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的手抄報辦報內(nèi)容:象形文字的發(fā)現(xiàn)
1799年,拿破侖率軍遠征埃及時,他手下的一名軍官布夏爾帶領士兵在羅塞塔城附近修筑防御工事時,發(fā)現(xiàn)了一塊黑色玄武巖斷碑。碑上用兩種文字三種字體刻著同一篇碑文。最上面用的是古埃及的象形文字,中間是古埃及的草書體象形文字(亦稱民書體文字),下面是希臘文字。這就是后來被世人稱之為“羅塞塔碑”的著名石碑。
要想真正了解古代埃及的文化和歷史,就必須要讀懂埃及的象形文字。所以,發(fā)現(xiàn)“羅塞塔碑”的消息在當時的《埃及通訊》報上發(fā)表后,立即引起各國學者的濃厚注意。他們紛紛試圖譯解碑上的文字。碑上的希臘文很快就被讀通了。碑中間的那段文字也很快就被確認是古埃及的民書體文字。但是,盡管學者們能借助碑上的希臘文,領悟到象形文字和民書文字的含義,卻依然沒有解開古埃及的象形文字之謎令人驚奇的是,年僅11歲的法國少年商博良[1] 決心揭開“羅塞塔碑”上古埃及文字的秘密,讓石碑說話,告訴人們古埃及的秘密。為了讀懂埃及象形文字,他勤奮工作了21年。商博良發(fā)現(xiàn),古埃及人寫國王名字時,都要加上方框,或者在名字下面劃上粗線。“羅塞塔碑”上也有用線條框起來的文字,是不是國王的名字呢?經(jīng)過不斷探索,商博良終于對照著希臘文,讀通了埃及國王托勒密和王后克里奧帕特拉這兩個象形文字,它們可以從右到左,也可以從左到右,或者從上到下拼讀出來。商博良由此確信,象形文字中的圖形符號,總的來說,代表的是發(fā)音的輔音符號。經(jīng)過努力,到了1822年,這個在1000多年期間始終令人茫然不解的埃及象形文字之謎,終于被商博良解開了。
漢字的手抄報
原來,“羅塞塔碑”上的碑文是公元前196年埃及孟斐斯城的僧侶們,給當時的國王寫的一封歌功頌德的感激信。這位國王就是第十五王朝法老托勒密。他登上國王寶座后不久,取消了僧侶們欠交的稅款,并為神廟開辟了新的財源,對神廟采取了特殊的保護措施,給僧侶們帶來了一系列好處,所以很快贏得了僧侶們的敬仰。于是僧侶們寫了這封感激信,并用三種字體寫的兩種文字刻在這塊黑色玄武巖碑石上。
小小的羅塞塔城,由于有了這塊借以解開埃及象形文字之謎的碑石而舉世聞名。不過,這塊著名的碑石早已不在該城,它被收藏在倫敦的大英博物館里了。
由于古代埃及象形文字的繁難,隨著古埃及的滅亡,這種文字逐漸變成死文字,完全被人們遺忘。正是由于羅塞達石碑的發(fā)現(xiàn)和商博良對埃及象形文字解讀的成功,才使古埃及歷史全部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