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的麥穗》說課稿1
一、說教材
今天我說課的內(nèi)容是蘇教版六年級語文下冊第五單元“感悟人生”主題篇中的第二篇《最大的麥穗》。本單元共安排了3篇文章——《天游峰的掃路人》《最大的麥穗》《山谷中的謎底》,意在讓學生通過一些人、事、物領(lǐng)悟其中蘊含的人生哲理,從而形成正確的人生導向!蹲畲蟮柠溗搿肥且黄枋抡f理的散文,敘述了古希臘學者蘇格拉底讓弟子們到麥地里摘一顆最大的麥穗,但弟子們挑挑揀揀,結(jié)果兩手空空的故事,揭示了人的一生必須實實在在地抓住眼前的機遇,而不能東張西望、錯失良機的道理。
二、說學情
有了六年學習生活的的積淀,學生對生活有所體驗與感悟,思想開始向成熟發(fā)展,正是引導其明事理,辨是非,培養(yǎng)人文素養(yǎng),提高語文能力的關(guān)鍵時期。通過六年的學習習慣培養(yǎng),學生有了一定的自學能力、獨立思考的能力和合作能力,就本文來看,只要孩子們稍稍用心預習,就能概括出事情的主要經(jīng)過,并且找到在結(jié)尾點明的哲理。但課文以小見大,思想性很強,真正內(nèi)化理解,對于六年級學生來說有一定難度的,再加上生活經(jīng)驗有限,對文中描繪的景象,僅憑想象也是很難以深刻感受。
三、說教學目標,重難點
根據(jù)六年級學生的年齡特征、認知水平以及對本課教材的理解,保證學生“讀、寫、說”三種習慣的養(yǎng)成,我們預設用兩課時完成本課的教學。第一課時的目標: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學會生字“壟”,感知課文主要內(nèi)容,理清文章脈絡。今天我重點介紹第二課時的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不同形式的朗讀,聯(lián)系實際,說說對“追求應該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這才是實實在在的”的理解。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領(lǐng)悟必須善于抓住眼前機遇,不能東張西望、錯失良機的道理。
教學重點、難點:
能夠聯(lián)系實際,說出自己對“追求應該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受中,這才是實實在在的的”這句話的理解。
四、說教法與學法
“自主、合作、探究”是《語文課程標準》倡導的重要學習方式,結(jié)合本文借事喻理的特點——敘事簡潔,說理深刻,這節(jié)課我們采用目標教學法,以“自主學習”為基礎(chǔ),以“合作學習”為中介,以“相機點撥”為重點,組織學習活動。學生則通過“讀—畫—悟—批—讀”的方法,細讀品味,運用抽絲剝繭式的演繹思維,用自己的經(jīng)驗去兌換文中的道理, “走進教材”再“走出教材”,教學合一,自主暢游在《最大的麥穗》這座精神家園中,實現(xiàn)語言與精神的同構(gòu)互生。
五、說教學過程
課前準備:師:多媒體課件。生:1、搜集蘇格拉底的有關(guān)資料(用以擴大預習范圍,降低難點、激發(fā)興趣、了解背景等)。2、搜集富含哲理的名人名言。
教學流程:
第一環(huán)節(jié):談話導入,明確目標。
同學們,走過耕耘的秋,歷練的冬,成長的春,迎來收獲的夏。瞧!地里全是沉甸甸的麥穗!這不,蘇格拉底帶著弟子們來這里尋找——最大的麥穗。(隨即板書課題)學生齊讀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
(設計意圖:教學目標是教學的出發(fā)點和歸宿,導入言簡意賅,開門見山,明確本節(jié)課目標,使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有一個統(tǒng)一明確的要求。學生學有目標,聽有方向,便能在教師的引導下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充分發(fā)揮主體作用。)
第二環(huán)節(jié):探究釋疑,讀文悟理。
1.事情起因
學生瀏覽課文,畫出三處有關(guān)蘇格拉底的語言描寫。
課件出示第一處語言:“你們?nèi)湹乩镎粋最大的麥穗,只許進不許退,我在麥地的盡頭等你們!
