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重點講解
根據以往學生學習這篇課文的情況來看,他們是很喜歡讀的。一則文章本身的藝術魅力強,能夠引起學生感情上的共鳴。二則他們已有一定的閱讀能力,對課文的內容基本上理解,例如大部分學生在預習時即能歸納出文章的中心思想:作者通過回憶童年時代在百草園游戲和在三味書屋讀書的兩種不同生活的對比,批判了腐朽的封建教育制度。但是作者是怎樣用對比的構思方法和生動形象的語言來表達這個內容,又是怎樣運用含蓄的語言進行批判的,還要引導學生體味、分析、理解。
根據學生的情況來看,這篇課文的重點應該是“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相對比的那部分回憶性材料,難點應該是作者寫作時那些含蓄深刻的批判。換一句話說,重點即“朝花”部分,難點即“夕拾”的用意。學習時,采取螺旋式比較合適,分成兩段,一個是初讀,一個是復讀。初讀使學生掌握描述兩種不同生活的具體材料,進行對比,把它們的生動形象鮮明地印在腦子里。復讀是引導學生去分析、品味那些含蓄而深刻的語言,進一步理解文章的本意。
。、“百草園”和“三味書屋”:
作者把“百草園”和“三味書屋”兩個地方的兩種生活進行對比,目的是告訴讀者,他對這兩種生活的“愛”與“憎”的感情對比。魯迅在這里沒有用一句評論性的語言來表示他對這兩個地方的兩種不同生活的意見,而是用具體、生動的描述,讓讀者通過“形象”去“感受”到它們的截然不同,讓讀者通過“感情”的感染去“體味”到它們的可愛與可憎。這種通過具體生動的形象去表達自己的見解的寫作藝術,是應該讓學生認真學習的。
。病俨輬@的景物,用成人的眼光看來并不新鮮,但在兒童眼里,一切都新奇──有聲有色有趣,確是兒童的樂園:
關于百草園的形象是從第2段開始描述的。
作者在這一段中寫了十四種動植物的名稱,它暗示讀者這個被一般人尤其是大人先生們所不注意或看不起的雜草叢生的園子,卻有那么豐富的“自然資源”,這里足供好奇心盛的孩子們觀賞、玩耍并且去探索大自然的奧秘。所以它是“那時”的“我”的樂園。在這些動植物名稱的前邊,作者用了許多美妙的恰到好處的形容詞和描述語,如果讓學生把它們在課本上劃出來或者摘錄到筆記本上,這些詞就更加醒目了,它們好像帶著作者的感情躍然紙上。紫紅、碧綠、菜花黃,多么鮮艷的色彩;輕捷、肥胖、臃腫、光滑,各種各樣的形態(tài),它們吸引著童年的魯迅去觀察、欣賞;好奇心進一步促使他要親自去試一試:按按斑蝥的脊梁,拔拔何首烏的藤,嘗嘗覆盆子的味。
魯迅對這里的草木蟲鳥產生了深厚的感情,那些形容詞不夠用了,進一步用豐富的想象和優(yōu)美的語言來抒發(fā)自己對它們的喜愛之情,什么“長吟”,什么“低唱”,什么“彈琴”,這哪里是在寫小動物,簡直是在寫有藝術修養(yǎng)的“人”。這些帶著感情活力的語言,讓我們好像看電影銀幕一樣看到了百草園那美麗的形象。這“形象”讓我們和作者的感情發(fā)生了共鳴。
。、關于長媽媽講述美女蛇故事,它吸引了孩子,給百草園增添了神秘感,豐富了百草園作為兒童樂園的情趣:
魯迅筆下長媽媽講故事,是很生動有趣的,它更增加了百草園是“我”的樂園的因素。童年魯迅因為聽到百草園里有一條很大的赤練蛇的傳說,所以“長的草里是不去的”,這使得他在百草園里的自由受到限制,聽了長媽媽講的美女蛇的故事之后,他就極想得到一盒老和尚那樣的飛蜈蚣。他說:“走到百草園的草叢邊時,也常常這樣想!彼嗝聪氲玫嚼虾蜕械娘w蜈蚣去制服毒蛇、妖魔而得到“自由”“解放”呢。孩子們喜歡聽神奇的傳說和驚險的故事是他們年齡的特點,而許多神話和童話也確實常常在孩子的心里種下善良、進取的種子。當然長媽媽的故事是要一分為二的,有它消極的一面,后面還要提到,但是“講故事”卻是兒童們所歡迎的教育方式。
。、詳寫捕鳥時間、條件、方法、收獲、經驗,這都是寫百草園給愛玩的兒童帶來無窮樂趣,再點“樂園”:
