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禮儀主題素材:有道德,有修養(yǎng)的人必定能做到慎言
除了偶然的自言自語,話通常還是說給別人聽的,所以話一說出來就要對別人甚至對社會產(chǎn)生影響,同時也給別人提供了對你作出評價的重要依據(jù),可見說話對一個人來說是多么的重要,決不能等閑視之。因此佛教倡導(dǎo)的修學十種善業(yè)中,就有四種講的是口業(yè),這就是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類似的觀點,在我國的儒家學說和西方的基督教教義中,都有很詳細的論述。最有代表性的自然莫過于《孔子家語》中所說的金人了,他的嘴巴上粘著三道封條,因此被孔子贊為:“此古之慎言人也”。
有些人因為口不設(shè)遮欄而變得淺薄。語言是表達思想和意愿的工具,因此人總是要說話的。即使是面壁的高僧,也有說話的時候。賈島驢背上的“推”“敲”,終成文史上的佳話。思想須經(jīng)深思熟慮方能深邃,語言須經(jīng)千錘百煉方能驚人。而淺薄之人,思想必多平庸,語言亦必寡味。
一般人言語不慎,其影響還不致太大,但是如果負有一定的責任,甚或負有領(lǐng)導(dǎo)一個地區(qū)和部門的大責任,說話就應(yīng)該更加謹慎,做到三思而后言了。因說話不慎而誤國誤民,甚至遭滅國之禍的事例,在歷史上是屢見不鮮的。“亂之所生,則言語以為階。”這話早在《周易》上就寫得明明白白。須知“一言成屙”,話既說出來,要挽回是很難很難的。
好看的文明禮儀手抄報圖
語從心出。言語是一個人內(nèi)心世界的流露。俗話說,什么人說什么話,這是一點不錯的。有些人為了把他的內(nèi)心世界掩蓋起來,說話時確實經(jīng)過了反復(fù)的盤算,但是絕難做到一點不露痕跡。所以要做到慎言,必須首先要做到心地純正,胸懷坦蕩,實事求是,與人為善,這是很不容易的,按佛教的要求,這是要經(jīng)過長時間的修學才能完成的。一個以損人為目的的小人,是永遠也無法做得到的,因為如果做到了,他就必然是一個堂堂正正的君子而遠離小人的劣質(zhì)了。
慎言并不一定就非要像孔子要求的那樣,在嘴巴上粘上三道封條,真要是那樣,就是無言了。無言之人,或者言語極少之人,也許能使人一時的感到莫測高深,但反映一個人本質(zhì)的東西,雖然要察其言,但更重要的還是要觀其行。所以時間長了,就是你真能做到一言不發(fā),但總不能一事不做,你的學識的深淺、人品的優(yōu)劣,還是要從你的所作所為中暴露出來的。妙論精言,雖然不以多為貴,但只要言得其宜,雖萬言又有何妨!
然而,盡管如此,我們?nèi)匀灰岢餮。在談(wù)撜聲r,要言簡意賅,在逸興閑談時,切忌蜚短流長。正如荀子所說:“凡流言、流說、流事、流謀、流譽、流訴、不官而衡至者,君子慎之。”口業(yè)乃善業(yè)不可分割的組成,修好口業(yè),善業(yè)自成了一半,所以能做到慎言的人,必是一個有理性的人、有道德的人、有修養(yǎng)的人、受人稱贊和尊敬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