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市供水總公司24名精準扶貧幫扶隊員的其中一員。我的扶貧對象是新橋河村村民萬坤兵一家。因萬坤兵的兒子六歲時不幸患上“股神經(jīng)纖維瘤”,為治療花光了家中所有積蓄。后續(xù)每年定期的復查和治療帶來的巨大經(jīng)濟壓力,孩子身體上和心靈上遭受的折磨,讓孩子的奶奶精神上受到持續(xù)打擊,導致身體和精神狀況每況愈下,繼而喪失勞動能力,這給因病致貧的家庭雪上加霜。在幫扶過程中,我心中時時在思考:怎樣從根本上幫助這一家人從經(jīng)濟層面和心理層面雙脫貧呢?
萬坤兵的妻子向紅,在照顧一家老小的同時,還要打工補貼家用,原本樂觀開朗的她,面對物質上的困境、精神上的重擔,在看不到希望的生活中,變得有些消沉。在以往的幫扶過程中,除了按政策有針對性地做好醫(yī)療救助、助學扶智以外,我一有機會就盡量從言語上開導她。
2月29日,向紅突然聯(lián)系到我,電話里聲音低沉、語焉不詳。得知她正在陸城,我馬上將她邀請到我的辦公室。
正如有些生理上的疾病會導致病人性格上的問題一樣,在貧困戶中,物質上的貧困很容易讓人出現(xiàn)心理上的“貧窮感”和“被拋棄感”,如果能有人及時疏導,加上配套的其他扶貧舉措到位,就能讓貧困戶真正完成“心理脫貧”。
得益于總公司一直以來持續(xù)而扎實的幫扶走訪工作,讓向紅對我產(chǎn)生了信任感,需要幫助時能首先想到我。在辦公室坐定后,我為她倒了一杯熱茶,兩人促膝談心,閑話家常。讓她揪心的是:兒子的病又到了復查治療期,家人相繼生病后的世態(tài)炎涼,工作上遇到了不順心的事,人到中年,各種精神負荷壓得她喘不過氣來。同為母親,又身為同齡人,我特別能設身處地理解她的難處。
仔細聽著她的講述,我不斷鼓勵她正面思考,相信黨和政府,相信在大家共同幫扶支持下,困難只是暫時的,只要配合醫(yī)生治療,堅定孩子復健的信心,生活就會充滿希望。中午,我約上她和她打工單位的主管,一起吃了個簡單的便飯,進一步深入了解和解決她工作中的問題,同時,也結合自己的工作經(jīng)驗給予了她一些建議。
我深知,這個家庭最缺的是“希望”。對癥下藥,精準滴灌,他們的脫貧目標不難實現(xiàn),難的是家里每一個成員能夠堅定信心,在上級和我們的幫助下,扛過這一段困難時光。我真誠地希望,每個貧困戶都具備向紅勤勞、善良、堅強的品質,我們也將盡其所能,幫助他們早日脫貧。
更多相關文章推薦:
6.
8.2017年扶貧攻堅民情日記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