轍,但寫法上個有千秋,而在藝術(shù)境界和思想情感的深度上,則完全是同一個水平線上。至寫母愛、寫童心、民胞節(jié),琦君在一定意義上超過她孺慕的前輩,這是因為她的母愛沒有絲毫顯示出普泛的缺陷,筆觸所及均到了實處,舊制度壓在中國婦女頭上的沉重枷鎖,未曾扭曲母親的人性;慈悲為懷的佛家氣度,淡化和弱化了強加在婦女頭上的苦難,不是苦難已不再存在,而是母親那堅韌的性格、博大的母愛惟有在苦難和屈辱中才能放大光芒。
我印象比較深的是《母親的小腳》,,比較有同感。琦君的母親是一個農(nóng)家婦女,對她們來說有一雙三寸金蓮是一件很光榮的事,母親是家里的長女,要一邊在農(nóng)田里干活一邊帶著年幼的弟弟,所以腳纏得比較晚,她成婚的時候還怕新郎嫌她的腳不夠秀氣,沒想到一結(jié)婚后,她父親就勸母親把裹腳布解開,免得走路很吃力?墒遣冀忾_后,因為腳趾骨已經(jīng)斷了,再也恢復(fù)不了原來的樣子了,母親走路任是一副要跌到的樣子。母親的一雙小腳卻撐起了一家。是啊,腳已經(jīng)裹了,再也恢復(fù)不了了,舊社會對婦女的毒害猶如那三尺長的裹腳布,雖然把它解開了,但是已經(jīng)有了那樣的后果了。她的父親后來又娶了一格女人,母親看到那女人的腳很大,感嘆的說那時候不裹腳就好了。
總之在琦君的筆下,只有被扭曲的社會,沒有被扭曲的人性.
【琦君散文讀后感】相關(guān)文章:
琦君散文的特點介紹06-08
讀《琦君散文》有感05-16
琦君散文集讀后感02-20
《琦君文集》讀后感范文700字03-27
讀琦君《淚珠與珍珠》有感12-24
小君散文05-21
還君明珠散文11-06
心悅君兮君不知散文11-12
散文田君的故事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