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月圓之夜,涼風習習,周圍一片靜謐。下面分享關于中秋節(jié)的手抄報資料,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中秋節(jié)手抄報資料:有關中秋節(jié)的古詩詞】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中秋》 (唐)李樸
皓魄當空寶鏡升,云間仙籟寂無聲
平分秋色一輪滿,長伴云衢千里明
狡兔空從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
靈槎擬約同攜手,更待銀河徹底清。
《八月十五夜玩月》 (唐)劉禹錫
天將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凈,秋澄萬景清。
星辰讓光彩,風露發(fā)晶英。
能變人間世,攸然是玉京。
《水調歌頭》(宋)蘇軾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
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中秋節(jié)手抄報資料:月餅傳說】
月餅象征團圓,是中秋祭月和拜土地公的必備祭品。而中秋節(jié)吃月餅的習俗,是由元朝末年流傳下來的。
元朝末年,漢人打算團結起來反抗蒙古人的統(tǒng)治,卻苦于無從傳遞消息。后來劉伯溫想出一條計策,到處散布流言,說有冬瘟流行,除非家家戶戶都在中秋節(jié)買月餅來吃,才能避免。人們買了月餅回到家中,發(fā)覺里面藏著紙條,上面寫著:“中秋夜,殺韃子,迎義軍!” 于是眾人紛紛起義反抗統(tǒng)治者,中秋節(jié)吃月餅的習俗就是這樣留下來的。
無錫人中秋早晨一般都吃紅燒玫瑰糖芋頭,據(jù)說也與此有關。相傳蒙古滅宋之后,民族壓迫深重,漢人時刻都想反抗。有一年,大家約好中秋之夜一齊動手。為了厭勝,人們要吃紅燒芋頭,象征“韃子”人頭落地,這就是現(xiàn)在中秋節(jié)吃糖芋頭的來歷。
這個傳說在潮汕各地則變異為:當時元朝統(tǒng)治者規(guī)定,每戶潮人家都要住一個蒙古兵,受漢人供養(yǎng),監(jiān)視漢人的行動,并且只允許三家共用一把菜刀。老百姓恨極了,便趁著中秋節(jié)吃月餅的機會,把相約舉事的紙條,放在月餅餡子里。潮人取芋頭與“胡頭”諧音,且形似人頭,因此每至中秋,則以芋頭來祭奠祖先,歷代相傳,至今猶存。
廣東各地有中秋節(jié)吃芋頭的習俗,據(jù)說是紀念元末殺韃子的歷史故事。中秋節(jié)殺韃子后,便以其頭祭月,后來改以芋頭代替。至今廣東人剝芋皮時仍稱為“剝鬼皮”。
更多相關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