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修鞋匠散文隨筆
十多年前,在小城的街角,常師傅就在這里修鞋。小城人有戀舊情結(jié),我也是。一雙穿了兩年的運動鞋開線了,街上一溜兒排開有四五個修鞋攤,我來到了常師傅的攤位跟前。
“好鞋,頭層牛皮,厚實,丟了實在可惜!崩铣Uf著,就把氈布鋪在膝蓋上,開始上手干活。他一邊做活,一邊和我嘮起來。原來,他是從山旮旯里出來謀生的。他告訴我,他有慢性病,也干不了重活,只好干點輕省活。他說,他修鞋跟別人不同,別人用硬線,活好做,但是頭結(jié)不死,容易開線。他用尼龍軟線,活不好做,但是不會開線。如果能縫線,決不用膠粘。用膠粘只能頂一時,不結(jié)實。
常師傅將鉤針伸到鞋里,鉤,拉,穿,結(jié),細(xì)致專注,不一會兒,鞋就修得嚴(yán)絲合縫。我問多少錢,老常擺擺手:“活小,不要錢!蔽覉(zhí)意要給,他推開我的手,說:“下次下次!碑(dāng)下就又接了另一個客戶的皮包,開始仔細(xì)端詳,斟酌修復(fù)的方法。
自此,我就成了老常的客戶。老常蹲在街角,冬天,西北風(fēng)把他皴皺的手扯出幾條血口子。夏天,陽光給他裸露的肌膚印上一個背心的圖案。一個修鞋匠,為小城的人留住了懷舊情懷,留住了一節(jié)節(jié)舊光陰。
世事嬗變,時代把修鞋這一門手藝逼到了邊緣,大多修鞋藝人湮沒在歲月之中,或者說,是生存需要讓他們重新選擇了職業(yè)。在小城拆遷重建的過程中,老常就像一尊雕塑,成為這個小城永恒的風(fēng)景。
最近,微信朋友圈里的一條消息稱, 老常師傅新開了一個修鞋店,開展修鞋、擦鞋、洗鞋和掉漿補色、破損修復(fù)、大鞋變小、小鞋放大等業(yè)務(wù)。我決計去看看,很長時間沒有去修過鞋了。
在一家超市對面,果然看到了常師傅的店。那是一個小閣屋,有一人高,4平方米左右,墻上掛滿了各樣的修補用品。常師傅坐在那里,跟前擺著一臺锃亮的'機器。他的身邊,圍著幾個老年客戶。與以前不同的是,常師傅鼻梁上架了一副老花鏡,他在專注地縫著一只經(jīng)年的黑色皮包,不時抬眼和顧客交流著。他一臉沉靜,是那種飽經(jīng)歲月滄桑的沉靜。
“常師傅,該歇手了,如今政策這么好,吃個低保,加上農(nóng)村養(yǎng)老金,錢夠花了,還出來做啥活?!”我走上前去打招呼。常師傅認(rèn)出了我,他淡淡地笑笑說:“我這長秧子病,10年了也不耽誤干活,你看我現(xiàn)在還能折騰。咱從來不要國家照顧,也不去爭低保,還有比我更困難的人哩!”
丹桂之香飄來。因為一個普普通通的勞動者,我覺得小城多了一份溫情與美好。
【小城修鞋匠散文隨筆】相關(guān)文章:
小城散文隨筆04-30
修鞋匠散文隨筆09-10
女鞋匠的散文隨筆08-24
散文隨筆:小城故事03-31
小城之變散文隨筆05-03
小城故事的散文隨筆04-30
小城臨安散文隨筆05-01
故土小城散文隨筆01-12
小城的優(yōu)美散文隨筆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