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最悲催的是總被別人選擇,最無敵的是自己設立選擇項
說起人生的選擇,我們每個人都不陌生。
我們選擇什么樣的學校讀書,畢業(yè)后選擇什么樣的工作,選擇什么樣的姑娘、小伙結婚,選擇什么樣的時間生兒育女,似乎我們一生都在主動做著選擇。
但其實我們往往被各種現(xiàn)實條件制約著,表面上是我們做出的選擇,其實一直都在被選擇。
要讀一所好學校你必須得達到分數線;選擇一個好工作你得出自名校、才華橫溢,進入面試后還得和最后五人一起被挑選;選擇人生伴侶時,最后發(fā)現(xiàn)自己和喜歡的女神、男神總是隔著一座山,最后陪在你身邊的,其實也是和自己差不多的普通人;就連生兒育女,也會受到各種意外,往往不能按照原計劃進行……
我們的一生都在被選擇中倉惶度日,別再說擁有選擇權;所有看似忙碌的自我奮斗背后,都讓我們陷入了一次次被選擇的圈套。
我有個多年的好友是個留學德國回國后的海歸,他從小衣食無憂,屬于那種別的同學還只能啃兔腦殼時(成都人喜歡的一種熟食),他就已經是成都當時為數不多的麥當勞肯德基的常客,算是一個吃著漢堡、喝著可樂長大的孩子。
在那個童年時光所處的80年代,這樣的人生無疑是讓我們羨慕的。
當家里湊足了所有的錢選擇將他送到德國留學后,幾年后返回成都時,面對眾多的就業(yè)機會,他選擇了當時看起來吸金速度驚人的證券公司去上班。
可證券公司這個行業(yè),往往是熊市長于牛市。所以這位仁兄,也就逐漸從人生最輝煌時刻慢慢走入平凡,如今成了一個十足的.超級奶爸。
那一天他跟我聊天時,我看到了他對孩子傾注的所有情感,問他究竟是從什么時候開始,失去了自己年輕時那份事業(yè)心?
他說:“人到中年,才真正感受到各種生活的壓力,發(fā)現(xiàn)今天的自己,可能沒有辦法再去選擇新的開始。只能在自己熟悉的老行業(yè)里跌爬滾打了。”
人生仿佛就是這樣,從一個翩翩少年走入中年,熬過了青春慢慢地走進了后青春。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其實正在過著這樣的生活?
但是我相信,當一個人的人生真正能有多種選擇的時候,我們也許會真的有那么一點點不同。
02
我們一直都在說,努力的工作拼命賺錢,希望能夠給家人和自己一個美好的生活。
可是我們永遠都在工作和生活方式上,用一種被選擇的姿態(tài)壓抑我們的內在。
就拿我昨晚約車這件小事來說吧!當我約的第一輛車,距離我還有大約10分鐘的距離,電話溝通后,我覺得等待時間有點長,對方司機主動說可以取消訂單后,重新下單可以約到附近更近的。我進行了操作后,第二次約車就只等了三分鐘,算是離我比較近。
僅僅是一個繼續(xù)等待還是取消的小小的選擇權,都會讓人覺得有選擇的人生充滿快樂感。
可是我們對于工作和生活的選擇,真的能像約一輛車那么簡單嗎?
我們往往會為失去主動選擇而痛苦,卻從來沒有考慮為自己主動增加一個選項。
桑德伯格在《B選項》這本書里,把自己丈夫突然離世,看作了人生A選項不復存在,要繼續(xù)未來的路,必須重建自己的B選項。也就是說,在失去選擇時依然要保持自己擁有選擇的能力。
這種方式就是為自己創(chuàng)造新的選項,為什么桑德伯格屬于全球女性薪水最高的稀有人群。無非就是她一貫出色的決策能力,讓她有了創(chuàng)造新人生選擇項的能力。
不管遭遇什么樣的打擊,都能讓自己給生活有一個來自內心召喚的新選項。
這個世界總有一些人沒有選擇權,只能等待被選擇,但總有一些人有主動選擇的能力,還能增加選項。
03
我聽過一個這樣的故事。
歷史上著名的英國化學家約瑟夫.普利斯特里,生活中的主業(yè)是一個牧師,社會地位較高,受人尊敬。他還有大量的空閑時間,可以用來研究那些神奇的化學,還順便有了自己的很多發(fā)明。他還特別的會與孩子相處,是遠近聞名的教育家。
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子女眾多的他,年薪不夠開銷,這可咋辦呢?
