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之行心情日記
細雨送離人,行人欲斷魂。
在勞動人民十分集中的都昌——我的老家,元宵這天是要祭祖的,俗稱“散燈”。故人多是四五十年代的老人,最近慢慢地迎來了一個亡人高峰期。他們在黃土地上勞動了一世,還是沒有得到外面人的認可,有的人還是那個年代的知青。
雨水不多,我和弟弟二人散漫地去水庫看看。小時候經(jīng)常去水庫,多半是為了抽竹筍,摘野花,當(dāng)然,有時候也會去春游。現(xiàn)在我們還是往那里去,但是心情和想法都不同了。
沒有呼倫貝爾草原的一馬平川,沒有黃土高原的千溝萬壑,更別提桂林山水鐘靈毓秀………這里是東南丘陵與鄱陽湖平原的交界地帶,兼有平原和丘陵的風(fēng)格,到處都有小池塘和山巒。天上還是下雨,我們還是堅定不移地往前走。放眼望去,到處都是死了的草。人稱“野火燒不盡,春風(fēng)吹又生”。的確如此,這里年年都有火燒山,火焰所過之處,一片狼籍。但是草還在,火還在燒,只是草更多了。
我們踩在草上,發(fā)出“咯吱咯吱”的聲音,被踩過的草倒下去了,垂頭喪氣,然而草的中央,仍然有一絲青氣。我知道,是春來了。小時候這里都是良田,現(xiàn)在都變成了草地。怪不得草可以占領(lǐng)這里,因為沒什么生氣的莊稼是不可能夠和天命抗衡的`呀!
水庫壩上的毛竹長得很盛,從來不服氣其他先天占優(yōu)勢的竹子?,壩上竹子和下面的雷竹的高度對比就是個鮮明的對比?粗畮欤蛔杂X就有一種敬佩之意油然心生。四五十年代的人都參加過修水庫的活動,可以說,有的人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價。水壩上的竹子,深深扎根,穩(wěn)住了水庫,穩(wěn)住了村莊的希望,讓我們幾次面臨大洪水都能泰然處之。慢慢從口袋掏出手機,默默地拍下這三面環(huán)竹的大壩,警醒自己。
看完了水庫,是時候回去了,回去的路上,我似乎有一絲感慨。望著漸漸荒蕪的土地,不禁想到,祖宗披荊斬棘,以有尺寸之地。今年丟一畝,明年少兩畝,田地就這么荒蕪了。四五十年代的人,見不得一絲雜草,見到定要除去。然而到了我們父輩及我們這里,水庫都只是象征性地存在了。水庫應(yīng)該也在思考為什么田地會拋棄,這哪是水庫可以思考的問題呢!
當(dāng)我老了,不能像現(xiàn)在這樣奔波的時候,一定要回家,守著先人和先人留下來的東西,把它們的精神告訴我的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