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節(jié)手抄報的辦報素材:孟子(約公元前 372 —前 289 )
孟子名軻,是我國戰(zhàn)國中期著名的思想家,他的教育思想在古代中國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后世把他和孔子的思想并稱為 " 孔孟之道 " 。孟子在中國教育史上首倡 " 性善 " 論。他把人性歸于天性,把道德歸于人性,又把人性歸于天賦,構成了他的先驗主義的人性論。另外,孟子認為同物則同類,同類則同性,提出了 " 圣人與我同類者 " 、 " 人皆可以為堯舜 " 的智力平等的思想。
孟子從他的政治思想和 " 性善 " 論的哲學思想出發(fā),提出教育目的主要是培養(yǎng) " 明人倫 " 的 " 治人 " 的 " 勞心者 " 。他又以城郭、軍隊、土地、財物和教育相比,如城郭不完整,軍隊不多,軍器不精, " 非國之災 " ;田野未開墾缺乏財物, " 非國之害 " ;但若 " 無學 " ,則國 " 喪無日矣 " ?梢姡呀逃斪鲊母。孟子發(fā)展了孔子的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他根據(jù)學生的特點,提出 " 教亦多術 " 的原則,實行五種教育方式:①對學習好的, " 如時雨而化之 " (即如雨露潤澤草木一般);②對德行好的,就注意他的德行培養(yǎng);③對天資較高的,使之成為通達之才;④對一般的,采取 " 答問 " 法,以釋疑解惑;⑤對于不能登門受業(yè)的,使他自學成材。
在德育過程和原則上,他認為一個人的道德修養(yǎng)先從志于善開始,能分辨善惡,為善不為惡,應以不能為善為恥。他說: " 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 " 。他還以為不以落后為恥的人將永遠落后。 " 不恥不若人,何若人有 " ?其次,孟子非常重視改過遷善,積極學習別人的善行。他主張 " 見善則遷 " , " 聞過則喜 " ,并且 " 與人為善 " 。他以為一個人能不固執(zhí)己見,以從人之善為樂,才能把自己培養(yǎng)成具有高尚道德的人。最后,孟子特別強調(diào)意志性格的鍛煉。他以為一個人要成就一番事業(yè),必須經(jīng)受鍛煉,培養(yǎng)自己的堅強意志。他說: " 天之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 他以為一個 " 大丈夫 " ,應有百折不撓的堅強意志,要 " 寶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 。孟子也知道生命可貴, " 生我所欲 " ,但在必要時應該 " 舍生取義 " 。這與孔子的 " 殺身成仁 " 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