這時當地最顯赫的權貴,向他發(fā)出了邀請,希望他能帶著全家到自己家里做家庭教師,教自己的孩子,順便給自己當顧問,收入至少是現(xiàn)在的兩倍。
約瑟夫.普利斯特里知道這是一次伯樂遇見千里馬的機會,也為這誘人的薪水動心,但同時也怕因為自己全家搬到伯爵家失去自己的自由和科研時間,擔心未來如果兩個人沒有繼續(xù)合作,自己可能會生活得比現(xiàn)在還慘。
是不是有了顧慮就該放棄呢?
約瑟夫.普利斯特里果然不是一般人。他先是進行了充分的考慮,把這樣的機會看成一個選擇題,全面思考自己在這次選擇中,有利的選項和不利的選項。
接著他向自己的朋友以及這位伯爵的朋友分別征求意見。有意思的是,越是不熟悉這位伯爵的朋友,越是覺得危險不讓他去。而越了解這位伯爵的,越鼓勵他去,認為伯爵的為人和處事真的沒得說。
最終約瑟夫.普利斯特里選擇接受這份工作,但同時他提出了一些合作的附帶條件:比如說他培養(yǎng)一個教師,住在伯爵家。他留在自己家里對這位教師進行全程指導,有重要事情他才登伯爵家的門。其次,他提出了,如果未來兩個人因為各種原因不再合作,希望伯爵能夠為他提供一份終身不低于他當牧師時的薪水。
伯爵同意了。
約瑟夫.普利斯特里既保持了自己生活的完全獨立性和頗豐的收入,也維持了與伯爵良好的關系,最重要的是,假如以后兩人沒有將合作的關系繼續(xù),他也有了最壞的準備。
七年后,兩人果然沒有再繼續(xù)合作,但是伯爵也兌現(xiàn)了自己的承諾,為約瑟夫.普利斯特里提供了一份終身薪水。
04
所以說,無論是我從德國回來的海歸朋友,從自己最初主動選擇的就業(yè)的機會,到現(xiàn)在他自認為被動的只剩下一個人生選項;
還是我約車時可以在系統(tǒng)上,點點手指,就能決定取消還是繼續(xù)等待,在生活小事中為發(fā)揮自己的小小選擇權開心時;
又或者是大名鼎鼎的桑德伯格在喪夫后,重新為自己規(guī)劃生活,為自己失去A選項然后創(chuàng)造B選項的過程;
以及智慧的約瑟夫.普利斯特里在面對選擇時,他沒有就原本的合作條件進行思考,而是將人生選擇原本的單選題通過增加選項變成多選題。
這四種選擇狀態(tài)無疑是一個自我升級、選擇迭代的過程。
約瑟夫.普利斯特里主動增加自己的選擇,以溝通和談判的方式實現(xiàn),將本身只有一個選項的選擇機會,變成了一道完美的多選題,徹底擺脫一般人們總是逃不掉被選擇的命運。
也許我們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能像約瑟夫.普利斯特里一樣,有能力讓自己的生活,沿著美好的愿望變得美好與可控。但其實,我們大部分人都缺少了他這樣的實力擔當。
亦舒說:“很多時候,因為沒有選擇的緣故,人們往往走對了路。”
人都是在逆境中逼出來的。
只有當自己的實力一天天變強時,才是為自己重新設立人生選項的過程。
即使曾經失去過很多次選擇機會,自感沒有選擇機會的時候,這往往也是選擇自身最早的開始。
米蘭·昆德拉曾說過:“從現(xiàn)在起,我開始謹慎地選擇我的生活,我不再輕易讓自己迷失在各種誘惑里,我心中已經聽到來自遠方的呼喚,再不需要回過頭去關心身后的種種是非與議論,我已無暇顧及過去,我要向前走。”
這終將是我們當下的選擇。
【人生最悲催的是總被別人選擇,最無敵的是自己設立選擇項】相關文章:
悲催的張飛12-10
悲催的暑假人生與眼皮的呼喚07-26
悲催的江康樂03-31
悲催的詩散文04-21
悲催的句子大全04-09
過生日的悲催日記05-13
悲催的“六一”兒童節(jié)06-10
最真實的自己10-11
最真實的自己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