雪地捕鳥一段,魯迅把捕鳥整個過程的動作寫得非常詳細而逼真。雖然他寫這篇文章時已經45歲,事隔三四十年,他還能用那些活的動詞把每一個步驟寫出來,讓我們好像看見閏土的父親,正在把著手教給魯迅捕鳥的各種動作。并且連捕鳥的時機和閏土父親講給他的簡單要領,他都記得那么清楚。從這里我們體會到魯迅是多么喜愛這里的生活。
觀賞自然景物,聽神奇的故事,學捕鳥這種孩子們喜歡的小本領,這些都是使魯迅把百草園看成是樂園的原因。在魯迅筆下的百草園也同樣吸引著學生和小讀者們,因為這些生活內容確實符合兒童心理要求的。
魯迅就是這樣用“形象”把他對百草園的愛擺在讀者面前的。
。怠懭稌莸纳睿
三味書屋的生活怎樣呢?三味書屋給魯迅的第一個印象是一扇“黑油的竹門”,這在色調上就和“碧綠”“紫紅”的百草園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百草園多么明麗多彩,三味書屋多么肅穆森嚴。隨后魯迅選擇了三個典型事例來突出他對三味書屋的不滿和厭惡感。
第一個事例,是他剛剛進三味書屋的第一件事,他討厭那拘束人的禮節(jié):拜鹿──拜孔子,拜先生。尊孔是封建教育制度的核心,這一拜便算孔門弟子了,從此就要沿著“學也,祿在其中矣”“學而優(yōu)則仕”的道路走下去。
第二個事例,他對壓制學生求知欲十分不滿。進了三味書屋就要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從而把自己培養(yǎng)成惟有讀書高的“士”,可是少年魯迅卻問了讀經以外的“怪哉蟲”的故事,這在老師眼里簡直是輕舉妄動,左道旁門。老師是非禮勿言的,所以他不予回答,而且有怒色了。
第三個事例是他對那里讀書的內容和方式是十分反感的。魯迅寫他們讀書的狀態(tài)是這樣的:老師大聲道:──“讀書”!于是大家放開喉嚨讀一陣書,真是人聲鼎沸。學生是在老師的命令或壓力下讀書,只是聲音夠大的。讀什么呢?“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這是宣傳“仁”這個虛偽的封建道德的主觀主義說教!靶θ她X缺曰狗竇大開”,這是取笑別人的低級趣味的話!吧暇艥擙埼鹩谩,這是宣傳風水迷信的東西。“厥土下上上錯厥貢苞茅橘柚”,是讀錯了一句講古代稅法的話。他們讀的就是這些令人難懂而又無用的“書”。讀不成句、讀錯了,也得不到糾正。背,死記硬背。學生怎能有興趣!所以終于聲音“低下去,靜下去了,只有他還大聲朗讀著……”老師很起勁,學生卻沒有一點積極性。老師讀老師的,學生讀學生的,師生之間沒有感情上的交流。這里的戒尺和罰規(guī),雖然不常用,但是它還是起著一定的指揮作用。當老師的精力注意不到的時候,學生們也就把戒尺和罰規(guī)忘掉了,去玩蒼蠅和螞蟻,這本來是無聊的游戲,但那枯燥單調的讀書生活更無聊,只好用“無聊”來解除“無聊”。
寫三味書屋的生活,作者也是用生動的形象來告訴我們他對那里是多么憎惡。
精彩搶先看New Top
1
2016新人教版初一語文上冊第三次月考試2
2016人教版初一(上)語文第三次月考試3
2016初一語文第三次月考試題4
2016七年級語文綜合閱讀訓練題5
2016人教版七年級語文閱讀訓練專項練習6
7
2016新人教版初一上冊語文第二次月考題8
2016-2017七年級語文10月月考試卷(人教
最熱文章榜Hot Top
1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下冊第3課《丑小鴨》同2
蘇教版七年級(下)語文期中試卷及答案3
七年級語文下冊基礎訓練題及答案4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下冊第三單元試卷及答5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問題探究練習題6
《最后一課》問題探究練習題7
2014-2015年七年級語文上冊期末試卷(附8
初一語文《天凈沙秋思》同步練習題及答