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dǎo)語:下面分享關(guān)于水滸傳的手抄報資料,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水滸傳手抄報資料:水滸傳好句摘錄】
有錢可以通神。
見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九回。通:相通,通連。本句大意是:錢能使人與神仙相通。在階級社會里,人們利用商品交換來互通有無,而錢具有商品交換和商品貯存的職能。人們離不開錢,許多人愛錢如命,也有許多人用錢來進(jìn)行不正當(dāng)?shù)纳醵a臟的交易。人們就用“~”來比喻只要有錢,什么都能辦到,也有說“有錢能使鬼推磨”的,與此意同,均屬貶義,可用以進(jìn)行瘋喻。
世情看冷暖,人面逐高低。
見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三十七回。世情:社會人情,指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人面:指人的臉色。這兩句大意是:社會人情從待人態(tài)度的冷淡或熱情可以看出來,人的臉色因?qū)Ψ降匚坏母叩投兓。在舊社會,世情貴高賤低,對有錢有勢者往往巴結(jié)奉承,熱情有余,而對無錢無勢者則白眼相向,冷若冰霜。這種庸俗的人際關(guān)系,為道德高尚者所不齒。兩句含有揭露、慨嘆和否定的意思。
不怕官,只怕管。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二回。官:官吏。管:管理,管轄,這里指管得著自己的人。本句大意是:不怕上面的大官,只怕直接管轄自己的頂頭上司。這兩句說明不管官有多大,如果不能直接管住自己,約束力就不那么大,就不必害怕;相反,官職再小,甚至不是官,但只要能直接管住自己,就必須小心對待。選兩句說明頂頭上司的威力,在當(dāng)今仍有現(xiàn)實(shí)意義,常被引用。
卻之不恭,受之太過。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七十二回。卻之:推卻,辭謝不納。恭:恭敬。過:過分。這兩句大意是:推卻不受吧,太不恭敬;冒然接受吧,又太過分了。“卻之不恭”是從《孟子?萬章下》“卻之卻之為不恭”(意即“一再推卻拒絕別人是不恭敬的”)句簡化而來,現(xiàn)在多將~說成“卻之不恭,受之有愧”,是接受別人饋贈時的謙詞,表示接受感到愧疚,拒絕里覺得失禮的矛盾心情。
種瓜還得瓜,種豆還得豆。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四十五回。這是兩句俗語。它用種什么就收什么這個簡單道理,比喻造什么因,就會得什么果,含有普有善報、惡有惡報的意思在內(nèi),類似的話在我國流傳甚廣,如《呂氏春秋?用民》說“種麥而得麥,種稷而得稷”,《合汗衫》說“種谷得谷,種麻得麻”!赌P經(jīng)》說“種瓜得瓜,種李得李”,清人尹會一的《呂語集粹?存養(yǎng)》里說“種豆,其苗必豆;種瓜,其苗必瓜”,現(xiàn)在口語里也常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意思都是說善果,惡果皆由自己造成,也可從積極方面理解為付出什么樣的勞動,就有什么樣的收獲。
早知今日,悔不當(dāng)初。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四十一回。這兩句大意是:要是早知道會出現(xiàn)今天這樣的情況,后悔當(dāng)初不應(yīng)該那樣做。這是自悔的話,可說成“早知今日,何必當(dāng)初”、“既有今日,何必當(dāng)初”。也可作為責(zé)怪別人的話,說某人當(dāng)初不應(yīng)該那樣做。這句話常被引用。凡不滿意眼前的情況,后悔過去的作法導(dǎo)致今日結(jié)果的皆可用此話。
好事不出門,惡事傳千里。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二十四回。不出門:傳播不到門外去。惡事:壞事,見不得人的事。這兩句大意是:好事不容易傳出去,壞事傳得很快很廣。這是由人們一種很奇特的心理現(xiàn)象造成的一種很奇特的社會現(xiàn)象,往往好事不易引起人們的注意,而壞事卻一傳十,十人傳百,在不知不覺中傳得很快很遠(yuǎn)。這兩句多用來形容壞事很容易被人們知道,含有警戒之意,也可單用“惡事傳千里”。
歡娛嫌夜短,寂寞恨更長。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二十一回。更:舊時一夜分為五更,每更約兩小時,這里指夜晚。這兩句大意是:人當(dāng)處于歡樂的時候,總是嫌夜晚太短;處于寂寞的時候,又惱恨五更太長。這是人常有的心理感覺。歡樂時情緒激動,興奮不已,在不知不覺中時間已經(jīng)飛快地過去了,出于對歡樂的留戀,就總覺得時間太短。寂寞時痛苦難熬,只盼著夜晚快點(diǎn)過去,好在天亮?xí)r使情緒有所調(diào)節(jié),就只惱恨夜太長了。一說“苦日難熬,歡時易過”(馮夢龍《古今小說?蔣興哥重會珍珠衫》),與此意同。可用于寫歡樂時或愁苦時人們對時間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