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春節(jié),即每年的農(nóng)歷正月初一,是指漢字文化圈傳統(tǒng)上的農(nóng)歷新年,也是天下華人的共同節(jié)日,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蘊含著中華民族文化的智慧和結晶,凝聚著華夏人民的生命追求和情感寄托,傳承著中國人的社會倫理觀念,因此一直以來就受到每一個中國人的重視。下面分享一些關于2017雞年新春的手抄報資料,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2017雞年新春手抄報設計參考 01
2017雞年新春手抄報設計參考 01
2017雞年新春手抄報設計參考 01
2017雞年新春手抄報設計參考 01
【關于2017雞年新春的手抄報設計內容】
春節(jié)過年的習俗
大年初一:拜年
春節(jié)里的一項重要活動,是到親朋好友家和鄰居那里祝賀新春,舊稱。漢族拜年之風,漢代已有。唐宋之后十分盛行,有些不便親身前往的,可用名帖投賀。東漢時稱為“拜年刺”,故名片又稱“名刺”。
正月初二:祭財神
北方在正月初二祭財神,這天無論是商貿(mào)店鋪,還是普通家庭,都要舉行祭財神活動。各家把除夕夜接來的財神祭祀一番。實際上是把買來的粗糙印刷品焚化了事。這天中午要吃餛飩,俗稱“元寶湯”。
正月初三
正月初三是女媧造豬的日子,故稱“豬日”。在這一天里,人們不能殺豬,如果天氣好,則意味著這一年里,豬會養(yǎng)得很好,養(yǎng)豬的人家會有個好收成。舊時初三日夜把年節(jié)時的松柏枝及節(jié)期所掛門神門箋等一并焚化,以示年已過完,又要開始營生。
正月初四
羊日正月初四是女媧造羊的日子,故稱“羊日”。在這一天里,人們不能殺羊,如果天氣好,則意味著這一年里,羊會養(yǎng)得很好,養(yǎng)羊的人家會有個好收成。羊日是漢族民間迎神的日子。在老皇歷中占羊,故常說的“三羊(陽)開泰”乃是吉祥的象征,也是恭迎灶神回民間的日子。
正月初五
正月初五俗稱破五。民俗一說破五前諸多禁忌過此日皆可破。按照舊的習慣要破五吃“水餃子”五日,北方叫“煮餑餑”。如今有的人家只吃三、二天,有的隔一天一吃,然而沒有不吃的。從王公大宅到街巷小戶都如是,就連待客也如此。婦女們也不再忌門,開始互相走訪拜年、道賀。
正月初六
正月初六“送窮”,是我國古代民間一種很有特色的歲時風俗。其意就是祭送窮鬼(窮神)。窮鬼,又稱“窮子”。據(jù)宋陳元靚《歲時廣記》引《文宗備問》記載:“顓頊高辛時,宮中生一子,不著完衣,宮中號稱窮子。其后正月晦死,宮中葬之,相謂曰‘今日送窮子!毕鄠鞲F鬼乃顓頊之子。他身材羸弱矮小,性喜穿破衣爛衫,喝稀飯。即使將新衣服給他,他也扯破或用火燒出洞以后才穿,因此“宮中號為窮子”。送窮之俗在唐代相當盛行。
正月初七
正月初七亦稱“人勝節(jié)”、“人慶節(jié)”、“人口日”、“人七日”等。
傳說女媧初創(chuàng)世,在造出了雞狗豬牛馬等動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這一天是人類的生日。漢朝開始有人日節(jié)俗,魏晉后開始重視。古代人日有戴“人勝”的習俗,人勝是一種頭飾,又叫彩勝,華勝,從晉朝開始有剪彩為花、剪彩為人,或鏤金箔為人來貼屏風,也戴在頭發(fā)上。此外還有登高賦詩的習俗。唐代之后,更重視這個節(jié)日。每至人日,皇帝賜群臣彩縷人勝,又登高大宴群臣。如果正月初七天氣晴朗,則主一年人口平安,出入順利。
更多相關板報內容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