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親情的勵志日志
在現(xiàn)實生活或工作學習中,日志記錄生活點滴,對于個人來說,寫好每天的日志也是非常重要的。如何寫好日志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親情的勵志日志,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親情的勵志日志1
小時候,我很崇拜自己的父親,覺得他無所不能,只要我搞不定的事情,他一定會有解決的辦法。
父親是一名建筑工程師,設計、繪圖、預算、施工、結算,每一樣他都親力親為,參與建設了很多優(yōu)質(zhì)工程。我很為自己有這樣能干的父親驕傲。那時,我容不得別人在我面前說父親的任何不好。
可是隨著年紀漸長,在學校讀了十幾年的書后,有一天我突然發(fā)現(xiàn),父親其實也很平凡,甚至只是一個平庸的中年人。他一樣有很多不知道的事情,甚至有些字不會寫還得問我。
電腦普及后,我們家也買了一臺。在我看來,電腦操作是一件再簡單不過的事情了,可是父親居然要花錢去學。“自己買本書翻翻就懂了,很簡單的!蔽艺f得輕描淡寫。但父親摸著鼠標,在桌子上劃來劃去,卻怎么也不懂如何“復制”、“粘貼”。他還是去電腦培訓學校報了名,足足學了三個月。
學有所成的父親終于可以獨立操作電腦了,可是打字卻很慢,最煩人的是有很多字他不會拆。他很虛心,不會就問,但我卻被搞得頭大。有一天我在家寫文章,他竟然在半個小時里問了我十幾個字,搞得我一肚子怒氣!澳闵险n都干嗎啦?什么都不懂!蔽衣裨顾。父親漲紅了臉。
看著站在我面前窘迫的父親,我的心突然就疼了一下,F(xiàn)在的他,站在我面前再沒有了過去的那種威嚴。在他垂下頭時,我注意到了他稀疏的發(fā)絲中夾雜的縷縷白發(fā)。父親老了,這是最讓我難過的感受。
我深吸了一口氣,靜下心來坐在父親身邊,對著書本手把手教他那些他怎么也弄不懂的操作程序。這樣的'情形我很熟悉,只不過角色換了。小時候的我是個比較笨的孩子,學寫一個“手”字就用了很長時間。那時,父親忙了一天回來后,總是會先教我寫作業(yè),然后再去畫他的圖紙。熒亮的臺燈下,父親循循善誘,一步步開導我對數(shù)字的認識。我這個笨兒子最后能夠成為班級里最優(yōu)秀的學生,全靠父親長期耐心的輔導。那時對父親的依戀和崇拜,就是這樣一點點積累起來的。
我長大了,父親卻老了。面對日新月異的電子產(chǎn)品,他好奇卻心有余悸,我能感覺到父親的掙扎和不服老,我也感覺到了父親對我的依賴,就像小時候我依賴他一般。在我面前,他總是“不恥下問”,他說:“你是我兒子,教教我應該的!
現(xiàn)在有很多的事情,父親都要先來征求我的意見。太多太多的事情父親居然都不懂。
父親還是原來的父親,我也依舊是他疼愛的兒子,可是父親卻又真的變了,他不再是我心目中百度一般無所不知的神奇父親。反倒是我,常常在為他排憂解難后,他會用一種欣賞的口吻對我說:“兒子,你真厲害,什么都懂!
看著日漸蒼老、頭發(fā)花白的父親,面對他問這問那時,我終是明白了:父親不是百度,兒子終有一天也會成為他的搜索引擎,但父親永遠是我心中最偉岸的一座山。
親情的勵志日志2
近日,新洲城關高中100個學生跪著給父母喂了一頓飯,體會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這本來是為了培養(yǎng)孩子一顆懂得感恩的心,但是,由學校組織的這種“孝心教育”卻引來各方議論。
新洲城關高中校長杜金甫說,“感恩宴”的目的是讓學生學會孝順,下跪喂飯只是形式。孩子給父母喂飯是反哺,互換角色可以讓兩代人多一個溝通的渠道,學校的出發(fā)點是好的。
俗話說“百行孝為先”,但如何培養(yǎng)出有孝心的'孩子?不少教育專家認為,組織集體盡孝活動并不是個好辦法。
“孝道不應流于形式,更不應該把成年人想要的一種盡孝儀式強加在孩子們的身上。”省禮儀協(xié)會會長、武漢大學教授李榮建直言,想讓孩子懷有孝心,內(nèi)心感恩,并非一朝一夕一個舉動就能達到,需要父母言傳身教,以身作則。華師一附中心理學老師蔡群認為,感恩教育要通過合適的方式傳送和表達出來,一定要避免形式主義的教育方式,以免讓孩子誤以為親情和孝心流于形式之上。
【親情的勵志日志】相關文章:
勵志的日志01-31
經(jīng)典勵志日志10-23
成功的勵志日志03-06
感恩勵志日志10-11
勵志勤學的日志12-01
堅強勵志的日志12-01
初中勵志日志12-01
青春勵志日志10-09
勵志日志范文10-10
高中勵志日志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