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jié)為什么要吃粽子
端午節(jié)為什么要吃粽子 端午節(jié)吃什么,99%的人告訴你吃粽子,那么端午節(jié)為什么要吃粽子,你了解嗎?很多人認為端午吃粽子和屈原有關(guān),這是真的嗎?端午節(jié)為什么要吃粽子呢?
古代粽子又叫角黍、筒粽。角黍是因粽子的形狀有棱有角,內(nèi)包有糯米而得名;筒粽是因最初的粽子用竹筒貯米燒煮而成。
魏晉時期,周處所撰的《風(fēng)土記》中記載:“仲夏端午,烹鶩角黍。”南朝吳均的《續(xù)齊諧記》中,也記載了屈原投江自殺后,楚國人民哀悼他,便在每年端午以竹筒貯米投于水中祭吊的事。
屈原是楚國的賢臣,相傳,他不忍看到自己國家滅亡便投入汨羅江自盡。他死后,當(dāng)?shù)匕傩斩挤浅1矗娂娗巴厬{吊。漁夫們劃起小船,拿出為屈原準(zhǔn)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丟入江中,希望讓魚、蝦、蟹不要啃食屈原大夫的身體。后來,人們害怕飯團被蛟龍所食,就用樹葉包住飯團,在外面纏上彩絲,久而久之,就發(fā)展為現(xiàn)在粽子的模樣了。
專家考證,粽子只不過是民間普通食品,最初吃粽子也不固定在端午;說端午食粽是祭屈原,是后人附會而形成的,僅反映民眾的心愿而已。實際上,為了紀(jì)念春秋時晉國的介子推而形成民間節(jié)俗的“寒食節(jié)”(清明前一天)吃粽子,起源要比端午食粽早。至今,許多地方仍通行清明前一天與清明食粽的民間風(fēng)俗。
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中,清楚說明用菰葉裹黍米,煮成尖角或棕櫚葉形狀食物,所以稱“角黍”或“粽”。明清以后,粽子多用糯米包裹,這時就不叫角黍,而稱粽子了。
大家都知道吃粽子,為什么吃粽子卻不知道,粽子帶角,角上有刀,是角逐抗?fàn)幍囊馑,端午?jié)開始,夏蟲滋生,人們要與天氣,與蚊蟲疾病抗?fàn)。端午?jié)的所有習(xí)俗都是祛蚊蟲,防止疾病,除邪氣的。
全國各式特色粽子大盤點
北方粽子的代表品種,北京粽子個頭較大,為斜四角形或三角形。目前,市場上供應(yīng)的大多數(shù)是糯米粽。北京粽子多以紅棗、豆沙做餡,少數(shù)也采用果脯為餡。
南方粽子的代表品種,廣東粽子與北京粽子相反,個頭較小,外形別致,正面方形,后面隆起一只尖角,狀如錐子。冬葉包裹著糯米、綠豆、咸蛋黃、冬菇、花生、五花肉及蓮子,是傳統(tǒng)裹蒸粽做法,豐富的材料充盈了口感的滿足。
四川人嗜辣,所以粽子也有甜辣之分,四川的辣粽,制法是先把糯米、紅豆浸泡5至6小時,將水倒出,放入椒粉、川鹽、味精和少許臘肉,用粽子葉包成約60克一個的四角粽。煮熟后食之,香辣適口,風(fēng)味獨特。
蘇州粽子是呈長而細的四角形,有鮮肉、棗泥、豆沙、豬油夾沙等品種,具有配料講究、制作精細等特色。嘉興粽子為長方形,有鮮肉、豆沙、八寶、雞肉粽等品種。湖南汨羅傳說是粽子發(fā)源地,汩羅粽子歷來以品種多、制作精巧而著稱于世。
海南粽子與北方的粽子不同,它由芭蕉葉包成方錐形,重約半公斤左右,糯米中有咸蛋黃、叉燒肉、臘肉、紅燒雞翅等,熱粽剝開,先有芭蕉和糯米的清香,后有肉、蛋的濃香。香濃淡兼有,味葷素俱備,令食者胃口大開。
在諸多品種的粽子里,輩份最大,資格最老的,當(dāng)首推山東黃米粽子。選用黃黏米包裹的粽子黏糯,夾以紅棗,制品風(fēng)味獨特,食用時,可根據(jù)食客習(xí)慣,佐以白糖,增加甜味。
廈門、泉州的燒肉粽、堿粽皆馳名海內(nèi)外。燒肉粽精工巧作,糯米必選上乘,豬肉擇三層塊頭,先鹵得又香又爛,再加上香菇、蝦米、蓮子及鹵肉湯、白糖等,吃時蘸調(diào)蒜泥、芥辣、紅辣醬、蘿卜酸等多樣佐料,香甜嫩滑,油潤不膩。
粽由糯米造成,但糯米卻不易消化,所以患有或曾患腸胃病的人不宜多吃。此外,小朋友、老人家的消化功能亦較差,所以吃粽時必須有節(jié)制,并且盡量趁熱吃,以免冷卻后更難消化。
端午吃粽子要注意事項!