學生齊讀后交流:如果讓你指導大家朗讀,你會強調(diào)那些部分?也就是讓學生明白蘇格拉底提出的兩點要求是什么。
(設計意圖:語文的學習過程就是品讀、感悟的過程,不光要品味文字面意思,更要讀懂文字背后的所蘊含的意思。在這里我讓學生說出對這句話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能說出文字背后意思。學生通過自讀自悟理解文字所包含的意義。)
2、事情結(jié)果
弄清了事情的起因,然后直奔結(jié)果。蘇格拉底一行的尋找麥穗計劃如愿以償了嗎?然后學生瀏覽課文,找出能證明自己觀點的句子,交流后教師歸納板書:兩手空空。
(設計意圖: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學習的過程實際上是一個不斷產(chǎn)生疑問的并解除疑問的過程。這樣設計沒有拘泥于文本的順序,打破文章結(jié)構(gòu),大大激發(fā)了學生的求知欲,探究欲。)
3.探究經(jīng)過
(1)帶著疑問:“地里滿是沉甸甸的麥穗”,弟子們?yōu)槭裁磿皟墒挚湛铡蹦?學生按提示精讀第三段——弟子們在摘麥穗時的表現(xiàn)。邊讀邊思,邊思邊批,然后在組內(nèi)交流自己的感受。
(設計意圖:《課標》中指出:閱讀應當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要珍視和鼓勵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這個環(huán)節(jié)既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把閱讀的主動權(quán)交給了學生,又培養(yǎng)了學生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習慣。)
(2)你能猜一猜弟子們當時的感想嗎?
(設計意圖:啟發(fā)學生運用想象來填補課文空白處,給閱讀活動留下個性化解讀的空間,突出弟子猶豫不決以至錯失良機,到底弟子怎么想,學生感悟各不相同。)
(3)學生充分交流后,老師進行歸納總結(jié),然后進行多種形式的朗讀:男女讀、換角色讀、師生合作讀,體會弟子們兩手空空的原因。
(設計意圖:學生在角色互換中自然地結(jié)合自己獨特的感受和體驗進行閱讀,使得閱讀出現(xiàn)“同閱一卷書,各自領(lǐng)其奧”的生動局面。)
(4)如果你是麥地邊的一個過路人,當你看到弟子們這樣的表現(xiàn),請針對他們的心理活動,給他們提個醒。
(設計意圖:找出弟子們錯的過程其實就是對文本解讀品味的過程,換了一種方式,提高了學生的閱讀的興趣。語文學習要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以旁觀者的身份給弟子們提建議的過程,其實就是學生對文本理解的過程,是對文本個性解讀之后情感的抒發(fā)過程。)
4.道理感悟
課件出示:蘇格拉底的第三次語言描寫,學生默讀思考“有一穗是最大的”與“最大的麥穗”是不是同一穗?為什么?
(設計意圖:古人曾把讀書時的品味揣測喻為春雨潤花、清水溉稻、魚入水中、溪流濯足,因為唯有全身心浸染于語境之中,方能知其意、得其趣、悟其神。學生沉默思考,雖然使課堂“一時寂靜”,但卻由此而激活了自身的思維、抒發(fā)了自身的感受、展示了自身的個性,這一做法真是既務實有效,又返璞歸真!)
5、人生感悟
醉翁之意不在酒,蘇格拉底僅僅在說“麥穗”嗎?他分明是在向弟子們將講人生哲理呀!課件出示最后一個自然段,學生按提示默讀思考。
(1)“追求應該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這才是實實在在的!甭(lián)系生活實際,說說自己對這句話的理解。(老師示范理解 )
(2)我要做一個____的人。
(3)總結(jié):我們只有把握住身邊的每一次機會,踏踏實實地干好每一件事,才能有所收獲。
(設計意圖:通過對這段文字的品讀,學生已經(jīng)理解了本文揭示的哲理,教師的示范理解降低了學生聯(lián)系實際交流心得的難度,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范例。通過交流有關(guān)把握機會的事例,讓文本與學生之間產(chǎn)生心靈撞擊,讓學生更加深入地產(chǎn)生情感共鳴,拓寬了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lǐng)域,初步獲得現(xiàn)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能力,使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態(tài)度,教學難點自然解決。)
第三環(huán)節(jié):讀寫結(jié)合,達標檢測。
1、想一想:
《最大的麥穗》講的是蘇格拉底讓弟子們_____,結(jié)果弟子們_____的事,揭示了人的一生必須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
