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記一:
我們都喜歡冬至,因為,冬至那天我們可以吃餃子?墒,你們知道為什么冬至要吃餃子嗎?讓我來給您講講吧。相傳,張仲景是東漢時期的名醫(yī)。他的醫(yī)術(shù)很高明,不管什么病,都手到病除、妙手回春。人們稱他是“醫(yī)圣”。有一年冬天,寒風(fēng)刺骨,雪花飄飄,張仲景從外面行醫(yī)回家,一路上看見一些窮人身上穿的破破爛爛、非常單薄,甚至身上、臉上都生了凍瘡,還有不少人連耳朵都凍爛了。這讓張仲景心里很不是滋味。他回到家后,帶領(lǐng)弟子在著落的一塊空地上搭起一個大棚,支起一口大鍋,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驅(qū)寒藥材放在鍋里熬。等熬好后,又把它們撈出來切碎,用面皮包成一只只像耳朵樣的東西,再放進(jìn)鍋里煮,煮好就可以吃了。張仲景把它取名為“袪寒嬌耳湯”。人們吃了以后,耳朵不過幾天就長好了。后來,每到冬至,人們就仿著嬌耳做出了餃子。從此,便有了冬至吃餃子的習(xí)俗。
日記二:
前年冬至下午,奶奶開始拌餃子餡了:先把肉剁成肉餡,拿作料腌好;接著又把白菜、蘿卜剁碎,擠水后放入肉餡中,再加入一些調(diào)味品,餃子餡就拌好了。聞一聞,啊,真是色香味俱全呀!
落日的余暉慢慢褪去了,夜色如一塊黑幕籠罩大地。電視打開了,里面?zhèn)鞒隽藲g歌笑語。奶奶把已經(jīng)和好的面拿出來,在案板上揉勻,然后揉成細(xì)細(xì)的長條,切出了一個個的小劑子。這時,爸爸媽媽和我“上場”了。我把一個個的小劑子用手掌壓成扁扁的圓片,太簡單了,一會兒,我就完成了任務(wù)。
接下來我該干什么呢?我四處看看,該做下一道工序了——— 搟餃子皮,我從爸爸的手里奪過搟面杖,開始“教訓(xùn)”一個個小圓片,受過我“教訓(xùn)”的餃子皮不是這兒 “缺了一塊肉”,就是那兒 “鼓起了一個大包”,簡直就是“四不像”。大家看著我的“杰作”都捧腹大笑,我“敗下陣”來,灰溜溜地去嘗試下一道工序——— 包餃子。我先把一個餃子皮放在手心,舀了一小勺餡小心翼翼地放在餃子皮的正中央,然后將餃子皮對折后,很細(xì)心地把邊捏好,最后學(xué)著大人的樣子用兩手的虎口一擠,一個餃子包好了。正當(dāng)我興高采烈之時,這個剛誕生的“小生命”似乎很不聽話,里面的餡兒漏了出來,我又趕忙拿了一個餃子皮“補(bǔ)洞”。這時,再看我包的餃子:又白又胖、油光滿面,身上還裹著一件厚厚的棉衣,結(jié)果又引來全家人的笑聲一片。
如今的我可大不一樣了,搟得餃子皮又圓又薄又均勻。今年冬至吃餃子,我家搟皮的活兒,非我莫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