端午馬上就要到了,吃粽子是端午的習(xí)俗,各式各樣的粽子已經(jīng)擺上了商架,人們已經(jīng)迫不及待的想要吃一吃,但是,吃粽子也有很多注意事項,下面我們來看看吃粽子要注意什么。
1、高血糖、高血脂患者要慎食
首先,對于高血脂和消化不良的消費者來說,肥膩的肉粽子并不是好的選擇,不加豬油和肥肉的豆沙粽、小棗粽、南瓜粽等非常值得嘗試。另外消化不良的人在吃粽子時,盡量避免吃涼的粽子,而是吃加熱后溫?zé)岬聂兆。中國農(nóng)業(yè)大學(xué)食品學(xué)院營養(yǎng)與食品安全系副教授介紹,粽子的主要原料是糯米,糯米放冷之后,硬度、粘性和咀嚼性都會顯著上升,會給消化帶來難度,肉粽子更甚,涼粽子中的豬油凝固,吸入豬油的糯米硬度也上升,粘而韌的東西本來很難嚼爛揉碎,再與遇冷凝固的飽和脂肪互相包裹,在胃腸里更是很難和消化液充分混合,消化系統(tǒng)的負擔(dān)就會更重。所以,涼粽子的確不適合消化能力差的人,不過,加熱之后,糯米質(zhì)地柔軟,豬油呈液態(tài),容易與膽汁混合,會更易消化。因此消化不良的人如果想品嘗肉粽的美味,首先將肉粽熱透,另外最好控制食用量。
高血糖人群食用粽子時,首先需要避免粽子蘸白糖的吃法,蒸熟的糯米本身就是高血糖指數(shù)的食物,若是再蘸白糖吃對于血糖的控制極為不利。另外,高血糖人群因血糖代謝有一定障礙,患高血脂的可能性較高,因此也需要盡量少吃油膩的肉粽子。然而加了小棗、蜜棗、甜豆沙的粽子其升高血糖的能力也都很強,高血糖人群吃哪種粽子較為合適呢?這里推薦雜糧粽或是八寶粽。這類粽子的特點是添加了一些紅豆、綠豆、青豆、玉米、薏米、紫米、紫薯等粗、雜糧和薯類,一定程度上可以延緩血糖的上升。在吃這些粽子時搭配營養(yǎng)均衡的菜肴,多吃清淡的蔬菜和含有優(yōu)質(zhì)蛋白的肉類或大豆制品,更加有利于控制餐后血糖。需要注意的是包裝好的雜糧粽或八寶粽通常也會加入白砂糖調(diào)節(jié)口味,所以仍需控制食用量。
2、一天只吃半個或一個
粽子大多用糯米做成,缺乏纖維,黏度高、不易消化。北京市西城區(qū)民政中醫(yī)門診部醫(yī)師曹淑芬建議,吃粽子時最好能同時喝茶水,幫助吞咽和消化。甜的粽子,如棗泥、豆沙餡的,配薄荷茶、綠茶;咸粽子,如椒鹽、蛋黃等配烏龍茶,能襯出咸甜口味的特點,更加爽口;肉粽子含油多,如鮮肉、火腿等,配普洱茶、菊花茶、山楂茶,可以幫助消化,去油解膩。此外,配一些蔬菜水果和粽子一起吃,更有營養(yǎng)。
每天吃粽子別超過50克,也就是半個或1個。尤其胃腸道疾病和糖尿病患者最好少吃或不吃,老年人切忌貪多貪涼,最好分小塊多次食用。有些商家賣的迷你粽就是不錯的選擇。
3、一定要冰箱保存
粽子的主要成分是糯米,加上紅棗、豆沙或者肉,因此在初夏炎熱的天氣里很容易變質(zhì)。棗粽子和豆沙粽子放冰箱可保存3—5天,如果是肉餡,3天內(nèi)吃完為好。
目前市場上的粽子按其包裝和保存的形式大致分3類:新鮮的、冷凍的、真空包裝的。新鮮粽子買回家后最好當(dāng)天食用,否則要及時放進冰箱保存。冷凍和真空包裝的粽子都可以保存較長時間,在其標(biāo)簽保質(zhì)期內(nèi)即可食用。但要注意將其分類分袋放進冰箱。如果是自己家里包粽子,現(xiàn)煮現(xiàn)吃口味最好,也最安全。但注意冷藏不超過3天,冷凍不超過7天。再吃的時候,要重新蒸透,但最好不要重復(fù)冰凍。
4、粽子要熱透再吃。
粽子最好不要涼著吃,吃前要徹底加熱。一是糯米和粽子餡都是容易變質(zhì)的食物,加熱不充分,很容易發(fā)生食物中毒;二是因為變涼的粽子過油、過黏,更容易引起消化不良。
還有一點要注意,粽子剝開后如有黏絲,則表示粽子可能放很久不新鮮了,最好別食用。
最后我們將端午節(jié)吃粽子最需要注意的幾點列出來,供消費者參考:
一是高血糖、高血脂患者要注意選擇控制使用量,一天只能吃半個活一個,不要吃油膩的粽子,可以選擇八寶粽。
二是將粽子作為主食而不是零食吃,如果一餐中吃了粽子,就要減少其它的主食攝入量。這樣做既有利于控制體重同時又避免額外增加每日碳水化合物的總攝入量,更有利于控制血糖。
三是粽子要等熱熟透了之后再吃,沒吃完的粽子要放進冰箱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