2、寫一寫:(二選一)
說一件“失去機會”令自己遺憾深深的往事,努力細致刻畫自己的心理活動。
說一件“把握機會”令自己非常欣慰的往事,努力細致刻畫自己的心理活動。
(設計意圖:讓學生把在這節(jié)課上所得到的收獲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符合語言學習的規(guī)律,落實知識與能力的目標,學生在字里行間中自由生成,真情流露出對文本的個性化的感悟與創(chuàng)造性理解。同時既是對文本的再次回顧,也是本節(jié)課重點難點解決的反饋,體現(xiàn)了高效課堂。)
第四環(huán)節(jié):名言欣賞,積累升華。
課件出示“機遇”的相關(guān)名言,學生閱讀積累。
(設計意圖:讀名人有關(guān)機會的名言既是對課文內(nèi)容的補充,又是課外積累的好機會。老師在學生表白心聲中送名言,不僅激勵學生用名言鞭策自己,并積累名言,提高了學生的語文底蘊。。)
六、說板書設計
16 最大的麥穗
東張西望 兩手空空
抓住機遇
(一課板書就是一篇微型教案,也是課堂教學的縮影,應提綱挈領(lǐng),點明中心,本節(jié)課板書簡潔明了,概括中心。)
《最大的麥穗》說課稿2
說教材:
《最大的麥穗》是一篇說理性的文章。文章通過古希臘學者蘇格拉底讓弟子們摘一個最大的麥穗的事,揭示了人的一生必須實實在在地抓住眼前的機遇,而不能東張西望,錯失良機的道理。
本課的教學重難點是:著重讀好蘇格拉底說的話,體會弟子們所悟出的道理。
說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識記本課生字,理解相關(guān)詞語;
3、聯(lián)系實際說說自己對“追求應該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這才是實實在在的”這句話的理解;
4、領(lǐng)悟“必須善于抓住眼前機遇,不能東張西望,錯失良機”的道理。
說教法學法:
《最大的麥穗》這篇課文的主要特點是是運用聯(lián)想,借事說理。所以教學時應抓住事件或言行中那些值得思考、發(fā)人深省的句子,指導學生朗讀感悟。
文章最后一段話,要讓學生明白“眼前的一穗”指什么?“最大”的“追求”又指什么?為什么拿在手中的才是“實實在在的”?教學時采用讓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舉例來正反印證。
對于課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采用分組合作交流的方式,理解含義。
課文最后一小節(jié)要求背誦,在熟讀、理解的基礎(chǔ)上進行背誦。
學生主要是采用讀書感悟、小組合作討論、舉例說明的方法學習課文。
說教學步驟:
一、談話導入
簡介蘇格拉底其人其事,揭示課題,質(zhì)疑激趣。
二、初讀課文
默讀課文,自學字詞,了解主要內(nèi)容。
三、再讀課文
指名分段朗讀,檢查自學效果,正音,理解課文脈絡。
四、精讀課文
1、指名讀第一段(第一自然段)。
思考、交流:
蘇格拉底與弟子們說話用什么樣的語氣?你認為可以用什么詞來表示?為什么?
2、指名分節(jié)讀第二段(第2至6自然段)
畫出描寫弟子們摘麥穗時動作、神態(tài)的句子。
探究、交流:
從“看看”、“用心地挑挑揀揀”中體會到什么?從“埋頭”、“低著頭”中體會到什么?從“搖了搖頭”、“又……搖”、“摘了……扔掉”中,你又體會到什么?
他們?yōu)槭裁磿@樣?他們因何不愿過早地“定奪”,不下決心摘一穗在手呢?
重點品讀,感悟蘇格拉底教育弟子的話。
3、全班齊讀第三段(第7自然段)。
劃分層次,分析各層次間的關(guān)系,抓關(guān)鍵詞理解文章中心句。
五、總結(jié)全文
六、布置作業(yè)
注:本課教學安排兩課時進行。
我的感悟:
語文課上,一定要留出足夠的時間讓學生充分地讀書。因為對學生而言,整體感知主要靠讀,有所感悟主要靠讀,培養(yǎng)語感主要靠讀,情感熏陶主要靠讀,積累語言更要靠讀。學生唯有在讀書中才能學會讀書,這是不言而喻的。所以在語文教學中主追求“‘讀’占鰲頭”而努力!
本課的教學步驟比較簡約,但始終把握三個原則:
1、親歷實踐。當學生“零距離”觸摸、品味作品時,已不再是一個毫無主見、毫無思想的人,其自身的生活經(jīng)歷、興趣愛好、性格特征等個人因素,都會影響乃至制約他對文本的理解并打上鮮明的印記。
2、放飛個性。閱讀是一種個性化活動,教師不能只按照教學參考書、標準答案去“引導”學生分析、理解、吸收,更不能要求學生的理解和感受是整齊劃一的,因為“一千個讀者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3、情感碰撞。閱讀也是文本與讀者之間互相建構(gòu)、互相擁有的過程,需要學生敞開心扉、傾注熱情,與文本進行靈魂的擁抱、心靈的對話和情感的碰撞。唯此,方能讓學生真正享受到語文所帶給他們的快樂!把課堂變成對話的平臺,學生就能開掘潛能、催發(fā)真情、激蕩憧憬;把課堂變成對話的平臺,學生就能得心應手、個性飛揚、創(chuàng)意無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