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有關內容:朝鮮王朝的建立與興起
朝鮮王朝(1392—1910年),朝鮮半島歷史上最后一個王朝,君主的本貫是全州李氏,建都于漢陽,又稱為李氏朝鮮,簡稱李朝。李朝歷經(jīng)27代君主共五百余年,其絕大部分時間內先后作為中國明清兩朝的重要的朝貢國。1896年,甲午戰(zhàn)爭后,朝鮮脫離與清帝國的冊封關系,改國號為大韓帝國。1910年日本侵吞朝鮮半島,李朝滅亡。
李氏朝鮮的國土大體上相當于今天朝鮮和韓國的總和,北方以鴨綠江和圖們江同中國為界。王朝的首都初在高麗王朝的故都開京(今開城;又稱松都),1395年定都于漢城。1398年,第一次王子之亂后再度遷都開京;1400年,第二次王子之亂后最終定都漢城(今首爾),1910年日韓并合,李氏王室統(tǒng)治告終。
歷史手抄報圖片
朝鮮以儒教治國,儒家思想取代佛教成為國家統(tǒng)治理念。諺文的發(fā)明也為朝鮮平民的文化普及提供了條件。朝鮮為明朝的不征國之一,16世紀末和17世紀初,朝鮮由于遭到后金和日本的攻擊而采取閉關鎖國的政策。19世紀開始,朝鮮的內部紛爭使國家日益衰落。
15世紀上半葉,在朝鮮半島西北部,朝鮮由作為兩國傳統(tǒng)邊界的鴨綠江口沿江上溯到鴨綠江中上游,控制了江的東、南岸,于這一地區(qū)先后設置了“西北四郡”:閭延郡、慈城郡、茂昌郡、姚芮郡。并在以上地區(qū)也修筑了城堡,總計16座大城,25個小堡,從朝鮮南方遷徙大量居民在該地區(qū)定居,逐步實施對北部地區(qū)的有效控制。至1443年,朝鮮將鴨綠江南岸地區(qū)納入了版圖,鴨綠江隨之成為中、朝兩國西段邊界的界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