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避暑山莊及其周圍寺廟”又稱“熱河行宮”,坐落于承德市中心以北的狹長谷地和周邊丘陵、山地上,占地面積5.84平方公里。主要包括兩大部分:作為清朝皇帝夏季行宮的避暑山莊和環(huán)列在山莊外圍的寺廟群。它是帝王苑囿與皇家寺廟建筑群最大型的組合與典范之作,同周圍承德地區(qū)特有的丹霞地貌、丘陵、河流、湖泊、牧場和森林巧妙地融為一體,繼承和發(fā)展了中國古典園林“以人為之美入自然,符合自然而又超越自然”的傳統(tǒng)造園思想。
承德避暑山莊始建于清朝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歷經(jīng)康熙、雍正、乾隆三代,至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基本完工。主要由宮殿區(qū)和苑景區(qū)兩部分組成。宮殿區(qū)位于山莊南部。包括正宮、松鶴齋、萬壑松風和東宮四組建筑。正宮是清代皇帝在山莊時,處理政務、休息和舉行重大典禮的地方;松鶴齋寓意“松鶴延年”,供太后居住,建于乾隆年間;萬壑松風是清帝批閱奏章和讀書處,是宮殿區(qū)與湖區(qū)的過渡建筑,造型與頤和園的諧趣園類似;東宮在宮殿區(qū)最東面,原為清帝舉行慶宴大典的場所,后毀于戰(zhàn)火。
苑景區(qū)又分湖泊區(qū)、平原區(qū)和山岳區(qū)。宮殿區(qū)以北為湖泊區(qū)。湖區(qū)集南方園林之秀和北方園林之雄,將江南園林的景觀移植到塞外。區(qū)內湖泊總稱“塞湖”,總面積0.57平方公里公頃。平原區(qū)位于湖泊區(qū)以東,區(qū)內的萬樹園不施土木,僅按蒙古民族的風俗習慣設置蒙古包數(shù)座。平原區(qū)的西部和北部是山岳區(qū),占避暑山莊總面積的五分之四。高聳的山峰好似天然屏障,阻擋了西北寒風的侵襲,是調節(jié)山莊氣候的重要因素。
康熙、乾隆欽定山莊72景。擁有殿、堂、樓、館、亭、榭、閣、軒、齋、寺等建筑100余處;環(huán)繞山莊蜿蜒起伏的宮墻長達萬米;莊重質樸的山莊午門上是康熙皇帝親筆題寫的“避暑山莊”門額。
周圍寺廟是山莊東部和北部丘陵起伏的地段上現(xiàn)存的寺廟或遺址。歷史上曾建有12座寺廟。因其中溥仁寺、溥善寺、安遠廟、廣緣寺、普佑寺、普寧寺、須彌福壽之廟、普陀宗乘之廟、殊像寺等9座寺廟設8個管理機構(普佑寺附屬于普寧寺),由朝廷派駐喇嘛,京師理藩院管理;又因這些寺廟地處古北口外,史稱“外廟”,后俗稱外八廟或熱河喇嘛廟。按照建筑風格,分為藏式、漢式和漢藏結合式三種,融合了漢、藏等民族建筑藝術的精華。其中普陀宗乘之廟位于避暑山莊正北的山坡上,占地達22萬平方米,仿西藏布達拉宮形制而建,有“小布達拉宮”之稱。其主體建筑“大紅臺”氣勢宏偉,臺高42.5米,寬59.7米,臺上有3座大殿,有城閣凌空之感,宏偉壯觀。
須彌福壽之廟位于普陀宗乘之廟以東,仿西藏日喀則扎什倫布寺,是乾隆皇帝1780年特意為長途跋涉而來祝其70大壽的后藏政教首領班禪額爾德尼六世修建的。寺內大紅臺內壁四周為三層群樓,中建妙高莊嚴寺,俗稱金瓦殿,是廟中最大的殿,為六世班禪講經(jīng)之所。殿頂用鎏金銅瓦鋪蓋,四脊上有8條金龍。
普陀宗乘之廟和須彌福壽之廟的大殿,都是重檐攢尖頂,覆蓋著金光閃閃鎏金銅瓦。兩座廟的鎏金瓦和其他鎏金飾件,共用去黃金近3萬兩。
安遠廟俗稱伊犁廟。位于避暑山莊東北的武烈河東南的平崗上,仿新疆伊犁固爾扎廟形制而建。中軸線正對避暑山莊,內外三層墻。最內層有一座三層重檐、黑色琉璃瓦頂?shù)钠斩傻?殿通高27米,高大宏偉;一層正中供綠度母佛像一尊。四壁有佛教故事題材的壁畫。
普樂寺俗稱“圓亭子”。位于安遠廟之南,背倚著名自然景觀棒槌峰,面臨武烈河,掩映于一片松林中,環(huán)境尤佳。清乾隆年間,各方歸順,邊境安寧,西北各少數(shù)民族領袖頻繁朝見清帝。為標識普天同慶,天下共樂,乾隆于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隨山就勢,坐東朝西建此普樂寺。前部由山門至宗印殿為漢族寺廟的傳統(tǒng)形式。后部為壇城,上筑旭光閣,仿北京天壇祈年殿形制,閣頂有大型圓形斗八藻井,上有二龍戲珠,制作精美,金碧輝煌,極具藝術價值。
普寧寺位于避暑山莊之北,又稱“大佛寺”。主體建筑是大乘閣,高36.75米,外觀正面六層重檐。閣內供奉千手千眼觀音菩薩立像,高22.23米,重約110噸,用松、柏、榆、杉、椴五種木材雕成;內部為木架結構,共分四層,中間一根直徑65厘米、高25米的柏木通柱作骨干,直達頭頂;佛頂上立有無量壽佛,高1.4米。大佛是世界藝術寶庫中的稀世珍品。
“承德避暑山莊及其周圍寺廟”產生于中國封建社會最后一個盛世——康乾盛世。歷經(jīng)康雍乾三代,匯聚能工巧匠,融合各民族理念、習俗、傳統(tǒng)與技術,舉全國人力物力建造而成?滴、乾隆等多位皇帝每年夏、秋兩季在這里處理軍政要務,接見國內各民族政教首領和外國使節(jié),并由此北上木蘭圍場進行秋狝圍獵、訓練軍隊。這里見證了中國最后一個封建王朝多民族統(tǒng)一國家鞏固、發(fā)展的歷史。包括“因其教不易其俗”,尊重和保護各民族習俗的多民族文化共存的國家大政方針;馬背民族尚武的傳統(tǒng);以及那個時期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并為世人留下了規(guī)模宏大、藝術超群,體現(xiàn)多民族文化交流與融合最高成就,以世上最大的皇家宮苑和皇家寺廟建筑群為核心的山水園林景觀。
1994年,在泰國普吉島舉行的世界遺產委員會第18屆會議上,基于如下標準,“承德避暑山莊及其周圍寺廟”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更多相關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